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20 19:20:27踐實山人

【札文】「美」,成了凌虐難民的眼光



讀到《東方日報》這則報導(20.3.2006),想起了前陣子回家看了翠梅的短片《南國以南》,裡頭紀錄的正是關丹越南難民的生存處境。一雙雙惶恐的眼神,祈討一顆顆的飯粒。在光影之間,透露一股陰冷的低壓氛圍,背後仿佛隱藏了無處必須四處逃竄與匿藏的身影,若隱若現。

翠梅把關丹的海邊拍得很美。和緩的風,染紅的天,還有柔美飛舞不知名的花。關丹海灘多,而且因為東海岸的海岸線很長,加上有一些大岩石的阻隔,只要耐心去挖掘,便可以發現不同的海灘風景。以前一伙朋友常愛越過大大小小的岩石,只為能發現一個無人知曉的海灘。一到學校放假,必往該處紮營玩樂。




看著鏡頭中的美景,對比越南難民小孩的出現,「美」成了一種殘酷的目光。這種對比效果,讓人對美不忍目睹,它已成為凌虐難民的眼光。我想這也是導演巧妙的安排,一種屬於抒情式的批判。沒有怒吼,只有一而再再而三母親的叮嚀,催促孩子回來吃飯的聲音。「吃飯啦……」,成了一種隱喻的控訴。影像的力量即在這裡,它有時不像一支重重的錘,會給予即時性的重擊與震撼,更多時候是像分解的細胞般,隨著時間的暈染,數以萬千的細胞胡亂的撞擊,留下一道道烙印。待下一個影像進來時,它又重新活絡起來。這或是影像的再生與繁殖能力。

對於關丹的越南難民,我所知甚少,竟覺一絲的陌生。也因為這種「陌生」的感覺,讓我意外攫獲一種局外人的視角,開始產生重新發現這屬於我另一個家鄉故事的欲望。

圖攝:關丹Telok Cempedak海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