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27 15:56:57凝溶
男觀女看《nana》與《電車男》
男觀女看《nana》與《電車男》
如果沒有隨著電影而來的宣傳,以及傳媒的大肆炒作,或許《nana》與《電車男》的風氣不會這麼熾熱。不過,亦多得電影的成功,令原著的漫畫及小說更加受人注目。小說漫畫改編電影從來也不是新鮮的話題,不過每次看完改編電影之後,往往也要找來原著再重頭細嘗,才覺得功得圓滿。看《七劍》如是,看《長恨歌》如是,看《東尼瀧谷》也如是。
不是說原著書都比改編電影好,因為兩者的媒體界面根本不同。小說看的是文字結構,漫畫看的是畫功造型,而電影更比前兩者多了實際的動作及聲音。不過,要將一本小說或者一套漫畫,轉化成一百幾十分鐘的聲音及圖像,本身已是難度十足,而當中難免會去支除葉,或得或失,只有看過原裝舊本才知道。
我看《nana》與《電車男》也是先看電影後看書,兩個故事說的同是青春路上的成長經歷。Nana與電車男本身都是性格上「有缺陷」的人:娜娜自我,奈奈依賴,電車男孤癖。幸好幸好,他們都遇上了能夠改變自己的人,展開人生的另一章。
小說漫畫裡的娜娜奈奈電車男感情細膩,上了電影大銀幕仍能扣人心弦,難怪兩齣電影都叫好叫座。看戲也看書,一個故事兩個呈現,實在大飽眼福。現在就讓三個年輕人從男女兩個不同性別的角度出及發,引領大家走入現實與想像的內心世界。
女看《NANA》
文:TOPAZ
自問感性但不眼淺,看書看戲看人看事,偶然也有感觸之時,只是一切在心中,面對感人催淚場面,縱然兩眼通紅,但淚水往往止於眼球及眼簾間,徘徊滾動過後又自動收回,很少真正缺堤。
眼淚流不出,是因為太自制,還是沒有東西能真正感動我?看文藝片不哭、看煽情戲不哭,偏偏看《NANA》就哭了。沒有看過《NANA》的原著漫畫,既不知道宮崎藍是誰,也不熱衷於中島美嘉一類崩LOOK歌姬,對拍過《戀愛寫真》的松田龍平倒是有點印象。總而言之,踏入戲院前的一剎那,對《NANA》依然是白紙一張,既無期望,亦無包袱。看,是因為這是一齣很POP的戲,像一件沒有原因但不能不做的事情,不看自然錯過許多閒話家常的話題。
若說電影本身是個充滿FANTASY的世界,那麼《NANA》絕對是一齣能給予女生們許多幻想的電影。它把我們對未來、理想、成長、友情、愛情的憧憬一一呈現。當然,現實往往不如電影般淒美,我們不能在白雪紛飛的寒冬下上演火車站離別的一幕,沒本事在千人之上舞動搖滾,不曾高姿態地為理想放棄愛情,最後,自然亦沒有因著什麼原故跟舊愛人重新走在一起。
現實中我們也如娜娜奈奈一樣,面對挫敗失意,總有推心置腹的好友給予我們一雙可靠溫暖的臂彎。娜娜奈奈二人性格迴異,卻像凹凸關係般相互支持;奈奈為愛情跑到東京展開新生活,卻撞口撞面遇上男友跟新戀人糾纏,剛烈的娜娜挺身代好友出面痛罵,然後二人默言不語,牽著手回家;奈奈躲在被窩中哭得死去活來,娜娜無聲地躺在旁給她一個擁抱,都是比任何言語更貼心的鼓勵;這種真摯的友情關係,構成電影中一幕幕窩心的畫面,純真得把我們每一位都看得為之動容。
得與失,本是人生中稀疏平常的事,人人都經歷過。只是我們都各自把個人經歷投放於漫畫/ 電影上,投入迷戀當中角色,於是,娜娜失意,我們比她更失意;奈奈失戀,我們比她哭得更狠。全片敘事觀點與角度均由女生出發,男觀眾看罷可能大喊回水。跟我同看此片的兩位女生,邊看邊暗地裡以紙巾拭眼,結果三人都帶著兩行眼淚鼻涕離開;走過灣仔天橋,回想戲中情節,其中一人又忽然哭起來;於是,你大概會明白,電影裡的一段一幕,對我們有多大衝擊,像要把這幾年來最觸動之處,重新經歷多一遍。
