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10 19:58:50柳藏經
成功人生的錦囊妙計-漫談勵志書籍的沿革與蛻變
我在勵志書籍中,看見人們運用自性裡的靈魂思考,穿越時空,穿越自我的心靈海洋,追求踏上自信的彼岸!
【本文刊於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南華出版通訊第四期】
http://mail.nhu.edu.tw/~publish/publish/index0910_1.htm
【本文刊於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出版界第79期】
http://www.aotp.org.tw/aotp/model_index.cfm?CONSULATENO=41
文/蘭若精舍.柳藏經
「想像你五年後在做什麼?」你看過這一篇文章嗎?這是一篇流傳在網路上的作品,在部落格或電子郵件裡經常跑出來的話。也可以說,現在的年輕人不用翻閱任何書籍,透過Google搜尋就能輕易得到這篇激勵心智的觀念。當然我還是要告訴諸位,這是出自年屆六十歲,當年相當知名的音樂工作者「李恕權」在2000年所出版的書《挑戰你的信仰》,其中的一篇文章。
的確,諸如此類的文章,我們大部份都會把它歸類在「勵志」的書籍。如果你曾經在升學考試、人際交友、兩性相處、家庭互動、工作事業或投資理財等議題上,有了重大的挫折,我相信勵志書籍曾經陪伴你度過漫長的深夜,在最深的黑暗裡,點燃你心中的光明。這一類書籍所體現的意義,不僅強調人性的至善,更重要的是他傳遞出人類因有希望而勇敢承擔,因有夢想而成就偉大。
事實上,對於追求個人價值與社會責任的民主社會,勵志書籍的確是相當重要的一種文類。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時代的需求,各種激勵人心的觀念正在變化中形成動人的當代奇蹟。如果要簡單戲謔的把勵志書籍說成是心靈的鴉片,不如讓我們更客觀的解釋成,這是人們積極追求人性正面向善的力量,一種除了宗教以外,人們在人性裡,透過理性的思辨,尋求接近神性的自我超越。
當然,以臺灣這幾十年來的經濟發展,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進步到商業服務與資訊科技的社會,社會經濟的變動,除了有人可以因此一夕成功一夜致富,但更多的人卻在激烈的變動中迷失了方向,還好在大環境的更迭中,有很多社會的觀察者,以一雙銳利的眼睛,幫助我們觀察生活環境,找出我們迷惑的原因,進而留下許多動人且豐富的勵志文學。
大體上,勵志書籍可區分為四個階段,包含在哲學、心理學、企業、成功學或傳記、留學記錄等,既深且闊的影響每一個世代的芸芸眾生,就讓我們現在一一回顧,並且感受每一個時代當時不同氣氛下的勵志書籍。
1970年代:經濟起飛期
在1973年阿拉伯實施的石油禁運中,石油價格高漲,各種民生物資面臨劇烈的通貨膨脹,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以一句「今日不做,明日就會後悔!」的言論,在任內積極推動「十大建設」,除了解決經濟問題外,也為未來台灣發展三十年鋪路。那時候的民心士氣非常高昂,雖然經歷1978年的中美斷交,但是國內在風風雨雨中,依然朝向目標前進,當時最流行的口號就是「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
1973年「劉墉」自費出版《螢窗小語》鼓吹年輕人應該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爾後數十年劉墉也以此自許,努力成為一個青年導師,出版諸如《超越自己》、《肯定自己》、《創造自己》的勵志著作,直至西元2000年還歷久不衰。
