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百年古鎮-鹿港嬉遊記[圖多]
2010.06.16[端午節]-鹿港慶端陽,老街一日遊
鹿港鎮隸屬彰化縣,西面靠台灣海峽,東、南、北分別與秀水鄉、福興鄉、線西鄉以及和美鎮相鄰。面積39.46平方公里,人口8.5萬人,為彰化縣第4大人口城鎮。鹿港名稱的由來一說是因為荷蘭時代此港口輸出大量的鹿皮而得名。早期泉州人佔80%。
鹿港位於台灣西海岸的中點。清治時期以前,港闊水深,距離中國大陸沿岸最近,因此自然成為一個繁榮的商業港口城市。1784年,鹿港與福建蚶江正式設口開渡,從此開始鹿港的黃金時代。1785年至1845年之間是鹿港的全盛時期,在當時是僅次於府城台南的全島第二大城,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語琅琅上口,迄今不墜。
當時鹿港設有八大商業組織,稱鹿港八郊,分別為:泉郊金長順、廈郊金振順、南郊金進益、竿(上竹下敢,音Kam,雜貨店之意)郊金長興、油郊金洪福、糖郊金永興、布郊金振萬以及染郊金合順。
後因港口的泥沙淤積、縱貫線鐵路未經過,此後鹿港迅速没落。人民出外謀生,人稱鹿僑。但沒落反而意外保留更多古老建築,舊城區也比日後一再進行都市改正的台南市或台北市完整。
以前鹿港的三不見
現在鹿港的三多
鹿港老街-1
鹿港老街俗稱「古市街」,泛指瑤林街、埔頭街、大有街一帶。
鹿港老街-2
鹿港觀光三輪車~~法拉利(Ferrari)的勒!!
鹿港老街-3
鹿港鎮為昔日僅次於臺南市的第二大城(一府二鹿三艋舺),所遺的古蹟以清代及日治時期為主。
鹿港老街-4
三槐用以比喻「三公」。因此,三槐挺秀用來勉勵家族子弟應效法前賢,努力向上,將來都能獲致高位,光耀門楣。
鹿港老街-5
台灣早期的飲用水大部分仍來自井水,然而打一口井實屬不易,所費不貲,所以大部分都是數家共用一口井。「半邊井」則是訴說著這種鄰里間濃濃的溫情及互助的人情味。
鹿港老街-6
昔日位於此處的王家,將井挖好後僅留半邊供自家人使用,另一半蓋在屋外免費供船頭行外卸貨的苦力群們自由使用。
鹿港老街-7
雖然這座半邊井早已乾涸不用,卻仍可以讓後代人看出當初這戶大戶人家宅心仁厚的一面。
鹿港老街-8
「友鹿軒」是一狹長的商舖街屋,為鹿港清代時期的大型船頭行之一。
鹿港老街-9
二進二院的建築格局,第一進進深較長,前方是店舖,後方為神明廳與臥室,內部設有樓井,具採光與通風的功能,也方便貨物吊升至二樓儲藏。第二進為廳堂與臥室空間,是鹿港船頭行建築中保存最為完整的民宅。
鹿港老街-10
鹿港古蹟保存區是台灣第一個以古市街保存的案例,古蹟保存區的範圍包含埔頭街、瑤林街、後車巷、大有街、泉州街、金盛巷及中山路等數百棟精緻民宅。
鹿港老街-11
鹿港名稱的由來一說是因為荷蘭時代此港口輸出大量的鹿皮而得名,早期泉州人佔80%。
鹿港老街-12
1784年,鹿港與福建蚶江正式設口開渡,從此開始鹿港的黃金時代。1785年至1845年之間是鹿港的全盛時期,在當時是僅次於府城台南的全島第二大城,「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語琅琅上口,迄今不墜。