故事情節跟真實世界很貼近,都是實實在在的年青人生活:上學娛樂,戀愛工作。只是,在平淡如水的生活裡,他們多了一種東西,就是對夢想的追求。二字出頭的,總對將來有無限憧憬:幻想將來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做怎樣的工作、交怎樣的男朋友;發誓三十歲前不結婚,不生子,要獨立,要搬家,要旅行,不要虛耗光陰,但願意志不會因時間而消磨……這是初出茅蘆必然的山盟海誓,也是成長的必經階段。《NANA》正正包含以上青蔥路上該有的成長元素,所以,看娜娜為理想如何發奮如何把愛情埋葬,看娜娜奈奈始於火車建於707號房間的友情,我們都看得很有共鳴;即使畫面上沒有煽動性場面,哪怕只是一小對玻璃草莓杯,已足以令我們感動得眼淚直流。
娜娜的剛烈令奈奈學會堅強,奈奈的依賴令娜娜體會溫柔。兩個nana互相改變,作為觀眾的我們,也從銀幕上,漫畫上得到心靈上的補足。或者,只是我們一廂情願把《NANA》看得過份投入。但每個人甚至每個年代,總有一個細膩真摯的故事,能夠與我們一同經歷生命中的挫折起伏,即使跌痛,亦能重新振作,繼續成長。
《NANA》原著:矢澤愛
男觀《電車男》
文:nico
《電車男》是真人真事,卻建立在一個虛擬的網絡上,而最終又由這個虛擬的網絡成就一段真實的愛情。
在我成長的年代,上網已經是生活的一部份。從前晚晚追玩武俠online game,現在夜夜上網跟朋友聊天。虛擬的空間,真實的人。當中的界線已是愈來愈模糊。或許,只要活得開心,我們根本不需要刻意去分清虛與實。中野獨人告訴我們的正是這樣一個的世界觀。
《電車男》是關於「獨男」的故事:由純愛暗戀,自慚形穢,到改頭換面,兩情雙悅,主角電車走過很多路,也兜過很多個圈。可幸的是,得到一大班網友的鼎力支持,並與他一起成長。如果說「獨男獨女」們都有同樣的渴求,那麼電車的幸福也是大家的幸福。因為當大家在改變電車的同時,多多少少也在電車身上找到自己欠缺的一些東西。網友瘋狂地投入為電車男設計定謀,暗中將自己的身影投射在他之上,透過網絡留言板,從電車身上嗅出一丁點夢想的香氣,滿足自己空虛的內心,同時也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了自己。
從來也沒有想過網絡會有這麼驚人的力量,能夠感動人心之餘,還可以互相補充,慰藉心靈,甚至成為完成夢想的途徑。這並不是因為現實中有什麼得不到,才需要逃避在虛擬裡找尋;《電車男》的意義正正就是要告訴大家,分隔真實與虛擬之間的一塊平光鏡,只待你伸手一點,便可以觸摸到那邊的那些人,那些真心真意值得關心及被關心的朋友。或許,正因為這是個看不見面,聽不到聲音,一切從文字出發的世界,所以網絡上的交流,反而來得更單純,也成為最真摰,最珍貴的情感。看《電車男》的故事,有點像在看自己,我想曾經生活在網絡世界的人自然會明白。
《電單男》有小說、漫畫及電影三個版本,所以閱讀《電車男》也有三種不同的樂趣。先說電影,單是山田孝之飾演的電車已經為肖為妙,透過服裝、打扮、行為、表情、小動作,簡直演活了電車在大家心裡的形象。而鏡頭剪接凝造的氣氛及節奏,也一直主導著觀眾的焦點,同樣能令旁觀者感動。