創立於1975年的爾雅出版社,其創業作首推「王鼎鈞」的《開放的人生》,作者對於青少年的期待是要他們及早瞭解人生的意義,要怎麼做人?如何選擇做怎麼樣的一個人?如何面對成功與挫折?人生在世要趕快面對,而且越早越好!這一段時間,文章多半流行這類簡短且雋永的文字。
而以自傳體賺人熱淚的當屬因為小兒麻痺而肢殘的「鄭豐喜」,1970年代中期他以一生努力向上成長的故事,出版名為《汪洋中的破船》一書,後來感動到蔣經國先生,並關心建議更名為《汪洋中的一條船》,最後還登上大銀幕。
由於此年代,正由農業社會正式進入工業社會,都市化的興起,讓人口往台北與高雄集中,人際關係逐漸複雜,以追求健康人際關係為宗旨的勵志書,戴爾卡內基的《人性的弱點》(原名: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與強調積極正面的思想為人性的價值,皮爾博士的《人生光明面》一書,也開始在都會叢林中發酵,引領即將進入都市奮鬥的鄉親。
此外,歷史名人的論點也一直影響後世的人們。例如:「羅家倫」的《新人生觀》、「法蘭西斯.培根」的《培根論文集》、「富蘭克林」的《富蘭克林自傳》等都是頗具盛名的勵志類名著。
1980年代:股市狂飆期
在經歷近二十年的經濟發展,股市上萬點行情與房地產價格飆漲,當時有一句名言就是「台灣錢淹腳目」,社會充斥著「賓士、XO、滿天星」的奇怪社會現象,加上臺灣正經歷政治解嚴,報禁、黨禁、集會遊行解禁,人心充滿空虛與紛亂,「慈濟」與「佛光山」等宗教團體趁勢崛起。
在出版界有洪建全基金會出版一系列了心靈勵志書。例如,以愛是行為的潤滑劑,鼓勵與讚美代替責備的「利奧.巴士卡利」,其知名的著作有《愛.生活與學習》、《愛》、《九路公車到天堂》等。
還有大量以佛學散文著稱的作家「林清玄」,其《菩提系列》書籍創下超級銷量令人咋舌,還有《身心安頓》等書,加上《打開心內的門窗》、《走向光明的所在》兩套有聲書,在九O年代中期達到頂峰,最後因個人因素快速消失在市場上。
除了佛學散文,還有以哲學為觀點的台大哲學系傅佩榮教授,在1985年出版第一本的勵志小品《成功人生》,成功的把冷冰冰的哲學思想,轉換成親切可人的學問,作者也藉此為青年學子帶進西方哲學家的思想。他也和林清玄一樣,在洪建全基金會出版不少好書,例如:《人生問卷》、《尋求生命的重心》、《最後一張王牌》等,直到現在還是著作不斷。
另外,以教育心理學為觀點的作品,首推吳靜吉博士的《青年的四個大夢》,內容針對青年最關心的四種追求為訴求,希望年輕人在人生價值、良師益友、終身志業和愛的尋求上,能夠有指引的目標參考,除了此書在臺灣歷久彌新深受歡迎外,崛起中的中國青年學子,目前也非常喜歡此書的熱情觀點。
1990年代:全球化浪潮
這是面臨世紀末的最後十年,新經濟的崛起,以及網路世代的來臨。臺灣在上一個十年資產經濟泡沫化後,科技浪潮來到這塊土地,雨傘、成衣製造曾經是世界第一,現在則變成筆記型電腦,滑鼠和鍵盤製造輸出成為世界巨人。來自世界級的競爭更加慘烈,知識經濟的崛起,說明傳統勞務輸出的沒落,大腦與大腦的競逐,成為新生代的壓力,舊世代的痛苦,人更重視自我的價值。
「你是想要成功,還是一定要成功!」市場上有了鼓吹奇魅成功學的著作出現,以「陳安之」的《超級成功學》為代表,配合個人煽動性口才,以演講、課程等促銷書藉,號稱可以改變失敗的人生為號召,曾經引領風潮。其師父「安東尼.羅賓」為前美國總統「柯林頓」在位時顧問,也曾受邀來臺推廣「神經語言學」,並且有數本暢銷書,例如:《激發心靈潛力》、《喚醒心中的巨人》等,希望芸芸眾生運用「想像力」改變人生。同一時間,各種企管顧問公司也大量引進洋和尚的學說,例如:「拿破崙.希爾」的《思考致富》,「金克拉」的《登峰造極》以及「伯恩.崔西」的《顛峰銷售》等。
除了洋貨外,國產的本土新生激勵大師如「戴晨志」博士,曾經擔任過華視記者,並在世界新聞傳播學院擔任口語傳播學系主任,發覺大部份的人對於「說話表達」這一件事有莫大的困擾,所以出版個人第一本關於口語表達的作品《你是說話高手嗎?》,成為在激勵人心這件事,有了更具體的指導。
