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30 20:22:30滷鴿

●明天過後的災難

  災難片在亞洲地區一向吃得開,強調真實場景的災難特效尤其能達到身歷其境的感官刺激,無論是《酷斯拉》、《龍捲風》或是《世界末日》,在票房上可以說是所到皆捷。而今年我期待已久的暑假大片《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挾此優勢果然以千軍萬馬之勢橫掃各地,光台北地區的票房上映七週已有一億八千萬的進帳,極有可能成為本年度台灣票房冠軍,堪稱今年台灣票房的超級黑馬。

  之所以期待這部電影,並非我喜歡看災難片,而是電影中有關溫室效應引起全球氣候急遽變化的劇情特別吸引我。《明天過後》的劇情大致是:一位在南極探測研究的氣象科學家傑克(Dennis Quaid飾)發現溫室效應已悄悄在南極大陸冰川產生異常現象,推斷全球未來幾年內的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地球進入下一個冰河時期,因此強烈建議美國政府應修正不當的環境政策以避免溫室效應繼續擴大,但不為政府所接受。然而,大自然反撲的速度卻遠比科學家預測的時程還要快,全球氣候陡然下降,美國北部各州人民逃難不及均慘遭冰封。而傑克冒死前往溫度急遽下降的紐約冰原,只為了營救因參加益智比賽而受困於冰封紐約的兒子山姆(Jake Gyllenhaal飾)…。

  印象裡,溫室效應只會讓天氣一年比一年暖和、海平面會升高、各地氣候會異常變化等等。比較納悶的是:溫室效應怎會讓地球冰封?就這一點,《明天過後》提供了一個頗有道理的解釋。全球氣溫一旦升高,極地冰原將逐漸融化注入海中,一方面使海平面升高(荷蘭、馬爾地夫等國將直接遭殃),另一方面將使海水淡化。淡化的海水使得全球最大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停止流動,阻斷來自赤道的溫暖洋流北上,失去調節北大西洋氣候的功能。因此一些靠暖流得以使氣候溫暖的國家,像是英國、歐洲、加拿大或日本等將迅速變得寒冷而不適人居住。甚至會引發與颱風(熱帶性低氣壓)恰恰相反的寒帶性暴風雪,暴風眼的氣溫甚至會垂直下降使暴露在空氣中的物體瞬間冰封…,聽起來還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明天過後》的災難主要來自溫室效應,而助長溫室效應的溫室氣體有六成以上來自車輛機器燃燒汽油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臭氧及氧化亞氮等廢氣,算是主要的罪魁禍首,另外有兩成來自冷氣冷媒中所含的氟氯烷,其他像是農業用油及瓦斯產生的甲烷或氟化物等等也都或多或少直接加速溫室效應。以台灣高科技產業著稱的科學園區半導體廠及一些TFT-LCD廠來說,製程中使用的清洗劑全氟化物就比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還來得嚴重。車輛、冷氣、工廠…諷刺的是這些都是科技進步的產物,我們離得開這些文明嗎?顯然這些災難是無解的,而電影《明天過後》的科學家也是束手無策,只有救多少算多少的無奈結局。

  電影裡完美而驚人的特效描述短短幾天內全球各地異常的氣候(東京下冰雹、印度大風雪等)全數出籠,洛杉磯遭超級龍捲風襲擊、捲走半面辦公大樓的畫面有著無比的震撼。而海水倒灌吞噬紐約街道、淹沒自由女神像那一幕,以及後來迅速冰封的特效很逼真,真是令人印象深刻。直到畫面中出現空軍直昇機駕駛員急凍墜落,英國氣溫急速下降,美國政府才驚覺事態嚴重。導演羅倫艾默利奇(Roland Emmerich)在此還以反諷的手法描寫美國難民大舉湧入墨西哥以避寒,電影中甚至安排美國總統來不及逃難冰死在途中…。

  雖然《明天過後》的劇情極其普通,父子隔閡、父救子以及父子冰釋的親情描述顯得有點老套,加上兒子的愛情部分也乏善可陳,過多劇情像是媽媽照顧來不及逃離的病童、隨傑克營救山姆的科學家自我犧牲等等都顯得是刻意堆砌出來的煽情內容,不過英國科學家在實驗室裡等待生命結束時喝著陳年老酒那一幕倒真心令我動容。電影特效部分的確值得一看,導演在結尾時還刻意弄上一段太空人從外太空看災難後的地球畫面,竟是如此清新、潔淨而亮麗,反諷人類糟蹋地球之意不言可喻。

  許多專家看完電影後大多認為《明天過後》的冰封劇情瞎掰且誇張。溫室效應導致冰河時期重現的劇情也許過份誇張,然而大自然反噬的力量,溫室效應所帶來的惡果,人類恐怕永遠也臆測不到吧?《明天過後》只不過是警示性地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不想遇見明天的明天的災難,那我們肯不肯去停止昨天的昨天對大自然的破壞?

阿得 2007-05-03 20:14:24

我覺得人類不要再亂丟垃圾ㄌ 不然事情真正發生時 想後悔已前ㄉ過錯 也來不及ㄌ

版主回應
應該不是只有垃圾的問題@@
空汙恐怕已較嚴重XD
2009-03-05 11:29:37
帥哥 2007-05-02 22:32:43

讚!

版主回應
@@謝謝! 2009-03-05 11:30:01
哈叔叔 2007-05-02 22:32:26

哈哈!
真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