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16 03:00:00nyny

運動影像‧時間影像

運動影像‧時間影像 ──
丹尼爾‧羅詹的鏡子與多重視野

圖|bitforms

1999年暑假,丹尼爾‧羅詹 (Daniel Rozin, 1961-) 開始在學校的工作室內,用電鋸把木材切成一個個四平方公分的小木塊。將方形木塊的正面磨平、反面切成三角錐狀後,他在每個木塊的後面接上馬達、電線,並一一固定在木架上,然後與電腦連接在一起。起初只是幾十個木塊組成的兩、三排木架,只見羅詹在自己的辦公室裡,以電腦程式控制這些木塊;每當木塊轉動,就會發出規律的聲音,經過他辦公室的人莫不對這些轉動的木塊深感好奇,卻都不清楚它們到底有什麼用途。在沒有任何助手的協助下,羅詹獨自製作830塊木塊,並將它們全部拼接在一起,定置於一個八角型的框架內、掛在牆上,這時,耗時10個月的《木鏡》(Wooden Mirror, 1999) 才算大功告成。

每當人們匆匆走過《木鏡》時,便會被一陣陣雨點般的聲音所吸引;一走近它就能看清每個金黃松木的獨特紋路,倒退幾步後,才發現這個830塊木塊組成的作品是一面鏡子,忠實地反應在它前面走動人物的一舉一動。

藏在《木鏡》中的小型攝影機捕捉路人影像後,傳到攝影機另一端的電腦,並解析成830-byte 的錄像訊號。羅詹利用自己的電腦程式和現成的電腦軟體,不僅將數位影像縮小為35 x 29 像素、原有影像的色彩壓縮成灰色調,並依據每個木塊本身不同的色澤,調整相對像素的明亮度。電腦軟體比較《木鏡》與螢幕上的影像後,送出指令、告知馬達轉動的程度,進而控制木塊停留的角度,並利用木塊傾斜的陰影,回應每個畫素影像的明暗度。因為不是同時改變830片木塊,而是比較與前一個圖像不同的部分,以修正部分木塊的角度;因此,既省下寶貴的計算時間,《木鏡》還可以達到每秒鐘移動15次的速度,使它產生平順流暢的動作。

玻璃鏡面、機械鏡子、軟體鏡子
羅詹從七年前開始以鏡子作為創作主旨。從早期的《畫架》(Easel, 1998),可看出他對攝影機與電腦結合所產生不同的視覺角度特別有興趣。《畫架》前的三個色罐,分別代表三個不同的攝影鏡頭;當人們拿起畫筆揮灑在《畫架》的畫布上時,畫筆揭開的是可能是欣賞者自己、附近走過的人或街景影像,人們可以藉此完成一個不同影像合成的圖畫。

羅詹並不是一開始就決定用鏡子創作;從最初不經意、到現在特別製作與鏡子相關的作品,藝術家經過了長時間整理後,「鏡子」的表達方式才逐漸浮現出來,並分別呈現於玻璃鏡面、機械鏡子與軟體鏡子。鏡子不僅是羅詹的媒材、物件,更是表現的模式與主題。不論是被視為邪惡、魔術、迷信的象徵,或是作為認識自己、分辨自我與他人差異的工具,鏡中的影像總是充滿曖昧和多層含義,因此,羅詹並不單純利用鏡子來映照事物,而是賦予它們多重意義。例如:以玻璃鏡面製成的《破鏡》(Broken Mirror, 2003) 雖然回應照鏡子的人,它更讓散佈在鏡子對面牆上的圖像,重新在《破鏡》上組成完整的人像;看似簡單的數位輸出影像如《Tami, 1998》,則因為觀賞的角度,而呈現出兩個截然不同的畫面,讓即使是單純的數位照片也包含不同的觀點;而由電腦程式即時完成的「軟體鏡面」(Software Mirror),不僅讓電腦螢幕變成了鏡子,鏡中人物也變成如印象派繪畫的《二號鏡子》(Mirror No. 2, 2000),或是由電動玩具中的小精靈圓圈來呈現的《五號鏡子》(Mirror No. 5, 2001)。