從1987年黑幼龍引進「卡內基訓練」後,黑幼龍等於是卡內基的同義詞,在1991年重新出版《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至此盜版的《人性的弱點》消聲匿跡在書市,黑幼龍成功的把卡內基訓練本土化後,讓我們真正認識到在商業化的社會,個人形象的訓練也是可以量化,用什麼肢體語言可以讓別人得到信任,用什麼聲音表情可以得到別人歡喜,在卡內基的書裡面通通告訴你。自此黑幼龍不僅成為人際關係大師,他同時開始一連串書寫本土化著作,例如:《破局而出》、《贏在影響力》,成為當代行為科學熱門的實務著作。
九O年代還有一些曇花一現的勵志型作家,例如:「朱津寧」的《新厚黑學》,她用舊學新解的方式,把「李宗吾」的《厚黑學》以及古典《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用西方人觀點重新演繹出新的學說。此外,「傑克.坎菲爾」的《心靈雞湯》一書,他運用來自四面八方感人的故事,形成獨特的溫馨文體,讓每個讀者看過之後,深覺人性之美好,爾後還發展近四十本同名著作。
企業成功的經驗也是這個年代重要的議題,「施振榮」著作的《鮮活思維》,談到在資訊社會的時代觀、人生觀、職涯觀、成功觀應有的思維,還有企業觀、社會觀、國家競爭觀應有的作為也是熱情之作。
「溫世仁」與「蔡志忠」共同書寫的《成功致富又快樂》、《台灣經濟的苦難與成長》則是企業家對成功的追求與反思,最為誠懇的兩本作品。在「黃越宏」所著作的《觀念》,則是針對「許文龍」和他的奇美王國建立的故事所寫,全書的精神貫穿在「原本,阻礙進步的不是所謂『既得利益團體』,而是老舊陳腐的觀念。」讓追求事業的人們,有著全新的眼界。
在二十世紀末期,崛起一位企業明星,那就是亞都飯店總裁「嚴長壽」,他著作的兩本書《總裁獅子心》與《御風而上》高居暢銷榜首,以一介高中學歷,透過自身的努力,除了精通英文外,還成了從小弟到台灣運通公司的總經理,其歷程也可真是神奇,成為莘莘學子嚮往與學習的對象。
2000年代:理財與投資並重的未來
戰後嬰兒潮也在2006年邁入六十歲後退休的第一年,全世界歷經科技股泡沫的衝擊,還有新興市場的崛起,加上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社會與經濟壓力,全球已經逐漸消除的經濟壁壘,國家與國家,區域與區域,市場與市場的同步競爭,人才的自然流動,成為新一波的文化、思想、經濟的融合,於是現代人的挑戰和壓力與日俱增,需要更多的能量加持。
這是一個需要偶像,也隨時在打破偶像的時代。在新興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挖掘「純真」的力量,成為包裝新世紀英雄的重要象徵。如果你看過一個勇敢跨越生命鐐銬的故事,他從流氓、囚犯到成為詩人、教授,你會知道這講的是關於「林建隆」博士的《流氓教授》前半生故事。還有教你每年投資獲利20%,十七年賺進一億元的「鄭弘儀」,以他在政大EMBA的碩士論文為基礎,寫下這本《鄭弘儀教你投資致富》,內容看是投資理財的書,實際上要讀者有立志賺錢的心,才是本書的重點。除此之外,非名人的作品,則以「賴東進」的《乞丐囝仔》曾經暢銷一時,書中講得是他如何脫胎換骨,從一個乞丐之子成為一家公司的廠長,在行乞的前半生,如何努力不懈改頭換面的成功故事。
新世代的作家,多半伴隨媒體形象,不僅報張雜誌的專欄外,還有在廣播電視主持節目。例如縱橫九O年代兩性作家「吳淡如」,也寫一系列的勵志書,曾經因為弟弟的自殺陷入低潮,而後有了《樂觀者的座右銘》和《自戀總比自卑好》等書。另外,由科技公司轉任為專職作家的「吳若權」,除了兩性愛情專欄外,對於行銷、職場等也頗多著墨,當然勵志書也寫了不少,例如《栽培自己》和《其實,我這麼努力—吳若權的精彩工作履歷》為青少年提供追求人生的夢想而作。
每一個學生或多或少都有留學的夢想,從早期「趙寧」的《趙寧留美記》,給了許多學生無限的想像。後來,有了「胡志強」的《向塔尖尋夢-我在牛津的日子》,以及「劉必榮」的《三頂帽子哲學-劉必榮的談判人生》。當然目前最熱門的一本關於留學的書,就是「王文華」的《史丹佛的銀色子彈》,書的內容有別於留學生涯的介紹,反而是作者工作多年後,回到母校進行心靈沉澱,反省在母校所學習與職場生涯的回顧,所寫的一本勵志書。
