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23 19:51:26MorNiNgGrAcE
愛捉迷藏的上帝
/奧伯格(John Ortberg)
-----------------------------------------------------------------------------------------
「在米開朗基羅的教堂壁畫中,亞當所需要做的只是舉起一根手指,就能碰觸到神的手。神就是那樣地接近。然而,事情卻不是那樣簡單。有時,我希望神更清楚地顯示祂自己,也許偶爾從雲端下來一下、分開密西根湖,讓我可以看見祂。然而祂卻是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觸及的。有時我甚至舉起一根手指──我真的試著這麼做了,但似乎什麼事也沒有發生......」
當我教導神同在的主題時,最常出現以下這些問題:
--為什麼在我每天的生活中,有些時候能強烈地感受到神的同在,有些時候則不會?
--我很容易「看到」神在我的四周(在樹林裡、在鳥群中、在自然界),但是當我最需要祂的時候,卻很難感受到祂的同在?
--每當我尋求神時,為什麼總是感受不到祂的回應?我的要求是錯誤的嗎?我怎麼知道?
當我思考「神同在」這個主題時,這是我最常問自己的問題。
我記起一件作品。那是一套系列圖畫書,書中的主題總是繞著「威利在哪裡?」(Where’s Waldo?)這個問題打轉。
神和我們捉迷藏
威利是插畫家韓福德(Martin Handford)創造出來的人物。他最初只想要畫一些擁擠的場景,後來才加上了這號人物。不過,小朋友漸漸地被尋找人物這回事強烈吸引——對於「威利在哪裡?」感到十分著迷。對於未經訓練的眼睛,通常他是隱藏起來的。你必須願意去尋找他。有些時候,要花點時間才能找到威利;這需要耐心。有些人在這方面的辨別能力比其他人更厲害;有些人卻放棄了。
很難找到威利的部分原因是:他看起來實在太平常了。在剛開始的幾頁插畫中,威利明顯存在。之後,他藏了起來,佔據版面的是巨人和海怪;不過,威利仍然十分凸顯。然後,到了末了最困難的一頁:威利,就在一間充滿了「威利」的房間,惟一區別是些微細節的不同,比如說,少了一隻鞋。韓福德讓許多偽裝的「威利」出現,裝扮成威利的樣子。你可能正看著真正的威利而不知道。威利在哪裡?為什麼他不更清楚地顯現他自己?為什麼他要把臉藏起來?他不是不在這裡,只是難以分辨。祂是「隱藏的威利」──威利把自己藏起來。
聖經告訴我們,神就在那裡——在生命的每一頁。勞倫斯弟兄寫道:「神以各種方式吸引我們來到祂面前,但有時祂隱藏自己。」所以,我們要找出威利在哪裡。
彩虹的日子
在聖經某些篇章中,很容易找到神。「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上帝告訴挪亞,惟有他在神眼前蒙恩,他和他的家人將免於即將來臨的災難,成為世界的希望。神說:「我與你們,並你們這裡的各樣活物所立的永約,是有記號的。我把虹放在雲彩中,這就可作我與地立約的記號了。」
然後挪亞說:「哇!」
我猜測他至少會那樣說。每一次他看見彩虹出現在天空,挪亞就記得他擁有神的應許。每一次他看見彩虹,他就知道他不孤單。
神在那些日子,一定是非常清楚顯現的。在彩虹的日子,神必定與挪亞同在。在彩虹的日子,神的同在很難錯過。在彩虹的日子,分別自然與超自然的布幕只是一層薄紗。我從未有像挪亞的經歷。我從未親眼見過神以實體造訪我的生命,我從未實際見過已經證實的神蹟,也從未經歷那位帶來天堂特殊經歷的神。但在我的生命歷程中,確實有一些「細緻的小地方」可以見到蛛絲馬跡。
當三個孩子一一出生,我深信有些東西、不只是一團生物組織已經進入這個世界。我知道我已被邀請見證超自然的世界;看著孩子來到世上的那一刻,我無法不相信:神就在房間裡(這就是為什麼我太太在生產的時候,一直喊祂的名)。每個孩子的出生,都是彩虹的日子。
在彩虹的日子,生命充滿太多的恩典和意義,使你無法相信這只是碰巧而已。在彩虹的日子,你發現自己想要禱告,相信神在聽,對神敞開接受、並以行動回應祂。在彩虹的日子,神經由聖經單獨地對你說話;你發現自己相信好事存在,每件看見的好事,都使你感激神的創造。罪看起來一點也沒有誘惑力。當你處在這個境界裡,即使孩子灑了一地飲料在白色地毯上,你也會耐心地笑著告訴他們,你還是孩子時,也經常灑了一地東西。
彩虹的日子是神的恩賜
我們很容易把彩虹的日子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或假定它會持續到永遠。然而,這是個極大的錯誤。我們必須好好想一想:是什麼因素造成那段時期的靈命復興?