鹿港老街-13
聽「大觀園」之名富有懷舊之感,是一家以經營傢俱用品與室內設計為主的商店。
鹿港老街-14
總面積10.57公頃的鹿港古蹟保存區(鹿港老街),是臺灣首次大規模將古蹟全面保存的案例。
鹿港老街-15
根據鹿港人的建議,騎「自轉車」遊鹿港老街是最佳玩法,因為老街區範圍雖不算大,卻需保持邊吃邊玩、邊玩邊看的機動性,而舊城區的曲折巷弄,也只有鐵馬能一以貫之。認真看、仔細玩,大約5至8小時可以盡覽老街精華。
鹿港老街-16
博美犬因嬌小的體型被分類為玩賞犬類,是一種活躍的犬種,聰明勇敢並且是忠實的同伴。
鹿港老街-17
光緒年間,鄭槌支身渡海來台,帶著一身糕餅好手藝與鹿港黃姓商人合作,成立「玉珍齋」餅舖,開創鹿港名產-糕餅茶點的新天地。後來因故拆夥,鄭槌在隔壁另開「鄭玉珍」餅舖,生意興隆,遂奠定後來鄭玉珍名號。
鹿港老街-18
鄭槌由於糕餅手藝技巧高超,所作的糕餅口感絕佳,更能創新口味,其間創作出最盛名的糕餅:如鳳眼糕、豬油米老與石花糕等屢獲獎項,因而流傳至今,成為鹿港名產的由來。
鹿港老街-19
鄭槌第四代傳人鄭瑞棻堅持以傳統手工方式製作鹿港名產「鳳眼糕」,為的是重現百年餅舖風華。
鹿港老街-20
「玉珍齋」、「鄭興珍」與「鄭玉珍」三家糕餅舖,皆是師出同門的百年老店。
鹿港老街-21
長久以來,鹿港鎮上這條熱鬧的「舊街」一直是中部地區進行著大宗貨品買賣、交易的地方,大家慣稱「船頭行」,整條街道熱鬧滾滾。
鹿港老街-22
「松下齋」為一兩層樓的建築,一樓為古蹟建物;內部空間規劃主要分為一樓開放式展區及二樓特定展示室,主要為展示「松林師」的李松林(1907-1999)藝師與李秉圭先生本人的作品。
鹿港老街-23
「松林居」是老街裡色彩最鮮豔的一戶,為已故的木雕大師李松林故居。
鹿港老街-24
李松林先生生於民國前五年,成長於木雕世家,曾參與鹿港辜家的家具桌椅雕刻製作與天后宮三川殿的雕花工程;民國七十四年榮獲教育部第一屆「民族藝術薪傳獎」;民國七十八年獲教育部評定為「重要民族藝術」榮銜。
鹿港老街-25
李松林的木雕藝術,早期多表現於寺廟建築,中年以後,則致力於藝術創作。作品範圍相當廣,從廟宇建築的雕刻、傢具的裝飾、神像以及藝術雕刻到實用桌椅、匾額、屏風樣樣俱有。
鹿港老街-26
充滿古式風格的「憶古坊」,位於人來人往穿流不息的老街裡,其浪漫典雅的名字,與老街的氣氛相得益彰。
鹿港老街-27
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麗街燈
鹿港老街-28
埔頭街上有一戶民宅的門聯,左、右對聯空白,僅有橫批「無聯(臉)可對人民」六個字,許多遊客看了會心一笑,讚賞這種婉轉表達對政府施政無能不滿的手法,非常高明。
鹿港老街-29
石敢當,又稱泰山石敢當,是立於街巷之中,特別是丁字路口等路沖處被稱為凶位的牆上,用於辟邪的石碑。 石碑上刻有「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的字,在碑額上還有獅首、虎首等淺浮雕。
鹿港老街-30
做成這樣可愛的石敢當好像也蠻有收藏價值的^^
鹿港老街-31
150年的古井~~井裡還有水喔!!