最後,在書市裡還有一群特別的作家。不論他們是否重病纏身,還是身心障礙,他們訴求的是陽光始終在他們身上。面對疾病、面對殘障、面對死亡,他們都比我們深刻,也成為我們效法的對象,因為我們失去的永遠不會比他們還多。例如:「余秀芷」的《堅持,就會看見希望》,內容敘述她一夜之間癱瘓以後,面臨生涯轉變的故事。「王曉書」的《我看見聲音》,內容敘述她如何從一個聾啞人士,成為一個國際著名的模特兒。「楊玉欣」的《罕見天使》,內容敘述罹患肌肉無力症後,依然努力以赴追求夢想,最後成為新聞主播。
還有向癌症抵抗的病中日記,如政大哲學系「林芳如」的《我不能死,因為我還沒有找到遺囑》,和華梵大學外文系「陳子衿」的《不理會太陽的向日葵》,都是感人肺腑之作。如果你曾經看過大愛電視台,也有一齣關於口足畫家的故事,那就是「謝坤山」所著的《我是謝坤山》一書,清楚呈現一個失去雙手的人,如何用心打拚出比健全的人,更了不起的繪畫事業。
當然除了本土著作外,還有感動全世界億萬計的作品,如「尚-多明尼克.鮑比」的《潛水鐘與蝴蝶》,講述一個完全癱瘓的病人,如何用最後的眼神,寫下對生命的纏綿之書。此外,「米奇.艾爾邦」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寫著與老師的臨終對話,老師告訴他:「只要你學會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這本書成為勵志書市不朽的經典。
從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無論科技如何進步,醫藥如何發達,生命的確延長不少,但人類的脆弱依舊,自始至終的原因,在於個人生命無可取代性,唯有個人努力探求而已,而每一本書中的內容意義將隨世世代代輪動不已,將繼續激勵與勵志我們的逐夢心靈。
【本文刊於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南華出版通訊第四期】
http://mail.nhu.edu.tw/~publish/publish/index0910_1.htm
【本文刊於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出版界第79期】
http://www.aotp.org.tw/aotp/model_index.cfm?CONSULATENO=41
文/蘭若精舍.柳藏經
「想像你五年後在做什麼?」你看過這一篇文章嗎?這是一篇流傳在網路上的作品,在部落格或電子郵件裡經常跑出來的話。也可以說,現在的年輕人不用翻閱任何書籍,透過Google搜尋就能輕易得到這篇激勵心智的觀念。當然我還是要告訴諸位,這是出自年屆六十歲,當年相當知名的音樂工作者「李恕權」在2000年所出版的書《挑戰你的信仰》,其中的一篇文章。
的確,諸如此類的文章,我們大部份都會把它歸類在「勵志」的書籍。如果你曾經在升學考試、人際交友、兩性相處、家庭互動、工作事業或投資理財等議題上,有了重大的挫折,我相信勵志書籍曾經陪伴你度過漫長的深夜,在最深的黑暗裡,點燃你心中的光明。這一類書籍所體現的意義,不僅強調人性的至善,更重要的是他傳遞出人類因有希望而勇敢承擔,因有夢想而成就偉大。
事實上,對於追求個人價值與社會責任的民主社會,勵志書籍的確是相當重要的一種文類。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時代的需求,各種激勵人心的觀念正在變化中形成動人的當代奇蹟。如果要簡單戲謔的把勵志書籍說成是心靈的鴉片,不如讓我們更客觀的解釋成,這是人們積極追求人性正面向善的力量,一種除了宗教以外,人們在人性裡,透過理性的思辨,尋求接近神性的自我超越。
