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22 00:19:53踐實山人
【人物誌】木心
【新聞一】:摘自《新京報》 圖攝:范遠志
【圖解】在恩师木心的照片前,陈丹青自称要“尽量保持克制”
***********************************
本报讯(记者曹雪萍 实习生权丽娟) 1月7日下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哥伦比亚的倒影》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了发布会,陈丹青应邀谈他的恩师———该书作者木心先生。陈丹青说:“我相信在这几天之前的数十年内,除了可数的国内作家听说过木心,绝大多数文学读者不知道这个名字,更没有阅读过他的书。在他的祖国,他之所以未被湮没,是因为他尚未被认知。”
出现在美大学课本中的惟一中国作家
木心,1927年生,浙江桐乡人,本名孙璞,“木心”之名取自佛语“木铎之心”。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毕业。1982年移居纽约,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
据陈丹青介绍,1982年,他与木心先生在纽约结识,从此成为木心的学生。
上世纪90年代初,陈丹青曾与其他朋友听取木心讲《世界文学史》课程,历时长达五年。课程结束后畅谈感想,陈丹青说:“他说话非常精炼,是个格言警句家。我经常被他搞得笑到桌下,刚爬起来,又被笑到桌子底下去。
我可以想像不出国,但无法想像出国之后我不曾结识木心先生。”陈丹青认为,“木心先生不是一位‘新作家’,他的写作生涯超过60年。”木心先生的部分散文与小说被翻译成英语,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也是与福克纳、海明威作品编在同一教材中惟一的中国作家。
“但木心先生也不是所谓“老作家”,虽然他今年将届79岁高龄。他在海外获得迟来的声誉是在上世纪80年代,而他被大陆读者认识、阅读的过程,今天才刚刚开始。”在讲述木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时,陈丹青一再提醒自己必须保持克制。
“木心可能超越了鲁迅构建的写作境界”
《哥伦比亚的倒影》是木心先生的第一部简体中文版作品,内中选编《九月初九》、《哥伦比亚的倒影》、《上海赋》等最能表现木心行文风格的散文13篇,并全文刊印1986年5月9日纽约《中报》副刊《东西风》发起的“木心的散文专题讨论会”文本。
陈丹青称该书是木心先生20年前的旧作,木心收到校样时,曾认真修改了其中不合时宜的词或字,对此深受感触。陈丹青说,“看到这本校样仿佛穿越了整个文学史”。
作家陈村读到木心的《上海赋》时,称自己“如遭雷击”,乃为文宣告说:“不告诉读书人木心先生的消息,是我的冷血,是对美好中文的亵渎。”他指出:“企图中文写作的人,早点读到木心,会对自己有个度量。”因为:“木心是中文写作的标高。”陈丹青还在发言中指出,木心先生可能超越了鲁迅构建的写作境界,是我们时代惟一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我称木心先生是一个大异数,是一位五四文化的‘遗腹子’”,他与传统的关系,是彼此遗弃的关系。
************************************
文摘二:《中華讀書報》 作者薛剛
恍若天外来客的木心本人追求“无名度”,但陈丹青、陈村等人的恭言敬语已让向来绝缘尘俗的木心在2006年初如雷贯耳。只是讶异之余也未免让人疑惑,这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先生究竟何许人也。为了避免“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尴尬,广西师大出版社不忘附上《关于木心》的介绍性小册子,媒体也纷纷在新闻上加一段“木心简介
”或“木心是谁”。
木心本人游离于海峡两岸文坛之外,正好应了他“文学鲁滨逊”的自号。但各位的赞扬之辞无不暗示,这位特立独行的前辈所行的才是为文正途。沉浮十数载,读书万卷,行路万里,方有《哥伦比亚的倒影》里的澹定从容。如陈丹青所言,木心为文,一见中国风骨,二见世界观念,文体异常丰沛而娴熟但全然陌生。从中既可看到中国历代散文的神髓,辗转荟萃,到此别开生面。也能窥得西方人文的素养,洞见迭出,而不拘于一时一地。
推介者评价之高已显得有些戏剧化,但又不是逢场作戏,字里行间之诚挚,绝非与出版商及媒体“合谋”的结果。陈丹青宣称自己之所以写书出书,就是妄想建立一点点可疑的知名度,借此勾引大家有朝一日来读木心先生的书。陈村说自己一读之下,立刻晕眩昏迷,断言在他见到的依然活着的中文作家中以木心之文字最是优美、深刻、广博。何立伟说中国当代散文作家中,像木心那样有学识,有见地,有眼界并且有真性情的实在太少,读后如同见了高人,作声不得,惟有默然。陈子善则认为近年来多种形式的怀念上海之旧的文学作品汗牛充栋,都比不上《上海赋》。这是一篇奇文,一篇妙文,非大手笔无以出之。
毛尖曾在《说起阿城》一文中写道,听说阿城的师傅到上海了,大家压着嗓子传:木心来了!只是彼时只闻其人,如今先生的文字终于叶落归根,诸位文字中人正可睹其全貌,问候一声“木心先生,别来无恙”。
木心,本名孙璞,1927年生于浙江,1982年移居纽约。著有《琼美卡随想录》、《温莎墓园》、《素履之往》等书。广西师大出版社近期推出《哥伦比亚的倒影》。
下一篇:【人物誌】林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