2007-04-12 21:51:39

重拾

重拾
曾經,有好長的一段時間,我不再看林清玄的作品。那是在新聞爆出他有婚外情之後,我並沒有去瞭解那則新聞,也沒有興趣瞭解,當初只覺得年幼的心靈,被非常信賴的作者狠狠的敲了一拳。
我們小時候,是天天播著林清玄的有聲書「阮那打開心內的門窗」入睡的,記得還懵懵懂懂的年紀裡,那首歌和一則則溫馨的家居生活啟示,陪伴著我們進入夢鄉。
所以,當紅半邊天的林清玄突然被緋聞新聞纏身時,負面的隻字片語,讓我馬上升起了嚴重得受騙感覺:為什麼一個寫生活啟示,寫愛家庭,愛親人的作者,做了這樣的事?難道這不是言行不一嗎?
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從此,林清玄,這三個字的作品,成為我的拒絕往來戶,甚至到現在,我還不清楚當初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這幾年,林清玄的書,又開始陸續的出現,偶然在書店也會發現,但我終究沒有去碰他。
一直無法理解得是,向來把成就作品和創造者分得很清楚的我,為什麼特別對林清玄這麼嚴苛?是因為太喜歡,還是當時年紀太輕?
我也很喜歡馮毅綱的相聲,但當馮毅綱本人出現在我們面前時,笑著說:「好吧,今天的重點不是上課,大家應該比較想要簽名吧!」然後一窩瘋的人排隊給馮老師簽名時,同學問我:「妳不是超喜歡馮老師的,怎麼不給他簽。」
我笑了笑:「我喜歡的是他的作品。」
是啊!明明就知道作品雖然和作者相關,但並不一樣,為什麼看別人可以,看林清玄就不行?姑且不論當初媒體是否有刻意醜化,為什麼小小年紀的我會對林清玄有這麼高的標準?
或許,是他寫得作品,太溫醇太柔和,也太貼近他自己,以致於當我認識了書中的林清玄,卻無法接受現實生活的林清玄,書沒有造假,人本來就有很多面,他愛家庭愛親人,並不代表就不可能有婚外情,感情生活外人看來是瞧不清的,更別說是新聞媒體報導的東西有幾分扭曲,或許是太年輕,才會以這麼一分為二的標準來看世界。
走進圖書館,意外的拿起「平安如意」,書名正是人們最常祈求的安適,斗大的林清玄三個字印在書面上,翻開書頁,熟悉的溫醇重回心裡,是了,人不是完人,勸人為善的作者,也不可能樣樣盡善盡美,但作品裡面的溫醇美善,絕對是作者有所體會而作,否則,也無法真正感動人,我們所要的,不就是由那有所體會中領悟的道理?其餘的部分,何必過於嚴苛呢?

上一篇:生命的內線交易

下一篇:不完美的圓滿

wanyii 2007-04-15 23:12:30

當我第一次看著他的作品&quot白雪少年&quot時
作品本身所帶來的感動
即使在我完全不知林清玄何許人也的狀況下
依舊令已過了二十年後的自己記憶深刻

也許
後來他的作品和他本身的距離愈來愈近
近到讓人忽視兩者的差異
近到讓人不斷透過他的作品恣意投射情感在他身上
於是...

不管怎麼樣
來自白雪少年的感動不曾消退過
我想
這已足夠

版主回應
「後來他的作品和他本身的距離愈來愈近
近到讓人忽視兩者的差異
近到讓人不斷透過他的作品恣意投射情感在他身上」

這一段很棒
有種說近心坎裡的感覺

感動只要隨作品存在
就是真實
至於其他的
我也不想追究了^^
2007-04-16 20:56:26
蹺蹺板 2007-04-13 13:50:18

我承認我也會有個人的偏見.....
尤其在媒體的影響下
很容易就會將事與人混淆在一起下判斷
其實,只想欣賞文學、創作、音樂、美術
但想要不去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世界是很難去深入理解的
這關聯性與個人私德問題,要分開不容易.....

版主回應
應該不算分開
畢竟如同你所說,作者和作品是相映的
但只求不要用對作品的想像去苛求作者
作過度的投射
畢竟想像中的作者
並不是真正的作者
2007-04-16 20:5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