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15 18:06:02滷鴿

●送信到哥本哈根

  「不自由,毋寧死!」美國獨立戰爭時一位愛國詩人的話成了流傳全球的口號,我相信很多人都能深深體會這句話的含意。但對一個從小就生活在沒有自由的集中營的小男孩大衛而言,他該如何面對與接受這突如其來的自由呢?這是電影《送信到哥本哈根(I am David)》之所以吸引我的地方。

  《送信到哥本哈根》是由丹麥知名小說家安妮荷姆(Anne Holm)的感人暢銷小說『北方自由』改編成的電影,劇情大致敘述1952年,一位從小就生活在保加利亞共產勞改集中營裡的孤兒大衛(Ben Tibber飾)因受人之託,帶著一只指南針、一塊麵包與一封信逃離集中營,離開保加利亞,依照信上的地址,將信送到哥本哈根的某人,並囑咐他不要隨便相信任何人,也不得將信的內容給任何人看,否則會被遣返集中營。於是大衛一路戰戰兢兢地從保加利亞經希臘、義大利、瑞士到丹麥的哥本哈根,在這趟送信之旅中,大衛首度見識到自由的世界,一開始對周遭的人總是懷著高度的警戒心與不信任感,但隨著旅程中遇見形形色色的人事物之後,也漸漸拋開他處處對陌生人的冷漠與防衛之心,在瑞士老奶奶(Joan Plowright飾)的畫作幫助之下,才開始懂得笑容、懂得分享、懂得信任,懂得真正的自由。這一趟送信之旅,也給了他一個嶄新的人生觀!

  電影是從大衛冒險逃離集中營開始的,在大衛逃難的旅途中,再以插敘的手法穿插回想集中營裡生活的點滴,讓我們瞭解故事的梗概。大衛從小有意識以來就生活在這個沒有自由、沒有安定的集中營裡,他不明白過著這樣的生活,活著的每一天還有什麼意義,然而他在集中營裡的好友約翰(Jim Caviezel飾)則告訴他世界還是存在著美好的生活,只要活著就有機會遇見。於是在約翰與某些人的協助之下,終於讓大衛離開了『水深火熱』的地方,開始全新的生活。大衛的確是一位令人心疼的小孩!從小在封閉的集中營裡早就學會防衛自己、對陌生人不信任的大衛,對自由的世界難免產生了不適應症。譬如在義大利街上遇到麵包店老闆的好心收留,警察的例行盤問以及豪宅主人的慰問等等,都讓他回想起在集中營的經歷,而本能地架起防衛的高牆,不信任他人,莫名其妙地逃開。

  《送信到哥本哈根》的衝突點直接會讓我聯想到湯姆漢克的《航站情緣(The Terminal)》,都是共產國家的人來到自由世界所產生的不適應症。《送信到哥本哈根》電影中描述在自由世界裡的人不見得都是好人,譬如鄉村宴會裡的高傲夫人、大衛第一次買麵包遇到的兇老闆等等,就連兩次幫忙順便載運他的那位義大利水手都不見得是真心要幫大衛的,但那是因為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愛欲憎,與大衛在(不自由的)集中營裡只能有的一號表情之間就是最大的差別。在自由的世界裡,可以有自己的選擇,譬如老奶奶訪友,老奶奶告訴一起去的大衛可以自己選擇進去屋內或是到戶外逛逛,而不是只有命令與執行;在自由的世界裡,可以憑自己的努力賺取報酬,譬如幫老婆婆送酒籃拿小費或是幫不會說義大利語的遊客(導演Paul Feig本人親自演出)跑腿買汽油以賺取購買食物的錢等等,而不是集中營裡像豢養家畜一樣,一起做事然後統一給食的制度。

  而在瑞士遇到的老奶奶,則是大衛這趟旅途的轉捩點。老奶奶的一幅畫,大衛驚覺到自己長久以來慣有防衛性的冷漠,經由她細心的開導,大衛才開始逐漸學會展露笑顏、相信朋友並願意與人分享心事。老奶奶為他開啟了一扇心靈的窗,也讓他有了一個全新的人生視野!

  如果說《送信到哥本哈根》是部公路電影似乎也蠻貼切的,因為電影中出現各式各樣的公路,以及公路上發生的事情。大衛送信到哥本哈根途中一路上的風景都很漂亮(希臘的港口、義大利的街道與瑞士鄉野草原等),導演加入大衛在船舶、自行車、機車、汽車一直到飛機等交通工具上展開雙臂的鏡頭,企圖用風的速度說明大衛一路上自由的感受,畫面很有一致性。電影的劇情一直到最後的結局都還蠻合理的,只是導演處理大衛一路上所見的人事物與突如其來的驚險逃難鏡頭有點突兀,以及在結局部分的交代也有點倉促,算是有點美中不足吧。

  飾演大衛的童星Ben Tibber算是可圈可點,不過在《送信到哥本哈根》中我最喜歡瑞士老奶奶的演出,覺得Joan Plowright的演出很自然、很有親切感。另外,Jim Caviezel演出的約翰也恰如其份,雖然電影中Jim Caviezel的鏡頭並不多,但卻是挺重要的角色,扮演大衛在集中營裡亦師亦友的心靈導師。另外,我發現在《受難記:最後的激情(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裡飾演羅馬行政官的Hristo Shopov也有參與演出,在《送信到哥本哈根》中他飾演集中營裡的衛兵長官,他與Jim Caviezel倆在《送信到哥本哈根》裡的角色與在《受難記:最後的激情》裡的關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哩!

  也許我們已經習慣於現有自由的生活,《送信到哥本哈根》算是一部清新的電影,值得讓我們和大衛一起感受從不自由到自由生活的心路歷程!


PS:《送信到哥本哈根》預計12/3在美國上映,算是少數台灣比美國還早上映的美國片,所以我們有幸比美國人搶先一步看到這部片的上映哩~
2009-06-14 14:25:17

看了好幾篇關於送信到哥本哈根的心得感想,最欣賞您的內容,既不會太囉唆,又沒有漏掉重要情結,真是一篇很棒的介紹文章!

版主回應
謝謝你的喜歡。最近比較少有機會看電影@@ 2009-12-25 11:17:01
2008-05-25 23:17:21

大衛從小在集中營長大,自幼被迫與父母分離的痛苦和記憶,早被集中營苦不堪言的生活所取代遺忘。觀眾經由大衛的眼光看到共產世界的可怕,也感受到大衛的成長於這種環境下的心理陰影。經由導演抽絲剝繭的從一一浮現的記憶,了解整個故事的發展,也等同親身經歷大衛於共產世界與自由世界截然不同的衝擊。
大衛從小生活在水生水熱之中,他的童年呢?他的笑容呢?在瑞士遇到的老奶奶,則是大衛這趟旅途的轉捩點。老奶奶的一幅畫,大衛驚覺到自己長久以來慣有防衛性的冷漠,經由她細心的開導,大衛才開始逐漸學會展露笑顏、相信朋友並願意與人分享心事。老奶奶為他開啟了一扇心靈的窗,也讓他有了一個全新的人生視野!環境可以讓一個人改變.

版主回應
謝謝你的心得分享! 2009-03-05 11:18:35
魚雷 2008-01-06 12:48:26

版主講的很好,深有同感!

版主回應
謝謝! 2009-03-05 1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