聰明的人,學會珍藏彩虹的日子作為神的禮物;在神似乎是暗昧不明時,想起那些日子。然而,這會有一個危險:我們可能會開始認為那是我們應得的,因而反映出了我們靈命的成熟度。我們可能會責怪那些不將其念茲在茲的人。
在威利的畫冊中,最初幾頁是很容易找到威利的。越到後面,越難找到威利在哪裡。這很像我們屬靈生命的狀況。十架的聖約翰寫道,通常當人開始成為基督徒時,神滿足他們尋求祂的渴望:他們想要讀聖經、熱切禱告、充滿服事的渴望。在某種程度上,這些特質來自於神的恩賜,使人們心中充滿感動;這是一種靈命啟動的裝置。一段時間後,最初的渴望會逐漸消失。神拿走這些支撐,以便我們能夠開始發展出真正的熱誠;即使沒有情感的幫助,也能夠繼續持守我們的信仰。
靈性的習以為常
在屬靈生命的某些時期,會落入一種形式的維持。生命變成例行公事。在這種時刻,並沒有重大危機,沒有明顯的困擾,同時也沒有重要的獲得。我們感到某種安逸。
這時,我們參與的是一種機械式的教會生活。或許,我們會覺得好像有一點活在屬靈慣例中。如果我們誠實面對自己,會發現自己其實感到有些厭倦,早已不曾經歷神同在的充滿!當問題突然出現時,我們的本能反應是憂慮,而不是禱告。我們一早醒來,第一個想到的是今天要揹負的重擔,而不是神應許與我們分擔的喜樂。
威利仍舊在我們生活的篇章裡出現。我們可以找到他,只要記得去尋找。但我們很容易不去注意他,我們的注意力在其他地方。
生命中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和「習以為常的靈性」爭戰。我們僅是隨波逐流地接受、維持靈命上的形式。我們把這種形式合理化,我們忘了耶穌從未說:「我來了,所以你做得還好就可以了!」還好並不夠。我們有一種靈性注意力不足症,這是神要打破的。
習以為常的靈性,在某些方面比靈性墮落更危險,因為它常以微妙、漸進的方式發生。大部分會伴隨著可見的衰退。
我們被小孩、聖徒及詩人所吸引,因為他們注意到那些被我們大部分人所遺忘的事物。耶穌對以弗所的教會說:「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
我們在第一章提到,神在伯特利給了雅各一個夢。那為什麼祂不每天晚上都給我們夢呢?為什麼祂不使每天都是彩虹的日子,並且每時每刻都顯現一些神蹟?或許那是因為神要我們學習在平常事物中看到祂,而不是依賴特別事物。或許那是因為,如果神例行性地滿足我們的特別需求,結果只會像是一個想要訓練孩子注意力的母親一樣,只能藉由拉高嗓門來達到目的。
可能就是因為這樣,神才降低祂的音量,為的是讓我們學習注意傾聽。平常的日子其實可以一點也不「平常」,但取決於你是否帶著充滿驚奇的眼光,及舌上滿溢的讚美。貝里(William Barry )寫道:「不論我們是否注意到,我們存在的每一時刻都正面對著神──聖父、聖子及聖靈;祂正設法吸引我們的注意,設法引導我們意識到與祂之間的關係。」或許,我們專注於神的能力──就像舉重或講西班牙語的能力一樣──只有當我們多加練習,才能越加厲害。
(本文摘自校園書房出版社新書《神與你同在》第二章)
摘自 https://shop.campus.org.tw/default.aspx
-----------------------------------------------------------------------------------------
「在米開朗基羅的教堂壁畫中,亞當所需要做的只是舉起一根手指,就能碰觸到神的手。神就是那樣地接近。然而,事情卻不是那樣簡單。有時,我希望神更清楚地顯示祂自己,也許偶爾從雲端下來一下、分開密西根湖,讓我可以看見祂。然而祂卻是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觸及的。有時我甚至舉起一根手指──我真的試著這麼做了,但似乎什麼事也沒有發生......」
當我教導神同在的主題時,最常出現以下這些問題:
--為什麼在我每天的生活中,有些時候能強烈地感受到神的同在,有些時候則不會?
