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03 01:27:53Natsuki
三十年落地生根,五十年家國哀愁
這是一段尋找生命安定的旅程的故事。
週末觀賞了屏風表演班李國修老師的作品「女兒紅」,我哭得不能自已;同時感覺別具意義,是與我的弟一起觀賞。
要將自己一生當中難以面對外界、而目今終於能夠誠實真切地面對自己的一面層層撥開,是一件極為勇敢、也萬分沉痛的事,一如國修老師在這齣戲當中描述關於他的母親,在整個大時代中因為家的姻緣錯配、國的顛沛流離,抑鬱遺憾的一生。在國修老師幼年,居住在台北市中華商場平棟二樓的歲月,巴不得街坊鄰居不知道他有一位患有憂鬱症母親的這段歷史,在國修老師四十八歲這年,牽著自己女兒妹子的手,前往基隆進行「尋根之旅」之後,終於在國修老師的心中「得見天日」,用最誠懇虔敬的心情,寫下了「女兒紅」這齣戲,獻給這島國上,無怨無悔無名的母親。
這段故事感動人的所在不知幾許,其一是時間與空間的廣大延伸,讓我們得已接近完全地體現那種難以言喻的悲愴。對於時代背景與國修老師接近的我與弟(父母親皆自中國大陸流離來台)而言,另有一番衝動地感受。在我陪同雙親回到湖南之前,我從來不曾有過思鄉情重的同理心、更遑論那份海峽兩岸的「血濃於水」是什麼感覺;甚至在祭掃祖墳,看著情緒激動的父親,心裡也只是心疼父親的哀慟,而非祖父母的未曾謀面、遠近親疏的大家族來自同一個源頭。我這所謂的「外省第二代」,在台灣被這麼稱呼、在中國大陸卻又被稱為「台胞」,那是我第一次質疑起自己的身分,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事實上後來發現,我還挺「珍惜」這樣的「特殊身分」的。前一陣子,本來想與老弟為即將拆遷的老式眷村(也就是我們現在仍然居住的地方)做些什麼,在這樣的念頭之下卻發現了桃園縣早已存在著這樣的一個文化團隊為這些即將走入歷史的痕跡留下印記,令我們覺得不孤單。
其二是對於親情的深刻描寫,令人感動無限。雖然表現的手法是過於露骨了些,應該保留一些距離的美感與想像的空間,但我也相信對於一個塵封記憶將近四十年的人而言,心中的澎湃洶湧,在這樣的表現中是可以完全被理解的。上半場的戲對於母親坎坷前半生的刻畫便已令我情緒激動,下半場對於國修老師的大姐聲聲喚著往生的母親「回家囉!」,我再也無法壓抑掩飾內心的悲痛,眼淚撲簌簌地直往兩頰滴‥‥
國修老師曾經問著父親:「媽走了,您最大的遺憾是什麼?」父親說:「當初逃難就差一樣東西沒帶出來-家譜。」然而國修老師直到最近才了解,其實他們家只要從民國三十九年五月一日踩在基隆碼頭的第一步算起就是家譜了。
我父親從中國大陸逃難來台灣時雖然記得攜帶了家譜,然而對於已經生活在這塊土地超過五十年的他與母親、以及超過三十年的我與弟而言,那些都只是文字上的紀錄,唯有此刻正真切地相聚著、活著的我們,才是最真實、值得珍惜的一切。對爹娘來說,我與弟這下一代存在的三十年的落地生根,意義已經遠遠超越他們曾經(或現在仍然)具有的五十年家國哀愁,我們早已是這塊土地上的一份子,在國修老師藉由戲劇傳達尋找生命安定的旅程的故事同時,似乎在我與弟的心裡泛起陣陣漣漪之後,對於自己所要經營的生命,也更了然於心。
週末觀賞了屏風表演班李國修老師的作品「女兒紅」,我哭得不能自已;同時感覺別具意義,是與我的弟一起觀賞。
要將自己一生當中難以面對外界、而目今終於能夠誠實真切地面對自己的一面層層撥開,是一件極為勇敢、也萬分沉痛的事,一如國修老師在這齣戲當中描述關於他的母親,在整個大時代中因為家的姻緣錯配、國的顛沛流離,抑鬱遺憾的一生。在國修老師幼年,居住在台北市中華商場平棟二樓的歲月,巴不得街坊鄰居不知道他有一位患有憂鬱症母親的這段歷史,在國修老師四十八歲這年,牽著自己女兒妹子的手,前往基隆進行「尋根之旅」之後,終於在國修老師的心中「得見天日」,用最誠懇虔敬的心情,寫下了「女兒紅」這齣戲,獻給這島國上,無怨無悔無名的母親。
這段故事感動人的所在不知幾許,其一是時間與空間的廣大延伸,讓我們得已接近完全地體現那種難以言喻的悲愴。對於時代背景與國修老師接近的我與弟(父母親皆自中國大陸流離來台)而言,另有一番衝動地感受。在我陪同雙親回到湖南之前,我從來不曾有過思鄉情重的同理心、更遑論那份海峽兩岸的「血濃於水」是什麼感覺;甚至在祭掃祖墳,看著情緒激動的父親,心裡也只是心疼父親的哀慟,而非祖父母的未曾謀面、遠近親疏的大家族來自同一個源頭。我這所謂的「外省第二代」,在台灣被這麼稱呼、在中國大陸卻又被稱為「台胞」,那是我第一次質疑起自己的身分,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事實上後來發現,我還挺「珍惜」這樣的「特殊身分」的。前一陣子,本來想與老弟為即將拆遷的老式眷村(也就是我們現在仍然居住的地方)做些什麼,在這樣的念頭之下卻發現了桃園縣早已存在著這樣的一個文化團隊為這些即將走入歷史的痕跡留下印記,令我們覺得不孤單。
其二是對於親情的深刻描寫,令人感動無限。雖然表現的手法是過於露骨了些,應該保留一些距離的美感與想像的空間,但我也相信對於一個塵封記憶將近四十年的人而言,心中的澎湃洶湧,在這樣的表現中是可以完全被理解的。上半場的戲對於母親坎坷前半生的刻畫便已令我情緒激動,下半場對於國修老師的大姐聲聲喚著往生的母親「回家囉!」,我再也無法壓抑掩飾內心的悲痛,眼淚撲簌簌地直往兩頰滴‥‥
國修老師曾經問著父親:「媽走了,您最大的遺憾是什麼?」父親說:「當初逃難就差一樣東西沒帶出來-家譜。」然而國修老師直到最近才了解,其實他們家只要從民國三十九年五月一日踩在基隆碼頭的第一步算起就是家譜了。
我父親從中國大陸逃難來台灣時雖然記得攜帶了家譜,然而對於已經生活在這塊土地超過五十年的他與母親、以及超過三十年的我與弟而言,那些都只是文字上的紀錄,唯有此刻正真切地相聚著、活著的我們,才是最真實、值得珍惜的一切。對爹娘來說,我與弟這下一代存在的三十年的落地生根,意義已經遠遠超越他們曾經(或現在仍然)具有的五十年家國哀愁,我們早已是這塊土地上的一份子,在國修老師藉由戲劇傳達尋找生命安定的旅程的故事同時,似乎在我與弟的心裡泛起陣陣漣漪之後,對於自己所要經營的生命,也更了然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