而《電車男》的小說則最具特色。不像傳統的小說,而是透過網上的文字,莞爾的符號公仔,帶領讀者進入電車的世界。看著小說裡的字,彷彿加入了「獨男」留言板,成為了20438或者125717的無名氏,追逐著電車的身影,心裡不住為電車打氣,與他一起經歷約會的緊張,暗戀的擔心,以及與情人通電話的喜悅。他嘗盡了初戀的青澀,也勾起了自己過去的片段,笑中帶淚,哭笑不得。
相比之下,漫畫《電車男》可能略遜一籌。漫畫與電影在形式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相對地保留了不少小說中的支節。不過當人物形象圖畫化之後,卻比電影少了一份人情味,與小說的想像也有出入。不過,畫筆下的世界卻能突破很多的限制,天馬很空地把整個網絡空間圖象化出來,增添了另一個新的閱讀角度,體驗一個比較特別的電車世界。
無疑,我們都喜歡想像,喜歡將自己的意願投放在一些虛擬的世界中,無論那裡是網絡,是文字,是漫畫,還是電影,只要找到一個能令你感動的片刻,也是值得你把夢放進去的好地方。
《電車男》原著:中野獨人
追逐於現實與想像之間
看書看漫畫看電影,從來從來都是我們最常做的事。
因為一切一切都是一份想像,是現實生活中的點綴,想像永遠比現實更美得多。
不過,這些想像並不是憑空而至,它們往往都是現實的鏡像,當中有你有我有他的影子。
所以,《nana》在漫畫上出現;《電車男》開始在網上流傳。
然後,大家都在當中找到各自的共鳴、安慰、支持及鼓勵,成為生活中的動力。
然後,《nana》與《電車男》分別改編成電影、小說以至舞台劇,讓我們從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角度去再閱讀,再感應。
然後,我們發現大家都在現實與想像之間互相追逐。現實造就想像,想像又改變現實。
然後,更多然後,我們記得曾經為《nana》與《電車男》而感動。
如果沒有隨著電影而來的宣傳,以及傳媒的大肆炒作,或許《nana》與《電車男》的風氣不會這麼熾熱。不過,亦多得電影的成功,令原著的漫畫及小說更加受人注目。小說漫畫改編電影從來也不是新鮮的話題,不過每次看完改編電影之後,往往也要找來原著再重頭細嘗,才覺得功得圓滿。看《七劍》如是,看《長恨歌》如是,看《東尼瀧谷》也如是。
不是說原著書都比改編電影好,因為兩者的媒體界面根本不同。小說看的是文字結構,漫畫看的是畫功造型,而電影更比前兩者多了實際的動作及聲音。不過,要將一本小說或者一套漫畫,轉化成一百幾十分鐘的聲音及圖像,本身已是難度十足,而當中難免會去支除葉,或得或失,只有看過原裝舊本才知道。
我看《nana》與《電車男》也是先看電影後看書,兩個故事說的同是青春路上的成長經歷。Nana與電車男本身都是性格上「有缺陷」的人:娜娜自我,奈奈依賴,電車男孤癖。幸好幸好,他們都遇上了能夠改變自己的人,展開人生的另一章。
小說漫畫裡的娜娜奈奈電車男感情細膩,上了電影大銀幕仍能扣人心弦,難怪兩齣電影都叫好叫座。看戲也看書,一個故事兩個呈現,實在大飽眼福。現在就讓三個年輕人從男女兩個不同性別的角度出及發,引領大家走入現實與想像的內心世界。
女看《NANA》
文:TOPAZ
自問感性但不眼淺,看書看戲看人看事,偶然也有感觸之時,只是一切在心中,面對感人催淚場面,縱然兩眼通紅,但淚水往往止於眼球及眼簾間,徘徊滾動過後又自動收回,很少真正缺堤。