當然,以臺灣這幾十年來的經濟發展,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進步到商業服務與資訊科技的社會,社會經濟的變動,除了有人可以因此一夕成功一夜致富,但更多的人卻在激烈的變動中迷失了方向,還好在大環境的更迭中,有很多社會的觀察者,以一雙銳利的眼睛,幫助我們觀察生活環境,找出我們迷惑的原因,進而留下許多動人且豐富的勵志文學。
大體上,勵志書籍可區分為四個階段,包含在哲學、心理學、企業、成功學或傳記、留學記錄等,既深且闊的影響每一個世代的芸芸眾生,就讓我們現在一一回顧,並且感受每一個時代當時不同氣氛下的勵志書籍。
1970年代:經濟起飛期
在1973年阿拉伯實施的石油禁運中,石油價格高漲,各種民生物資面臨劇烈的通貨膨脹,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以一句「今日不做,明日就會後悔!」的言論,在任內積極推動「十大建設」,除了解決經濟問題外,也為未來台灣發展三十年鋪路。那時候的民心士氣非常高昂,雖然經歷1978年的中美斷交,但是國內在風風雨雨中,依然朝向目標前進,當時最流行的口號就是「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
1973年「劉墉」自費出版《螢窗小語》鼓吹年輕人應該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爾後數十年劉墉也以此自許,努力成為一個青年導師,出版諸如《超越自己》、《肯定自己》、《創造自己》的勵志著作,直至西元2000年還歷久不衰。
創立於1975年的爾雅出版社,其創業作首推「王鼎鈞」的《開放的人生》,作者對於青少年的期待是要他們及早瞭解人生的意義,要怎麼做人?如何選擇做怎麼樣的一個人?如何面對成功與挫折?人生在世要趕快面對,而且越早越好!這一段時間,文章多半流行這類簡短且雋永的文字。
而以自傳體賺人熱淚的當屬因為小兒麻痺而肢殘的「鄭豐喜」,1970年代中期他以一生努力向上成長的故事,出版名為《汪洋中的破船》一書,後來感動到蔣經國先生,並關心建議更名為《汪洋中的一條船》,最後還登上大銀幕。
由於此年代,正由農業社會正式進入工業社會,都市化的興起,讓人口往台北與高雄集中,人際關係逐漸複雜,以追求健康人際關係為宗旨的勵志書,戴爾卡內基的《人性的弱點》(原名: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與強調積極正面的思想為人性的價值,皮爾博士的《人生光明面》一書,也開始在都會叢林中發酵,引領即將進入都市奮鬥的鄉親。
此外,歷史名人的論點也一直影響後世的人們。例如:「羅家倫」的《新人生觀》、「法蘭西斯.培根」的《培根論文集》、「富蘭克林」的《富蘭克林自傳》等都是頗具盛名的勵志類名著。
1980年代:股市狂飆期
在經歷近二十年的經濟發展,股市上萬點行情與房地產價格飆漲,當時有一句名言就是「台灣錢淹腳目」,社會充斥著「賓士、XO、滿天星」的奇怪社會現象,加上臺灣正經歷政治解嚴,報禁、黨禁、集會遊行解禁,人心充滿空虛與紛亂,「慈濟」與「佛光山」等宗教團體趁勢崛起。
在出版界有洪建全基金會出版一系列了心靈勵志書。例如,以愛是行為的潤滑劑,鼓勵與讚美代替責備的「利奧.巴士卡利」,其知名的著作有《愛.生活與學習》、《愛》、《九路公車到天堂》等。
還有大量以佛學散文著稱的作家「林清玄」,其《菩提系列》書籍創下超級銷量令人咋舌,還有《身心安頓》等書,加上《打開心內的門窗》、《走向光明的所在》兩套有聲書,在九O年代中期達到頂峰,最後因個人因素快速消失在市場上。
除了佛學散文,還有以哲學為觀點的台大哲學系傅佩榮教授,在1985年出版第一本的勵志小品《成功人生》,成功的把冷冰冰的哲學思想,轉換成親切可人的學問,作者也藉此為青年學子帶進西方哲學家的思想。他也和林清玄一樣,在洪建全基金會出版不少好書,例如:《人生問卷》、《尋求生命的重心》、《最後一張王牌》等,直到現在還是著作不斷。
另外,以教育心理學為觀點的作品,首推吳靜吉博士的《青年的四個大夢》,內容針對青年最關心的四種追求為訴求,希望年輕人在人生價值、良師益友、終身志業和愛的尋求上,能夠有指引的目標參考,除了此書在臺灣歷久彌新深受歡迎外,崛起中的中國青年學子,目前也非常喜歡此書的熱情觀點。
