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本到電影:孔子形象說」(交流會引言)
「孔子的周邊『故事』──《孔子─決戰春秋》電影放映及交流會」
各位同學大家好,非常高興以及感謝大家踴躍出席今天的電影放映會,不知大家是帶著怎樣的心情來這裡,是因為對大螢幕上的孔子感興趣與好奇,還是衝著周潤發和周迅而來,都沒有關係。當初設想這個活動,主要是這學期給中文系大三同學上中國思想史,想著可以藉這部電影為文獻中的孔子加一些血肉,增添對孔子感性的認識。至於主題,擬定為「孔子的周邊『故事』」,我把宣傳海報貼在臉書,有人回應問道:為什么「故事」要加「引號」,其實今天交流會要扼要談談「兩種故事」,一是電影中的故事想像與創造問題,如何塑造被認可的孔子形象,進而牽涉到究竟要如何看待文本與電影之間的關係;二則是陳濤老師將特別談電影與戲劇孔子改編的故事,以及圍繞著電影拍攝的周邊故事。陳老師是研究電影的,這方面了解得透徹。所以也請陳濤老師講幾句話,先跟大家簡單介紹這部電影的周邊情況。
【交流會引言】
談孔子的形象,是一個困難的問題。早期胡適與馮友蘭爭議老子其人與《老子》成書年代問題,胡適批評馮友蘭對孔子並非持考證態度,而是一種宗教情感。韋政通也曾提說唐君毅先生對孔子持有一種近乎宗教虔誠的情感,覺得把孔子看成聖人,是把孔子拘限住。李零先生說孔子是「喪家犬」,並以此為其書名,也引來尊崇孔子者的鞭撻。今天要了解孔子的思想以及他和門人之間的關係,主要的依據是《論語》和《史記》這兩部書。《左傳》、《禮記》也有一些記載。只不過有時覺得孔子好像黏土一般,可以供人形塑成各種不同的樣子──「儒家範兒」。例如歷史學家、素王的政治家、教育家、文化保守者、聖人;到後來為了解除孔子的神聖光環,想把孔子變成更為親切與平實的一個人,開始出現類似流浪者、真誠的夢想家之類的「浪漫化」的形容。
這種「浪漫化」的想像也出現在這部電影,像是把「顏回之死」拍得有點唯美與悲情,而孔子抱著冰涷已死的顏回,不願放手,襯托出孔子與顏回深厚的感情。顏回是孔子最疼愛的弟子,他小孔子29歲,死的時候孔子是70歲。孔子對顏回的欣賞在於他「時時不違仁」、「安貧樂道」,對行道具有堅強的信念。電影中的孔子對顏回之逝表現的情感有點意外的節制,沒有大哭的情景,顯現一種「低調的蒼涼」。提到大哭,是因為按《論語.先進》中記顏回之死說:「子哭之慟」,「慟」是一種超過了常理的哭;又如《禮記.檀弓篇》記載孔子在子路的葬禮上大哭。從文獻文本的記載可以知道,孔子在他幾個喜愛的弟子逝世時,雖然一生致力守禮,在這樣的時刻,卻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悲傷。這是因為孔子一生的快樂、成就或悲哀都和弟子緊密相關,換句話說,孔子的生命是和弟子連結在一起。
電影中設計的顏回,以及他的死,更多是「創造」的成份,也具有烘托孔子形象的用途。實際上,顏回是在回到魯國家鄉曲阜後因病而死,而非在旅途中掉入冰水而涷死。有學者也認為安排顏回搶救書簡而死有點「太超過」。顏子代表的是生命體悟性很強的思想方式,把讀書看成陶冶心性,不會把書看得比書中義理重要。更何況書的內容記得,可以再寫,怎麼可能為救書而犧牲自己?這裡頭有趣引發我思考的是,那些書簡究竟意味著什么?誓死保護書簡所透露的又是什么?大概是孔子所說的「斯文」,顏回的行為體現了孔子教育下的弟子的價值表現──「以身殉文」,反而彰顯了孔子的高遠的理想得到了弟子的回應。
另外則是與南子夫人之會。南子原是宋國貴族之女,與宋國公子有染,後來嫁到衛國,是一個可以發揮許多想像力的女性。所以在電影中也引發了二人相會「太挑逗」的批評,待會陳濤老師也會談到「挑逗門」以及南子夫人的形象問題。我想提的是:《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兩人相會情景是:「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珮玉聲璆然。」說的是,夫人坐在細葛布的幔帳中等待,孔子進入夫人房門,面向北面叩頭。夫人在帳中拜了兩拜,環珮玉翠叮噹撞擊,發出清脆的響聲。文獻記載是含蓄的禮敬行為,而短短27字,提供偌大的想像空間。無論如何,電影中南子夫人極其能事表現出理解孔子,似也為了表現孔子言行舉行依然符合禮。
如果我們在觀看歷史電影抱持著「看電影了解歷史」的態度,究竟如何看待文本上的「添加物」,以及避免過度的錯誤期待?今日我們以「文本」指涉文獻,是從一個歷史或思想知識生產角度切入,同時注重該文獻的生產脈絡,那要如何看待電影本身的生產脈絡?從文字記載到電影鏡頭的轉換,不只是「媒介」的差別;電影是藝術,歷史是求真,二者本質原不相同。對而我言,歷史電影的本質是「藝術的創造性」,電影作者擁有自由權來想像故事,所以從文本到電影,孔子的形象絕對是複數的。
我先說到這裡。謝謝。
上一篇:全球化與華語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