眼淚流不出,是因為太自制,還是沒有東西能真正感動我?看文藝片不哭、看煽情戲不哭,偏偏看《NANA》就哭了。沒有看過《NANA》的原著漫畫,既不知道宮崎藍是誰,也不熱衷於中島美嘉一類崩LOOK歌姬,對拍過《戀愛寫真》的松田龍平倒是有點印象。總而言之,踏入戲院前的一剎那,對《NANA》依然是白紙一張,既無期望,亦無包袱。看,是因為這是一齣很POP的戲,像一件沒有原因但不能不做的事情,不看自然錯過許多閒話家常的話題。
若說電影本身是個充滿FANTASY的世界,那麼《NANA》絕對是一齣能給予女生們許多幻想的電影。它把我們對未來、理想、成長、友情、愛情的憧憬一一呈現。當然,現實往往不如電影般淒美,我們不能在白雪紛飛的寒冬下上演火車站離別的一幕,沒本事在千人之上舞動搖滾,不曾高姿態地為理想放棄愛情,最後,自然亦沒有因著什麼原故跟舊愛人重新走在一起。
現實中我們也如娜娜奈奈一樣,面對挫敗失意,總有推心置腹的好友給予我們一雙可靠溫暖的臂彎。娜娜奈奈二人性格迴異,卻像凹凸關係般相互支持;奈奈為愛情跑到東京展開新生活,卻撞口撞面遇上男友跟新戀人糾纏,剛烈的娜娜挺身代好友出面痛罵,然後二人默言不語,牽著手回家;奈奈躲在被窩中哭得死去活來,娜娜無聲地躺在旁給她一個擁抱,都是比任何言語更貼心的鼓勵;這種真摯的友情關係,構成電影中一幕幕窩心的畫面,純真得把我們每一位都看得為之動容。
得與失,本是人生中稀疏平常的事,人人都經歷過。只是我們都各自把個人經歷投放於漫畫/ 電影上,投入迷戀當中角色,於是,娜娜失意,我們比她更失意;奈奈失戀,我們比她哭得更狠。全片敘事觀點與角度均由女生出發,男觀眾看罷可能大喊回水。跟我同看此片的兩位女生,邊看邊暗地裡以紙巾拭眼,結果三人都帶著兩行眼淚鼻涕離開;走過灣仔天橋,回想戲中情節,其中一人又忽然哭起來;於是,你大概會明白,電影裡的一段一幕,對我們有多大衝擊,像要把這幾年來最觸動之處,重新經歷多一遍。
故事情節跟真實世界很貼近,都是實實在在的年青人生活:上學娛樂,戀愛工作。只是,在平淡如水的生活裡,他們多了一種東西,就是對夢想的追求。二字出頭的,總對將來有無限憧憬:幻想將來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做怎樣的工作、交怎樣的男朋友;發誓三十歲前不結婚,不生子,要獨立,要搬家,要旅行,不要虛耗光陰,但願意志不會因時間而消磨……這是初出茅蘆必然的山盟海誓,也是成長的必經階段。《NANA》正正包含以上青蔥路上該有的成長元素,所以,看娜娜為理想如何發奮如何把愛情埋葬,看娜娜奈奈始於火車建於707號房間的友情,我們都看得很有共鳴;即使畫面上沒有煽動性場面,哪怕只是一小對玻璃草莓杯,已足以令我們感動得眼淚直流。
娜娜的剛烈令奈奈學會堅強,奈奈的依賴令娜娜體會溫柔。兩個nana互相改變,作為觀眾的我們,也從銀幕上,漫畫上得到心靈上的補足。或者,只是我們一廂情願把《NANA》看得過份投入。但每個人甚至每個年代,總有一個細膩真摯的故事,能夠與我們一同經歷生命中的挫折起伏,即使跌痛,亦能重新振作,繼續成長。
《NANA》原著:矢澤愛
男觀《電車男》
文:nico
《電車男》是真人真事,卻建立在一個虛擬的網絡上,而最終又由這個虛擬的網絡成就一段真實的愛情。
在我成長的年代,上網已經是生活的一部份。從前晚晚追玩武俠online game,現在夜夜上網跟朋友聊天。虛擬的空間,真實的人。當中的界線已是愈來愈模糊。或許,只要活得開心,我們根本不需要刻意去分清虛與實。中野獨人告訴我們的正是這樣一個的世界觀。