1990年代:全球化浪潮
這是面臨世紀末的最後十年,新經濟的崛起,以及網路世代的來臨。臺灣在上一個十年資產經濟泡沫化後,科技浪潮來到這塊土地,雨傘、成衣製造曾經是世界第一,現在則變成筆記型電腦,滑鼠和鍵盤製造輸出成為世界巨人。來自世界級的競爭更加慘烈,知識經濟的崛起,說明傳統勞務輸出的沒落,大腦與大腦的競逐,成為新生代的壓力,舊世代的痛苦,人更重視自我的價值。
「你是想要成功,還是一定要成功!」市場上有了鼓吹奇魅成功學的著作出現,以「陳安之」的《超級成功學》為代表,配合個人煽動性口才,以演講、課程等促銷書藉,號稱可以改變失敗的人生為號召,曾經引領風潮。其師父「安東尼.羅賓」為前美國總統「柯林頓」在位時顧問,也曾受邀來臺推廣「神經語言學」,並且有數本暢銷書,例如:《激發心靈潛力》、《喚醒心中的巨人》等,希望芸芸眾生運用「想像力」改變人生。同一時間,各種企管顧問公司也大量引進洋和尚的學說,例如:「拿破崙.希爾」的《思考致富》,「金克拉」的《登峰造極》以及「伯恩.崔西」的《顛峰銷售》等。
除了洋貨外,國產的本土新生激勵大師如「戴晨志」博士,曾經擔任過華視記者,並在世界新聞傳播學院擔任口語傳播學系主任,發覺大部份的人對於「說話表達」這一件事有莫大的困擾,所以出版個人第一本關於口語表達的作品《你是說話高手嗎?》,成為在激勵人心這件事,有了更具體的指導。
從1987年黑幼龍引進「卡內基訓練」後,黑幼龍等於是卡內基的同義詞,在1991年重新出版《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至此盜版的《人性的弱點》消聲匿跡在書市,黑幼龍成功的把卡內基訓練本土化後,讓我們真正認識到在商業化的社會,個人形象的訓練也是可以量化,用什麼肢體語言可以讓別人得到信任,用什麼聲音表情可以得到別人歡喜,在卡內基的書裡面通通告訴你。自此黑幼龍不僅成為人際關係大師,他同時開始一連串書寫本土化著作,例如:《破局而出》、《贏在影響力》,成為當代行為科學熱門的實務著作。
九O年代還有一些曇花一現的勵志型作家,例如:「朱津寧」的《新厚黑學》,她用舊學新解的方式,把「李宗吾」的《厚黑學》以及古典《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用西方人觀點重新演繹出新的學說。此外,「傑克.坎菲爾」的《心靈雞湯》一書,他運用來自四面八方感人的故事,形成獨特的溫馨文體,讓每個讀者看過之後,深覺人性之美好,爾後還發展近四十本同名著作。
企業成功的經驗也是這個年代重要的議題,「施振榮」著作的《鮮活思維》,談到在資訊社會的時代觀、人生觀、職涯觀、成功觀應有的思維,還有企業觀、社會觀、國家競爭觀應有的作為也是熱情之作。
「溫世仁」與「蔡志忠」共同書寫的《成功致富又快樂》、《台灣經濟的苦難與成長》則是企業家對成功的追求與反思,最為誠懇的兩本作品。在「黃越宏」所著作的《觀念》,則是針對「許文龍」和他的奇美王國建立的故事所寫,全書的精神貫穿在「原本,阻礙進步的不是所謂『既得利益團體』,而是老舊陳腐的觀念。」讓追求事業的人們,有著全新的眼界。
在二十世紀末期,崛起一位企業明星,那就是亞都飯店總裁「嚴長壽」,他著作的兩本書《總裁獅子心》與《御風而上》高居暢銷榜首,以一介高中學歷,透過自身的努力,除了精通英文外,還成了從小弟到台灣運通公司的總經理,其歷程也可真是神奇,成為莘莘學子嚮往與學習的對象。
2000年代:理財與投資並重的未來
戰後嬰兒潮也在2006年邁入六十歲後退休的第一年,全世界歷經科技股泡沫的衝擊,還有新興市場的崛起,加上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社會與經濟壓力,全球已經逐漸消除的經濟壁壘,國家與國家,區域與區域,市場與市場的同步競爭,人才的自然流動,成為新一波的文化、思想、經濟的融合,於是現代人的挑戰和壓力與日俱增,需要更多的能量加持。