--我很容易「看到」神在我的四周(在樹林裡、在鳥群中、在自然界),但是當我最需要祂的時候,卻很難感受到祂的同在?
--每當我尋求神時,為什麼總是感受不到祂的回應?我的要求是錯誤的嗎?我怎麼知道?
當我思考「神同在」這個主題時,這是我最常問自己的問題。
我記起一件作品。那是一套系列圖畫書,書中的主題總是繞著「威利在哪裡?」(Where’s Waldo?)這個問題打轉。
神和我們捉迷藏
威利是插畫家韓福德(Martin Handford)創造出來的人物。他最初只想要畫一些擁擠的場景,後來才加上了這號人物。不過,小朋友漸漸地被尋找人物這回事強烈吸引——對於「威利在哪裡?」感到十分著迷。對於未經訓練的眼睛,通常他是隱藏起來的。你必須願意去尋找他。有些時候,要花點時間才能找到威利;這需要耐心。有些人在這方面的辨別能力比其他人更厲害;有些人卻放棄了。
很難找到威利的部分原因是:他看起來實在太平常了。在剛開始的幾頁插畫中,威利明顯存在。之後,他藏了起來,佔據版面的是巨人和海怪;不過,威利仍然十分凸顯。然後,到了末了最困難的一頁:威利,就在一間充滿了「威利」的房間,惟一區別是些微細節的不同,比如說,少了一隻鞋。韓福德讓許多偽裝的「威利」出現,裝扮成威利的樣子。你可能正看著真正的威利而不知道。威利在哪裡?為什麼他不更清楚地顯現他自己?為什麼他要把臉藏起來?他不是不在這裡,只是難以分辨。祂是「隱藏的威利」──威利把自己藏起來。
聖經告訴我們,神就在那裡——在生命的每一頁。勞倫斯弟兄寫道:「神以各種方式吸引我們來到祂面前,但有時祂隱藏自己。」所以,我們要找出威利在哪裡。
彩虹的日子
在聖經某些篇章中,很容易找到神。「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上帝告訴挪亞,惟有他在神眼前蒙恩,他和他的家人將免於即將來臨的災難,成為世界的希望。神說:「我與你們,並你們這裡的各樣活物所立的永約,是有記號的。我把虹放在雲彩中,這就可作我與地立約的記號了。」
然後挪亞說:「哇!」
我猜測他至少會那樣說。每一次他看見彩虹出現在天空,挪亞就記得他擁有神的應許。每一次他看見彩虹,他就知道他不孤單。
神在那些日子,一定是非常清楚顯現的。在彩虹的日子,神必定與挪亞同在。在彩虹的日子,神的同在很難錯過。在彩虹的日子,分別自然與超自然的布幕只是一層薄紗。我從未有像挪亞的經歷。我從未親眼見過神以實體造訪我的生命,我從未實際見過已經證實的神蹟,也從未經歷那位帶來天堂特殊經歷的神。但在我的生命歷程中,確實有一些「細緻的小地方」可以見到蛛絲馬跡。
當三個孩子一一出生,我深信有些東西、不只是一團生物組織已經進入這個世界。我知道我已被邀請見證超自然的世界;看著孩子來到世上的那一刻,我無法不相信:神就在房間裡(這就是為什麼我太太在生產的時候,一直喊祂的名)。每個孩子的出生,都是彩虹的日子。
在彩虹的日子,生命充滿太多的恩典和意義,使你無法相信這只是碰巧而已。在彩虹的日子,你發現自己想要禱告,相信神在聽,對神敞開接受、並以行動回應祂。在彩虹的日子,神經由聖經單獨地對你說話;你發現自己相信好事存在,每件看見的好事,都使你感激神的創造。罪看起來一點也沒有誘惑力。當你處在這個境界裡,即使孩子灑了一地飲料在白色地毯上,你也會耐心地笑著告訴他們,你還是孩子時,也經常灑了一地東西。
彩虹的日子是神的恩賜
我們很容易把彩虹的日子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或假定它會持續到永遠。然而,這是個極大的錯誤。我們必須好好想一想:是什麼因素造成那段時期的靈命復興?
