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1-12 12:26:38踐實山人
【專欄】「街」的意義不僅是一條街
新加坡的牛車水與吉隆坡的茨廠街,一般被稱為最「華」的景點,之所以「華」,首在於華人氣氛的濃厚,其次它也是窺探華人文化的顯鏡,街道上擺出的售賣品,在西方旅客他者的眼光中,無疑是充滿華人情調。戀戀華塵,唐人街之名,由是而生。
最近春節逼近,牛車水開始熱鬧的市集,各種攤位比平常多了許多,其中不乏大學生帶著創業心志,一伙朋友合租攤子共賣創意產品,專攻年輕人市場。但只要稍為留意,有三種特色最堪可玩味:一、縱橫交錯的各類攤子,幾乎就是傳統與現代的交叉;二、處處幅射出中國文化的隱喻,像文房四寶的書法、竹林與梅花的園林、中國傳統服飾與髮飾、還有飲食、雕刻等,表現了深刻的中國情懷;三、不少馬來人與印度人售賣傳統服飾及手工藝品,雖然在一片「華」海當中,有差點被淹沒之感,但紅中之綠,格外顯眼。
以上所述的三種特色,無論是表面化或是實質有其意義,但至少它能讓人沾染一些文化氛圍,也慰藉一下那些對中國懷抱想像的人群,像其中一位賣冰糖葫蘆老板的叫喊:「這裡有一等一的冰糖葫蘆,不用到北京也吃得到」。走這么一遭,可以知道所謂的中國文化如何被擺設,消費中國文化已是各地重要的文化產業之一。
回頭來看茨廠街,前一兩年易名之爭議,在在暴露了對地方歷史的罔顧,政府重其商業考量多於這條街所蘊含的歷史意涵。最為吊詭是,所謂美化茨廠街工程,如今演變是隨時可見的垃圾、偓促的空間、單一化的售賣品如衣服、手錶、皮包、手機等。想來最有特色的,是掛在一些攤子帳篷上對於盜版貨支持的各種革命口號,如「自2004年起,歡迎茨廠街變成盜版街」等等。還有飄揚高空的各屆首相畫像,似在提醒民眾不可忘記國家的辛苦,在一條屬於民眾的街上,注入了潛在的國家認同意識,那種凌駕民眾的俯視與仰望心態,仍有緊扣權力的慾望。
把茨廠街與牛車水做一粗糙的對比,不外想說明,如果當初有意把茨廠街變成唐人街話,我們可以說連要建造唐人街的基本條件也缺乏。說「華」大概就只是大多數是華人小販,在整個規劃上根本沒有欲突顯文化特色的企圖心,就算是表面以「華」為裝飾的文化也好。這使「街」所構成的意義,只是賣一些便宜貨的購物街而已,過於單調與死板,予人印象最深刻的恐是物質與複製文化。
茨廠街並非不能成為一條有歷史有文化,又能有購物愉悅的景地,但關鍵在於,缺乏了經營文化的思維,導致全盤受到商業利益的主導,並忽略為這道街注入柔性的文化情懷。柔性的訴求其實更能俘虜人心,像在茨廠街進行街頭演繹或表演藝術,或開辟一個小空間,讓有興趣者可自由演奏樂器等。再想想看,如果在茨廠街遇著了二手書的書攤,開始出現小說、詩文學叢書與畫冊等,而非只是報紙、漫畫或娛樂雜誌,感覺是不是不一樣?任何一條街再繁忙再物質,也總有讓人精神與心靈可以有舒展的地方。
一條街會形成如何的面貌,關鍵在於人的思維。如果我們認為比新加坡擁有更加令人珍惜的多元、混雜與包容力,更享有無秩序的自由的話,也許就不應捨棄這種有能力建造民間文化生命力的條件,讓基層民眾開拓另一種文化景象。我一直在想,茨廠街、中央藝術坊與鄰近的印度街,其實就是多元族群與文化的縮影,但我們在空間規劃上,卻無法更好使這三個地方做有機的連接,甚至讓彼此的特色互為交融,或可能讓人形成一種思維上的內在對話。換句話說,「街」的意義不僅是一條街,它可能延伸出許多相關的可能性,不過思維的拘限,最終將形成了「街」的拘限。
上一篇:【專欄】「語言」反芻下的歷史表述
下一篇:【專欄】從邊緣思考到邊緣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