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2-12 14:04:06chong+neng

新加坡小王子澳門巡迴

  七月在「華文戲劇節(台北.2000)」中看的《夕陽無限》(實踐劇場),加上近日在「澳門藝穗2000」中看到的《無題女子的對話》(必要劇場)都是來自新加坡的劇場演出,這些演出給我的總體印象是:民間戲劇團體對劇場如何與社會產生互動關係具有很強的自覺性。這正是本地劇人所欠缺。
  日前在某校觀看了實踐劇場的學校巡迴演出《我要上天那一晚》,劇本改編自著名法國童話《小王子》,故事講述女孩子因自己畫的畫不被老師的理解,決定走到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在大廈天台上她遇上了來自小行星的小王子,小王子正為了不讓行星上的綿羊吃掉他的那朵玫瑰而煩惱,為了協助小王子解決問題的方法,女孩便跟隨小王子四處遊歷。九四年參與慈藝的公演,令我認識《小王子》,也成了自己劇場生活的一個轉捩點;《小王子》的故事對很多朋友來說是熟悉不過的了,不少大朋友如我,都會在不同的時期把它再讀一遍,每次重讀都會因個人心態的改變而有新的發掘,也許這正是《小王子》最可貴之處。對很多小朋友來說,小王子的印象可能主要就來自去年暑假那齣動畫了。
  那麼今次實踐劇場的改編版《我要上天那一晚》又是一個怎樣的小王子呢?既是實踐劇場「學生戲劇工程」的巡迴演出劇目,對象當然是青少年學生,原著中的各個行星上的奇人奇遇大量被刪去,餘下的只有地理學家、胡狸以及賣糖阿哥。這樣的改篇可能會令許多小王子迷不是味兒,但從一齣學校巡迴劇來看卻又有其合理性,既精簡篇幅以配合學校的課時,也使演出主題更集中。
  學校巡迴演出是各地推展教育性戲劇活動的主要途徑,早於九十年代初期,藝穗會聯絡及組織國內專業及業戲劇團體來澳不同學校作巡迴演出,為本地戲劇推廣工作播下良種。然而,跟很多我們看過的學校巡迴演出不同的是,《我》劇不但只注重表演技巧及演出的娛樂性,而且還努力地加強觀演者的參與性,透過有趣的形體動作以及向小觀眾提問的方式來達致其教育效果,主題上亦非老生常談的道德判斷,而是在現代青少年心靈裏日漸退化的想像力。
  觀演當日發現語言以普通話為主,英語及粵語為輔的表演,仍與學生觀眾在溝通上存在一定的距離,小王子與女孩飛行遊歷的每一次間場的節奏也不夠明快,使演出還是出現過一陣子的冷場,可幸演員們能量充沛的演出,以及演出中觀、演者互動的安排,還是令小朋友很快就能投入過來,歡喜也不捨地與演員道別。
  本地專為兒童而設的劇場製作近乎零紀錄,暑假時文化中心邀來的《澳門巫婆不在家》(台灣紙風車劇團)以及實踐的《我要上天那一晚》算是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但甚麼時候,才會有原汁原味的本土的兒童劇場出現呢?

200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