聰明的人,學會珍藏彩虹的日子作為神的禮物;在神似乎是暗昧不明時,想起那些日子。然而,這會有一個危險:我們可能會開始認為那是我們應得的,因而反映出了我們靈命的成熟度。我們可能會責怪那些不將其念茲在茲的人。
在威利的畫冊中,最初幾頁是很容易找到威利的。越到後面,越難找到威利在哪裡。這很像我們屬靈生命的狀況。十架的聖約翰寫道,通常當人開始成為基督徒時,神滿足他們尋求祂的渴望:他們想要讀聖經、熱切禱告、充滿服事的渴望。在某種程度上,這些特質來自於神的恩賜,使人們心中充滿感動;這是一種靈命啟動的裝置。一段時間後,最初的渴望會逐漸消失。神拿走這些支撐,以便我們能夠開始發展出真正的熱誠;即使沒有情感的幫助,也能夠繼續持守我們的信仰。
靈性的習以為常
在屬靈生命的某些時期,會落入一種形式的維持。生命變成例行公事。在這種時刻,並沒有重大危機,沒有明顯的困擾,同時也沒有重要的獲得。我們感到某種安逸。
這時,我們參與的是一種機械式的教會生活。或許,我們會覺得好像有一點活在屬靈慣例中。如果我們誠實面對自己,會發現自己其實感到有些厭倦,早已不曾經歷神同在的充滿!當問題突然出現時,我們的本能反應是憂慮,而不是禱告。我們一早醒來,第一個想到的是今天要揹負的重擔,而不是神應許與我們分擔的喜樂。
威利仍舊在我們生活的篇章裡出現。我們可以找到他,只要記得去尋找。但我們很容易不去注意他,我們的注意力在其他地方。
生命中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和「習以為常的靈性」爭戰。我們僅是隨波逐流地接受、維持靈命上的形式。我們把這種形式合理化,我們忘了耶穌從未說:「我來了,所以你做得還好就可以了!」還好並不夠。我們有一種靈性注意力不足症,這是神要打破的。
習以為常的靈性,在某些方面比靈性墮落更危險,因為它常以微妙、漸進的方式發生。大部分會伴隨著可見的衰退。
我們被小孩、聖徒及詩人所吸引,因為他們注意到那些被我們大部分人所遺忘的事物。耶穌對以弗所的教會說:「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
我們在第一章提到,神在伯特利給了雅各一個夢。那為什麼祂不每天晚上都給我們夢呢?為什麼祂不使每天都是彩虹的日子,並且每時每刻都顯現一些神蹟?或許那是因為神要我們學習在平常事物中看到祂,而不是依賴特別事物。或許那是因為,如果神例行性地滿足我們的特別需求,結果只會像是一個想要訓練孩子注意力的母親一樣,只能藉由拉高嗓門來達到目的。
可能就是因為這樣,神才降低祂的音量,為的是讓我們學習注意傾聽。平常的日子其實可以一點也不「平常」,但取決於你是否帶著充滿驚奇的眼光,及舌上滿溢的讚美。貝里(William Barry )寫道:「不論我們是否注意到,我們存在的每一時刻都正面對著神──聖父、聖子及聖靈;祂正設法吸引我們的注意,設法引導我們意識到與祂之間的關係。」或許,我們專注於神的能力──就像舉重或講西班牙語的能力一樣──只有當我們多加練習,才能越加厲害。
(本文摘自校園書房出版社新書《神與你同在》第二章)
摘自 https://shop.campus.org.tw/defaul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