《電車男》是關於「獨男」的故事:由純愛暗戀,自慚形穢,到改頭換面,兩情雙悅,主角電車走過很多路,也兜過很多個圈。可幸的是,得到一大班網友的鼎力支持,並與他一起成長。如果說「獨男獨女」們都有同樣的渴求,那麼電車的幸福也是大家的幸福。因為當大家在改變電車的同時,多多少少也在電車身上找到自己欠缺的一些東西。網友瘋狂地投入為電車男設計定謀,暗中將自己的身影投射在他之上,透過網絡留言板,從電車身上嗅出一丁點夢想的香氣,滿足自己空虛的內心,同時也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了自己。
從來也沒有想過網絡會有這麼驚人的力量,能夠感動人心之餘,還可以互相補充,慰藉心靈,甚至成為完成夢想的途徑。這並不是因為現實中有什麼得不到,才需要逃避在虛擬裡找尋;《電車男》的意義正正就是要告訴大家,分隔真實與虛擬之間的一塊平光鏡,只待你伸手一點,便可以觸摸到那邊的那些人,那些真心真意值得關心及被關心的朋友。或許,正因為這是個看不見面,聽不到聲音,一切從文字出發的世界,所以網絡上的交流,反而來得更單純,也成為最真摰,最珍貴的情感。看《電車男》的故事,有點像在看自己,我想曾經生活在網絡世界的人自然會明白。
《電單男》有小說、漫畫及電影三個版本,所以閱讀《電車男》也有三種不同的樂趣。先說電影,單是山田孝之飾演的電車已經為肖為妙,透過服裝、打扮、行為、表情、小動作,簡直演活了電車在大家心裡的形象。而鏡頭剪接凝造的氣氛及節奏,也一直主導著觀眾的焦點,同樣能令旁觀者感動。
而《電車男》的小說則最具特色。不像傳統的小說,而是透過網上的文字,莞爾的符號公仔,帶領讀者進入電車的世界。看著小說裡的字,彷彿加入了「獨男」留言板,成為了20438或者125717的無名氏,追逐著電車的身影,心裡不住為電車打氣,與他一起經歷約會的緊張,暗戀的擔心,以及與情人通電話的喜悅。他嘗盡了初戀的青澀,也勾起了自己過去的片段,笑中帶淚,哭笑不得。
相比之下,漫畫《電車男》可能略遜一籌。漫畫與電影在形式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相對地保留了不少小說中的支節。不過當人物形象圖畫化之後,卻比電影少了一份人情味,與小說的想像也有出入。不過,畫筆下的世界卻能突破很多的限制,天馬很空地把整個網絡空間圖象化出來,增添了另一個新的閱讀角度,體驗一個比較特別的電車世界。
無疑,我們都喜歡想像,喜歡將自己的意願投放在一些虛擬的世界中,無論那裡是網絡,是文字,是漫畫,還是電影,只要找到一個能令你感動的片刻,也是值得你把夢放進去的好地方。
《電車男》原著:中野獨人
追逐於現實與想像之間
看書看漫畫看電影,從來從來都是我們最常做的事。
因為一切一切都是一份想像,是現實生活中的點綴,想像永遠比現實更美得多。
不過,這些想像並不是憑空而至,它們往往都是現實的鏡像,當中有你有我有他的影子。
所以,《nana》在漫畫上出現;《電車男》開始在網上流傳。
然後,大家都在當中找到各自的共鳴、安慰、支持及鼓勵,成為生活中的動力。
然後,《nana》與《電車男》分別改編成電影、小說以至舞台劇,讓我們從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角度去再閱讀,再感應。
然後,我們發現大家都在現實與想像之間互相追逐。現實造就想像,想像又改變現實。
然後,更多然後,我們記得曾經為《nana》與《電車男》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