在所有羅詹的鏡子中,最受人津津樂道的是大型機械鏡子:《木鏡》、廢棄現成物拼成的《垃圾鏡面》(Trash Mirror, 2002)、本身就具有反射功能的銀色圓球組成的《閃亮球鏡》(Shiny Balls Mirror, 2003) 之運作方式,都是由隱藏其中的攝影機取得人像,再用每個木塊、垃圾、圓球來代表像素呈現影像。機械鏡面模仿經過的人群,觀者開始與自己的影像、身體互動;當面對他的機械鏡子時,人們常常對自己的影像變得不太感興趣,反而更關注於個人在空間內的位置及與身體的關係;簡潔、易懂的機械鏡面,正是虛擬與現實互動的結果。

曾經在台中國美館「快感──奧地利電子藝術節25年大展」展出的《垃圾鏡面》表面,是五百件羅詹收集了自己口袋內的東西,和紐約街頭被人丟棄的塑膠杯蓋與紙杯、磁碟片和光碟片、地鐵圖與車票、紙片信件、廣告標籤等物件。他將壓扁、略微修剪過的垃圾放置在正方形的板面上,不規則形狀、材質、大小、色彩的現成物,使得《垃圾鏡面》的組成分子不再是方正、統一規格的像素,而且因為現成物本身具有的獨特光影,讓電腦要更精準地計算每個物件傾斜的角度。單獨的碎片隨著人影而閃動,反應的不僅是個人,更是丟棄物所代表的紐約故事,和雜亂無章的物品的個別意義。

手工、動力機械、數位媒體的結合
我們通常不需要百分之百的訊息,便可以分辨眼前所見的事物,以及在紛擾中找到熟悉的影像。羅詹以木塊等物件代表組成圖像的像素 (pixel),讓人記起了克羅斯 (Chuck Close, 1940-) 用不同方格圖像繪製成的大型肖像畫。就像人們要遠看才能辨認既抽象且寫實的克羅斯人畫像,觀賞者需要與羅詹的鏡子保持距離,才能分辨出鏡中的人影;一旦太靠近它,個人的影像就會變得粗略模糊,但原本看不清的木塊、垃圾、圓球細節則越來越清晰。

欣賞羅詹的作品,要試著超越像小孩子看見新玩具一樣興奮的階段;精巧的手工、作品與觀者的互動關係,是人們為他的作品吸引的主因。他的作品多直接了當,欣賞者不用花太多時間就知道如何與它互動。具有工業設計背景的羅詹,特別注重作品細節,不像部分裝置藝術常給人未完成的印象。因為紐約大學互動電傳學系 (NYU-ITP) 的訓練,他開始以數位媒體創作,試圖創造融合欣賞者與數位科技的作品;原本不是程式設計師的羅詹,也在學會電腦程式設計後,發展出自己的軟體,並普遍運用在個人的作品中。1999年開始,他的作品在美國、歐洲、以色列、日本、韓國、台灣展出,先後獲得奧地利電子藝術節獎、國際設計雜誌年度設計獎、克萊斯勒設計獎等獎項。

學業結束後,羅詹獲得學校與私人產業贊助,留在系上教學與研究。身兼藝術家、設計師、教育者、研究者的羅詹,從不吝惜讓學生使用自創的軟體;他並不喜歡教導如何使用電腦軟體,而是寄望學生以新媒體、科技作媒介,創新個人的藝術表現。數位藝術家總需要不斷學習新技術,才能追得上日新月異的科技;其實,羅詹並不特別在意最新科技,雖然使用數位媒體,人們在他的作品中卻幾乎看不到電腦。他試圖打破電腦的滑鼠、鍵盤等侷限和不直接的經驗,而利用綜合數位科技與人性思考的作品,反映自然與虛擬世界的衝突、緊張的關係,藉以提供觀者更大的想像空間。