這是一個需要偶像,也隨時在打破偶像的時代。在新興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挖掘「純真」的力量,成為包裝新世紀英雄的重要象徵。如果你看過一個勇敢跨越生命鐐銬的故事,他從流氓、囚犯到成為詩人、教授,你會知道這講的是關於「林建隆」博士的《流氓教授》前半生故事。還有教你每年投資獲利20%,十七年賺進一億元的「鄭弘儀」,以他在政大EMBA的碩士論文為基礎,寫下這本《鄭弘儀教你投資致富》,內容看是投資理財的書,實際上要讀者有立志賺錢的心,才是本書的重點。除此之外,非名人的作品,則以「賴東進」的《乞丐囝仔》曾經暢銷一時,書中講得是他如何脫胎換骨,從一個乞丐之子成為一家公司的廠長,在行乞的前半生,如何努力不懈改頭換面的成功故事。
新世代的作家,多半伴隨媒體形象,不僅報張雜誌的專欄外,還有在廣播電視主持節目。例如縱橫九O年代兩性作家「吳淡如」,也寫一系列的勵志書,曾經因為弟弟的自殺陷入低潮,而後有了《樂觀者的座右銘》和《自戀總比自卑好》等書。另外,由科技公司轉任為專職作家的「吳若權」,除了兩性愛情專欄外,對於行銷、職場等也頗多著墨,當然勵志書也寫了不少,例如《栽培自己》和《其實,我這麼努力—吳若權的精彩工作履歷》為青少年提供追求人生的夢想而作。
每一個學生或多或少都有留學的夢想,從早期「趙寧」的《趙寧留美記》,給了許多學生無限的想像。後來,有了「胡志強」的《向塔尖尋夢-我在牛津的日子》,以及「劉必榮」的《三頂帽子哲學-劉必榮的談判人生》。當然目前最熱門的一本關於留學的書,就是「王文華」的《史丹佛的銀色子彈》,書的內容有別於留學生涯的介紹,反而是作者工作多年後,回到母校進行心靈沉澱,反省在母校所學習與職場生涯的回顧,所寫的一本勵志書。
最後,在書市裡還有一群特別的作家。不論他們是否重病纏身,還是身心障礙,他們訴求的是陽光始終在他們身上。面對疾病、面對殘障、面對死亡,他們都比我們深刻,也成為我們效法的對象,因為我們失去的永遠不會比他們還多。例如:「余秀芷」的《堅持,就會看見希望》,內容敘述她一夜之間癱瘓以後,面臨生涯轉變的故事。「王曉書」的《我看見聲音》,內容敘述她如何從一個聾啞人士,成為一個國際著名的模特兒。「楊玉欣」的《罕見天使》,內容敘述罹患肌肉無力症後,依然努力以赴追求夢想,最後成為新聞主播。
還有向癌症抵抗的病中日記,如政大哲學系「林芳如」的《我不能死,因為我還沒有找到遺囑》,和華梵大學外文系「陳子衿」的《不理會太陽的向日葵》,都是感人肺腑之作。如果你曾經看過大愛電視台,也有一齣關於口足畫家的故事,那就是「謝坤山」所著的《我是謝坤山》一書,清楚呈現一個失去雙手的人,如何用心打拚出比健全的人,更了不起的繪畫事業。
當然除了本土著作外,還有感動全世界億萬計的作品,如「尚-多明尼克.鮑比」的《潛水鐘與蝴蝶》,講述一個完全癱瘓的病人,如何用最後的眼神,寫下對生命的纏綿之書。此外,「米奇.艾爾邦」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寫著與老師的臨終對話,老師告訴他:「只要你學會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這本書成為勵志書市不朽的經典。
從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無論科技如何進步,醫藥如何發達,生命的確延長不少,但人類的脆弱依舊,自始至終的原因,在於個人生命無可取代性,唯有個人努力探求而已,而每一本書中的內容意義將隨世世代代輪動不已,將繼續激勵與勵志我們的逐夢心靈。
上一篇:尋覓自由的方向
下一篇:在五味雜陳中品嚐人生味
月到世紀末大家越怕死亡
也開始反思生命的意義
ㄧ公升的眼淚 也不錯吧
潛水鐘與蝴蝶 可以推薦一下
其他的 我覺得文字的感受可以不同
淡(我那年紀的代表人物)是本質
還是13經或是東西方文學下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