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20 18:08:26網際特報員

「認識危機,消弭災難」

立法院將審議六一○八億的"棺材特別預算案",十一位中央研究院院士聯名發表「認識危機,消弭災難」聲明,具名反對軍購案。
















近一年來,台灣從選前的政黨惡鬥,演變到選後今日的社會全面失序,已經陷入危機重重的空前困境。不僅於主觀感受方面,幾乎人人充滿憤怒、憂疑及幻滅感,在客觀實際方面,這種種危機已經造成一種走向災難的形勢。我們必須以清醒的理性思惟認識清楚眼前各種危機的真相,再在這種共識下,對症下藥,共同作挽救災難的努力,方可望讓台灣越過五十年來最嚴重的難關。

首先是民主化運動的危機。台灣的民主化運動,自蔣經國解嚴解禁,表面上似是在迅速發展,但民主制度的基礎條件未及培成,公民意識薄弱。在野心家操控之下,爭權的欲望壓倒對民主制度價值的信持。選舉成為族群奪權的工具,對於全民福祉及整體安危反而置之度外。另一面,胡亂修憲的結果,使總統有權無責,對政府權力的制衡完全虛無化,這種情況最近愈來愈明顯。民主政治在台灣不僅成為虛名,而且成了掩護專制權力擴大的口號。我們若不能重新修正憲法條文,加強權力制衡的根本設計,則台灣對外引以自豪的「台灣民主化」,即將進入自我否定的情況,引生出惡劣的專政統治。

其次是社會共同感的危機。任何社會秩序必以一種共同感為基礎。台灣五十餘年來,一方面外有中共勢力的威脅,另一面內有改善人民生活,加強國力的要求;依常理說,本應養成一定的共同感。然而,玩弄群眾的各方政客,卻製造族群分裂的情緒,造成非理性的惡潮,以致台灣步步變為一個「惡性異質化」的社會。此中一部分人與另一部分人之間,全無溝通,連最起碼的共同感亦不可得。而這種不問大局的安危,一味只想宰制他人的想法,目前已經在台灣普遍流行。這又是上述民主政治危機的更深一層因素。

由於這種內部危機的滋長,外在的危機也愈來愈嚴重。本來兩岸的對立,有其意識、制度及歷史的成因,也是存在已久的事實。但中國大陸自文革失敗,鄧小平從事所謂「改革開放」以後,基本上已減弱了戰爭危機。尤其目前領導權已轉到新世代人物手中。這些掌權者並不屬於所謂「革命領袖」的類型。他們關心的是國力的長期發展及政權的鞏固,而非教條與遙遠理想。因此,他們並不會主動地走向大規模的戰爭。就這個形勢說,本來台灣生存的威脅應可大大減弱。然而,大家應該明確了解的是:大陸欲使政權鞏固,也得依賴某種共同感的存在。他們近年來努力使人民相信,他們所代表的政權是能使中國大陸強大的政權。於是,要中國強大,成為共同的願望和目的。而要人民相信中共領導是足以「有為」的領導,便成了他們鞏固政權的主要條件。這樣,任何足以使人民覺得「政府無能」的事,他們決不能容忍。台灣若脫離中國而獨立,將「中華民國」換為「台灣共和國」,而大陸政權並無有效對策,則這個政權即顯得非常無能,它的鞏固性便將受到嚴重威脅。近年實際上台灣既有李登輝倡導的「正名運動」,又有陳水扁的定期「制憲」的主張,似乎走向獨立的基本形勢已成;除了訴諸戰爭,無法阻止。在這種情況中,本來不希望有戰爭的中共當局,也被迫要準備以武力解決兩岸問題。最近幾個月來,這個趨勢日漸明顯。台灣除了內在的制度危機與社會危機外,又增多了一個戰爭危機。

戰爭危機本身攜來巨大災禍的陰影。而它又引生出另一個關涉台灣前途的嚴重問題;這就是目前大眾所憂慮的「軍購問題」。

軍購案之所以出現,自然與戰爭危機有明確關係,但軍購案本身卻又含有另一種危機,那就是走向軍備競賽泥淖的危機。

若是正常有效的軍購,本來無人反對;但舉債軍購,不問效益,便是犧牲大眾利益。再進一步說,我們反對軍購固然是為了保護台灣民眾當前的利益,更重要的卻是為了避免未來的災難。關於軍購案的內幕,最近在美國、台灣以及香港等地,都有種種傳說,我們無意討論這些流言。我們要指出的是:不論這次軍購對於保障台灣安全有無實效,它決不可能使戰爭危機消失;相反地,兩岸必由此被迫走上軍備競賽的不歸路。長期軍備的結果,台灣必定先於中國大陸而陷入財政與經濟雙重崩潰的黑洞。如此斷送台灣的前途,恰好助成了中共對台「不戰而勝」的願望。

目前六千多億元的軍購已是沉重負擔,更嚴重的問題卻是今後會有不斷的增購軍備的壓力。台獨的趨勢如果不能減退,兩岸間的戰爭危機不會消失;傾全國之力去做巨額軍購,並不能嚇退對方,而只會促使對方繼續擴張軍備,而台灣又會因此被迫增加新的軍購,走上軍備競賽的路。

這個危機已經迫在眼前,因此,台灣各界已有醞釀一個「反軍購運動」的明顯跡象,這顯示民眾對於未來災難已經開始警覺。但我們仍要強調的是:目前台灣面對的種種危機,實在是環環相扣,因之,要消弭災禍,必須先形成對危機的全面的共同認識,然後方能有確定行動計畫來扭轉形勢。我們不能依靠任何既得利益的集團,而只能寄希望於群眾普遍的覺醒。這雖然不是旦夕間可以達成的事,但只要我們能步步破除觀念上的迷執及情緒上的障妄,仍可以找出可行的努力重點,穿過危機,培養生機。

對於這種實踐程序,我們提出以下的建議:

(一)針對民主政治的危機,我們主張通過修憲程序,以加強制度上的制衡功能,不能繼續維持目前這種非牛非馬的「雙首長制」。最近有人提倡實行「內閣制」,亦可供參考。

(二)針對族群爭權的危機,我們主張在輿論及教育方面,消除一切有分裂社會企圖的偏見及狂想,強調台灣整體利害的共同性,喚醒民眾來面對共同前途的問題。

(三)針對兩岸戰爭的危機,我們主張,相應於中國大陸的現況,擱置主權爭議,建立不妨害台灣自主性之兩岸合作政策。

(四)針對軍備競賽的危機,我們深信,只要我們能破除「依賴軍備以防止戰爭」的迷執,能為消除戰爭危機找出新的可行之道,則自然不致墮入這個泥淖。而目前反軍購的運動便是破除軍備迷執的起點。這種迷執的破除也是消除戰爭危機的先決條件。

台灣目前的困境使人憂嘆,但我們不能只作憂時的旁觀者。人類歷史上的種種困難,總必須由人類來克服。願台灣民眾及早警覺,認識危機,以消弭台灣可能的災難。

連署人:勞思光院士、許倬雲院士、楊國樞院士、胡佛院士、于宗先院士、林毓生院士、黃彰健院士、張灝院士、李歐梵院士、王德威院士、劉兆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