觀賞者是互動藝術的關鍵,觀眾尤其是羅詹作品中重要的一環,因為鏡面的內容幾乎全都來自觀眾。但在創作階段,欣賞者的反應並不是羅詹的首要考量,他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和來自媒材的感觸,靈感多來自一般生活的周遭環境,而不是虛擬的世界。簡單、直接的鏡子,證實了數位互動藝術並不一定是複雜的,欣賞者不用花很多時間研究作品的使用方式,便能感受藝術家的理念。

跨國際的數位影像
國美館展覽結束後,羅詹的《垃圾鏡子》直接運到韓國,作為紐約藝廊bitforms在漢城分館開幕首展的作品之一。2001年成立、位於雀兒喜的「紐約軟體藝術畫廊 」(bitforms) 是紐約第一座專門經營數位藝術的藝廊,為了提高數位藝術家的曝光度與介紹最新的藝術形態,藝廊內展出軟體藝術、雕塑、裝置等結合科技與藝術的創作。bitforms的負責人Steven Sacks甚至推出以美金一百元代價,來收藏藝術家的不限數量的軟體藝術的想法。有鑑於韓國在數位媒體的表現,並寄望與當地製作液晶顯示器 (LCD) 的三星、LG等公司合作,bitforms在漢城的Mue百貨公司設立分館,並於2005年9月30日正式開幕。

Mue的負責人鄭在鳳 (Chung Jae-Bong) 是在漢城的W華克山莊酒店 (W Seoul Walkerhill Hotel) ,看見羅詹的6 x 12英呎、由1500片木塊組成的《木鏡》後,想在自己的百貨公司內陳列數位藝術。隨著數位藝術逐漸成為公共空間內與人互動的媒介,總共製作了六件的《木鏡》,最近分別被西班牙博物館、美國的Sprint、RadioShack等公司收購,對類似羅詹作品的需求似乎也有增加的趨勢。

Bitforms 漢城分館開幕同時,紐約的bitforms 推出羅詹的第二個個人展。這個展覽首次將不同主題、媒材的鏡子擺在一起,讓人們有機會比較藝術家不同的創作成果,其中包括有近兩年來羅詹製作的機械鏡子、玻璃鏡子與四件軟體鏡子。紐約個展結束後,同樣的作品將運到bitforms 的漢城分館,準備2006年一月的羅詹個人展。

一進入雀兒喜的bitforms藝廊,便看見白色空間內,一個由34片10英呎長的鏡子組成的《自我中心的鏡子》 (Self Centered Mirror, 2001)。由於每片鏡面只有一英呎寬,使得《自我中心的鏡子》雖然佔據整片牆面,卻不像一般能夠反射整個環境的鏡子,而只單單地反映站在前面的欣賞者;當人們越靠近它,更只能看見鏡中重複了17次的自己,而且每個影像都好似在追隨你似的。狹窄的單片鏡子、只能回應個人的《自我中心的鏡子》,充分顯示鏡子所表的自戀意涵。

《自我中心的鏡子》左邊的《圈鏡》(Circles Mirror, 2005),延續了羅詹的機械鏡子之製作與互動原理,也是所有機械鏡子中最安靜的作品。純白的空間內,站在光滑地面上、靜止的《圈鏡》讓人感到些許畏懼,只有當你靠近它時,它才慢慢開始轉動。《圈鏡》的表面疊上了900個護貝膠膜保護成的圓形薄片,上面共有12種羅詹設計的幾何圖案,這也是藝術家首次在作品中使用自己創作的電腦圖案。將呈扇狀展開的黑白與彩色圖案的圓盤依序釘在鏡面上,每當有人接近《圈鏡》時,隨著圓盤轉動,圓圈表面的圖形便開始轉變成不同程度的灰色階,而逐漸呈現出欣賞者的身影,並同時發出規律的機械運轉聲。

