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2-05 12:42:43哲青

有人告訴我 …

  

  一個朋友,Anne和我談起她的愛情、她的曾經和她的失落。

  前些陣子,我重讀了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老實說,和我廿一歲時所讀的根本是兩本完全不同的書!

  包法利夫人是誰?她是福樓拜筆下最成功的藝術形象-艾瑪。那艾瑪又是誰?她是住在法國鄉下的一名少婦,嫁給一個深愛她卻被她所厭惡的丈夫,因為艾瑪她的愛情和現實是分離的。結果,她開始與不適合的男子有了曖昧,而這些殘忍的懦夫,並不能滿足她對浪漫的渴望。我們可以說,艾瑪病了,因為她無法擁有正常的情感生活,對著錯誤的人有著錯誤的期待-她仍冀望有一天這些男人可以回報她的愛。很顯然的,魯道夫和里昂都只把她當作玩物,更不幸的是,艾瑪缺乏接受治療(精神上)和自我救贖(宗教上)的機會,她無法自我察覺到她行為上的偏差,她忽視家庭,揮霍家產 … 最後服毒自盡,留下年幼無依的小孩和悲痛欲絕的丈夫。

  這是典型的布爾喬亞式的悲劇。

  我相信即使在今天,艾瑪依舊無法逃脫她的宿命。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指出,真正導致悲劇的,是當事人的性格=性格決定了命運。

  我們都有智慧,對於世間自有一套詮釋,但是弔詭的是,「指出問題所在」和「解決問題」之間有著極大的差異。能不能照著理智行事,那是另一回事。

  愛情的瘋狂,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免疫的。

  也許,一場完全沒有苦難的愛情就和一場不流血的戰爭一樣是充滿矛盾的-當然啦!日內瓦公約除外。理智和情感,就像是實證主義和浪漫悲劇之間一樣,並非智慧(或是說理智)無能為力,基本上,它們是完全沒有交集的兩件事,關於這一點珍.奧斯汀可以為我們證明。

  曾經,愛情難以療癒的痛楚令我悲觀,我決定徹底遠離愛情。假使實證主義沒有幫助的話,那唯一可靠的忠告,就是聖方濟修士所提出的:永遠不再墜入愛情。當時,我隱居在一座象徵性的修道院裡,不見任何人,簡樸維生,投身嚴謹的紀律之中,我拜讀逃避世俗情事誘惑的男女事蹟,他們誓言忠貞,並在修道院中度過餘生,甚至還有些聖者,前往沙漠中苦行度日,他們只仰賴草根漿果生活,而且不和任何人說話。

  不過,愛情的創傷終會痊癒的時候,禁欲哲學在現實生活中有它的局限性,修道的基本訴求雖然說是與世隔絕,不過這樣苛刻的標準在後現代主義社會中是不合宜的。事實上,實證主我和禁欲主義都不能解決愛情所引發的種種困境,兩者只是單純的透過反對和抵制,來瓦解愛情的痛苦與非理性。

  生活本身就是一場最大的冒險,戀愛本身的風險不比穿越撒哈拉來得少,在漫漫長夜之後,我們終會看見黎明的到來。
(悄悄話) 2022-10-07 23:38:15
(悄悄話) 2012-01-11 21:44:14
(悄悄話) 2012-01-11 17: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