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2-22 17:17:00NASH

電影兩部。

(一)School of Rock

這全是電影的魔力。或許是,搖滾樂的魔力。

其實《School of Rock》是部千篇一律老掉牙的喜劇電影敘事,你不需要帶著大腦進電影院啃爆米花的同時思考著交錯雜亂的劇情路線,《School of Rock》所要表達的主題相當的巨大直接簡潔有力:Rock'N'Roll!!!

電影當中存在著許多既定的刻板印象:無時無刻板起臉孔一附道貌岸然的貴族小學校長(被繁瑣道德教條壓抑的)﹔一大群布爾喬亞的、希望兒女接受紀律式教條式教育的父母(被功利主義社會所壓迫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一個無所事事積欠房租滿腦子只有搖滾樂的爛痞子(為什麼爛?因為他沒有工作且幻想著自己是搖滾巨星)。

有太多沉甸甸如千金重的包袱堆疊在每個人的身上,當大多數的人們日復一日彷彿行屍走肉面無表情機械式地在街道上遊走,總會出現少數格格不入的特異份子,他們什麼都反,反戰反社會反體制反資本主義剝削,但卻什麼都反不成。到底最終的出路在哪?電影?搖滾樂?別傻了,孩子們。

這部電影好完美,完美得讓人無法逼視。

那麼,是否真的存在著一絲希望讓夢想成真?


後記:本想趁著剛看完電影寫感想,在戲院裡捧腹大笑,出了戲院卻又參雜著些許落寞。我也不知道我到底在寫啥,怎麼寫都不對勁,就當作是隨手雜記好了。又,電影裡的bass手好可愛唷!呵!


(二)Lost in Translation

為了什麼原因而願意花兩百五十元進電影院看電影?為了瀟灑俊男花瓶美女?為了大排場或是震撼力十足的影音特效?不論什麼原因驅使你夢遊般進入豪華巨大的戲院接受某種催眠式的治療,我想看電影這檔事對許多人來說都有各種千奇百怪不同的解讀呵。

My Bloody Valentine 。這是我進入電影院(目前台中僅剩的一家有播映此片的戲院)看《Lost in Translation 》的原因。不是為了蘇菲亞科波拉,也不是因為情人節沒事做非得找些什麼來應景(老實說這部片也不太適合這種節日觀看)。打從這部片在台灣上映之前,許多音樂相關的網站或是BBS 都已有一長串的討論,老實說要不是Kevin Shield替電影跨刀作配樂,我對這部片長得啥樣子都不太清楚。

又,你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看電影?是仔細品味每一個運鏡的過程?是挑剔刻薄對演員的表現品頭論足?抑或是在意整體劇情的起承轉合?對我而言,每一個在背景出現的聲響我都不願意放過,或許有點本末倒置,但是真的是如此。我明明知道MBV 的〈Sometimes〉會在什麼橋段出現,也知道 Jesus and Mary Chain的〈Just Like Honey〉會確實打動我屬於Shoegaze的耳朵,但當那大片大片的吉他噪音以及熟悉的鼓擊從電影院的音響流洩出的霎時,我著實感動。


劇情內容?(我必須承認我很膚淺,女主角Scarlett Johansson實在太美了)

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定位,當角色重疊混淆不清時,當外在環境與本身認知形成衝突時,當寂寞孤單而有同病相憐的另一人出現時。這是個或多或少會在你身邊活生生上映的故事,科波拉將過多的熱情及慾望剔除,留下的只是在喧嘩吵雜的東京街頭(外國人眼中的東京)一段淡淡憂傷點綴的,平淡樸實的敘事。

Lost in 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