運動影像‧時間影像
bitforms的羅詹個展還包括四個軟體鏡子。藝廊牆上的四個液晶顯示器,分別放置在羅詹用塑膠玻璃製作的圓形框架內。LCD下方裝有小型攝影機,用以獵取LCD前的影像,並透過羅詹的電腦程式處理後,將影像轉換成模糊、抽象畫般的圖像,呈現於LCD上。相對於數位媒體常標榜的「即時回饋」,或是能夠立即投射影像的玻璃鏡子,羅詹的軟體鏡子要求欣賞者在它前面駐留,並與作品展開互動。

這四個軟體鏡子都有一共通主題 ── 時間。《瀏覽時間》 (Time Scan, 2004) 記錄鏡前人物在20秒內的活動情況:它擷取停滯影像中的一條直線,然後重複這段影像,使之呈現出彷彿一個立體人物被壓扁成平面、充滿整個畫面、難以辨認的圖像;或依據在LCD前活動的人物,真實地反應鏡前的主人翁。當人們經過《時光波紋》 (Time Ripples, 2004) 時,螢幕中原有的波紋被弄亂了,個人映像就如同湖水中的漣漪般層層地浮現於鏡中。螢幕中央的《沙漏》(Hourglass, 2004) 的上半部將人物圖像打散成細砂狀,下半部則收集了從上面掉下的影像砂,並將原有影像中的個別色彩、一層層地堆疊在一起。停滯在《揮掉時間》(Shaking Time, 2005) 前的靜物,因為逐漸失去原有的色彩,而只剩下灰白色;只有當鏡前的人物重新活動起來後,才能夠甩掉如灰塵般附著在影像上僵硬的像素,並重新顯露出灰色影像下鮮豔的原色。

人們一站在羅詹的機械鏡子前,鏡子便歡喜地依據個人的身體、運動,模仿鏡前的主人翁,一旦人們離開後,機械鏡子便得沈默起來;軟體鏡子則讓既使鏡前人物消失了,他的影像還短暫地停留在鏡中。不同於呼應當下片刻的玻璃鏡子、隨著人物舞動而展現影像的機械鏡子,軟體鏡子延續了欣賞者的過去與現在。就像《時光波紋》中不斷重新的波紋,軟體鏡子像是擁有自己的規律,不僅超越單純的反射功能,也提供多重視野。觀者不再是鏡子呈現唯一的內容,有時人們的出現甚至破壞鏡中原有的和諧畫面;當鏡前的主人翁不再是唯一影響鏡中影像的關鍵後,羅詹的軟體鏡子也模糊了到底是誰在反映誰。

軟體鏡子展現了抽象畫般的圖像,就像隨著抽象畫而來的視覺挑戰,軟體鏡子中的時間並不全然和諧、平順。時間影響我們的認知,軟體鏡子的時間影像記錄了人們在空間內活動的過程,它或許反應了呈一系列、延續的時間,更是片面、多重性、間斷、脫軌的時間的表現。如果羅詹的機械鏡子的運動影像告訴人們站在邊緣的重要,因為太靠近它時反而無法看清事實,軟體鏡子的時間影像,驗證了時間不再只有單一標準,而是因為個人的運動、速度而改變;就像停留在《瀏覽時間》中的一點就充滿了整面電腦顯示畫面,每一分鐘都可以是全世界。


丹尼爾‧羅詹 (Daniel Rozin, 1961-)
「雕塑與軟體藝術裝置」展
展地◎bitforms
展期◎2005.9.15-2005.10.15
相關網站◎
bitforms藝廊:www.bitforms.com/artist_rozin.html
羅詹個人網站:www.smoothware.com/danny

《木鏡》
媒材◎松木、電子零件、攝影機、電腦、自創電腦軟體
展地◎721 Broadway,4樓
展期◎長期展出
地鐵站◎R 號地鐵 (至NYU/8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