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0 05:06:47小美

“教養”的反思

  

《國學拾遺》林語堂著                         《教養》迪特瑞希.史汪尼茲

 

這次再談“教養”,其實與之前我所提到有關《教養》(註一)這本書已大異其趣,書中提到的是自我修養,而我所要說的,是關於對下一代的教育方式與態度。


最近因緣際會下帶著我輔導的小朋友上補習班(國中、小)得以見識到現今補教業對小孩的教育方式與管教態度。結果竟令我非常詫異,一離開補習班後,心中暗怵,慶幸我見到了這一與我想法大相逕庭的管教方式與從未為人師過關於“教育”這一件事尚未成熟與融通的我,能在這個時候更加好好地思考“教育”及“教養”對孩子人格發展關係之重大,於是記下一些想法,作為一反思註記。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通之謂教。」(註二)

也許我還認識得粗淺、也許我體驗得也還不夠深入。但我知道,長久以來,不論是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更甚是我現在要提的補教教育,都不出“打”與“罵”。中國與西方不同, 自古以來文化的差異根深蒂固,但我以為,自中國信仰儒家以降,即便十二世紀以後因佛教“孽”的思想的介入,而有注重節制及懼怕情慾的傾向的新儒學,但其核心思想仍然是不會變的,那即是教人“完成我們的人性”就是合乎道德律的最初的、古典的儒學。但其實,在古典儒學裡也有提到“節制”人類的慾望,但人性當被視為要“完成”的東西而不是要“反抗”的東西(註三)。

 


所謂慾望,不管是來自原始人性中的任何不穩定狀態還是更伸張地去延續到人性的情感慾念,關於如何節制,應該是懂得去體諒人性進而去認識慾望才能從慾望中去控制慾望本身,或說是超越慾望本身,不是?如果一逕地只是用表淺的言語或行為去壓制去嚇止,這就是我所不能認同的一大教育管教上的教養缺失。人,一直都是模仿的動物,從模仿中去學習去蛻變成為自己,因此身教和言教有多麼事關孩子人格成長軸心,這一點也不能開玩笑,是我太認真、太嚴肅?還是我太理想、太不夠實際?



「不要吵了!再吵,我就撕爛你的嘴巴!」
「下次再考這種分數,我就賞你一下!」

或者,我只是不能接受,小孩從小就生活在只有威嚇、嚇阻才能停止頑皮搗蛋或是不小心犯錯,只能用這樣的手段才有辦法告訴孩子:你做錯了。因為,威嚇本身就有恐嚇意味,孩子可能因為怕了或嚇到了而停止繼續犯錯,但這卻沒有辦法告訴孩子“錯”為什麼是種錯,它又為何不可為?與其讓他因為怕你而看到你就禁聲不語做到你要的安靜,不如讓他懂得沈靜或幫助他沈靜心緒,不是嗎?這一切的差異,全在“節制”的手段。


再者,我也認為如此訓教的老師本身,也有著“禮”的問題。這裡我要說的“禮”是有教養的禮。《教養》一書南方朔寫的序裡提到:有教養的人具有一定的以人文知識為基礎的人文關懷。我想,人文關懷離我們最近的,就是周遭所有的人事物。對小孩的人文關懷尤其重要,人文關懷它包括了對人性的尊重、諒解與體會,如果不能以尊重的態度面對孩子、將他視為一位“成人”,出口就威嚇、滔滔不絕地謾罵,一直接收這種壓制、不尊重訊息的孩子們,是不是也會以為,這就是教育的方式,然後他也懂得了如何用嚇阻、謾罵的手段來成為他想要制止的方式呢?更尤甚者,孩子根本不懂為什麼這麼做不行,下次還是犯錯,然後下次你還是處罰,陷入莫名的循環裡,我所重視的是,孩子是否能夠認識自己,包括他所犯的錯,畢竟他們不是機器,一個按鈕就可以控制,他們更不是寵物,打一打罵一罵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卻不瞭解自己。


孔子的理想世界始終是理想世界,他從“教育”出發的「齊家、治國、平天下」到現在都還未曾出現。多數社會上漫不講理、狗屁倒灶的事情太多了,多到讓人的認知越來越模糊越來越偏頗,我只是想,做這些事情的“大人”們,他們也來自什麼樣的教育?那些個一點也不“文明”的事情,則讓我更深深地佩服孔子的理念,也深深地體認到,我們的“文明世界”還沒到來!



註一:關於小美談過的《教養》一書: 「不丹 - 最窮的快樂國」、「教養」

註二:語出《中庸》子思著

註三:摘文出自林語堂《國學拾遺》一書第一篇 - 儒家:仁者愛人。


小美後記:這篇文提到的是我親身見識過的一個個案例舉,關於教育或教養,絕不僅只有我提到的部份,也絕對不僅僅我文中這般單純淺顯,在此特再註記之。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若水堂大陸圖書專賣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