公會堂-1
鹿港公會堂在清代是廈門貿易商行所組的公會辦公室,於日據時期拆除改建為公會堂,光復初期改名為中山堂。
公會堂-2
其建築特徵乃以歇山屋頂之山尖作為正向立面,除了二樓中間開圓拱窗外,兩側則開方形窗,形式簡單大方。
公會堂-3
築物的平面為一般鄉鎮公會堂形式,前側上下二層屬於辦公空間,集會堂的部分則為挑高作法,左右兩側皆設有拱廊。
新祖宮-1
新祖宮門口立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石碑,也是全台媽祖廟所僅見的尊崇地位。
新祖宮-2
【敕建天后宮】是全台唯一由乾隆皇敕建的媽祖廟,為了有別於鹿港另一座天后宮(舊祖宮),而被稱為「新祖宮」。
天后宮-1
有著可愛名字的「米老鼠蚵仔煎‧蚵仔湯」,招牌有歡迎來客的米老鼠圖案,它位於鹿港天后宮廟口,是許多遊客愛吃的風味小吃。
天后宮-2
店家以在地盛產的新鮮「珍珠蚵」為材料,料理出一系列蚵仔煎、蚵仔酥、蚵仔湯等地方美食,由於料多味美、真材實料,使得許多客人經常回鍋捧場。
天后宮-4
店家為了堅持食材的新鮮及品質,店裡所選用的蚵仔都是當天早上從港口直接運達的。
天后宮-5
蚵仔酥也是該店的招牌之ㄧ
天后宮-6
店家秉持原有的古早味,淋上獨門的醬料,讓蚵仔煎吃起來就是與眾不同,讓人一吃上癮。
天后宮-7
早期的鹿港與大陸商貿頻繁;先民為祈求航海平安,因此居民大都是媽祖的虔誠信徒,明萬曆元年(民國前265年),由當地信眾共同建立的鹿港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至今已將近四百年,目前由內政部評定為國家三級古蹟。
天后宮-8
鹿港天后宮是台灣唯一奉祀湄洲祖廟開基聖母神像的廟宇,此尊神像二媽是清朝大將施琅將軍帶來的,也是台灣歷史悠久的知名廟宇之一。
天后宮-9
湄洲開基媽祖原有六尊,分別在福建湄洲、上海寧波、馬來西亞麻六甲及台灣鹿港,但因文化大革命等種種因素,目前世界上僅存鹿港一尊「黑臉媽祖」。
天后宮-10
一提到進香,很多人就想到「躦轎底」,那是神明對我們的愛護,藉由神明的力量賜予我們平安。
天后宮-11
鹿港天后宮三川殿內的八卦藻井,為大木匠師樹發師(王樹發)所設計的作品,泉州溪底匠師所做的藻井特色,是以斗栱層層出挑,齊集「頂心明鏡」(即上方的天花板)中間覆以天花板。
天后宮-12
正殿神龕內最大尊的媽祖聖像是「鎮殿媽祖」,此尊媽祖為土塑。幾百年來香火鼎盛,這尊媽祖的臉隨之被供奉的香火熏黑了,故稱「黑臉媽祖」。
天后宮-13
天后宮保存雍正皇帝御賜「神昭海表」匾、乾隆皇帝「佑濟昭靈」匾、光緒皇帝「與天同功」匾及福建巡撫王紹蘭、陸路提督許文謨等官員所敬獻的匾額,皆為鹿港天后宮極重要的文化資產。
天后宮-14
千里眼將軍
天后宮-15
順風耳將軍
天后宮-16
後殿前方有一口「天龍池」,為民國五十四年興建,此座天龍池的造型並不精緻,但天龍池的四周卻有鹿港當代文人郭新林、朱啟南、施讓甫、王重五及陳浚源的字畫,十分珍貴。
天后宮-17
台灣的龍柱甚少有五爪造型,鹿港天后宮後殿因供奉玉皇大帝,在民間信仰中玉帝乃至尊無上的地位,所以龍柱採以五爪龍柱造型。
天后宮-18
民國六十三年開業至今的「老林麵線糊」,受到各大媒體採訪,成為鹿港人氣美食王,在地人也相當推薦。
鹿港老街-32
鹿港鎮公所希望富有歷史與人文意義的鹿港日式宿舍群可以成為藝術文化的新地標,故以這裡在日治時代的地名「桂花巷」命名,稱之為「桂花巷藝術村」。
鹿港老街-33
巨人專用的超大木屐
鹿港老街-34
這就是真正的中西文化交流啦!!ㄏㄏ ~~
鹿港老街-35
一字排開也夠搞笑的了...呵呵
隘門-1
早年中山路(不見天街)道路兩旁是店舖,主要作為貿易商和零售商交易的地點。當中山路道路拓寬後,開始成為主要的汽車道路,而後車巷就轉變成為人行通道,一直到今日成為了鹿港重點觀光徒步區。
隘門-2
隘門是早期台灣傳統聚落所特有建築,屬於民間自衛措施的一種。 隘門在白天開啟,夜晚則關閉,只留一小孔用以監視出入者。
隘門-3
據稱以前的鹿港共有五十七座隘門,但現僅存一座,位於後車巷內,供人憑弔。
隘門-4
此一狀似牌坊的磚造建築物,其上題有『門迎後車』4字,建於道光10年(西元1833年),高約10尺,寬約8尺,是鹿港碩果僅存的磚造隘門。
隘門-5
早期的鹿港非常地繁華,因此成為盜匪攻擊的目標對象,居民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便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設置隘門。
隘門-6
其次,不同族群間一旦有械鬥發生,只要逃入自己的隘門內,對方就不得再予追趕,鹿港有句俗諺說:「怙惡不過隘門」,就是這個意思。
九曲巷-1
九曲巷即今日的「金盛巷」,從前為防盜賊侵入,並防止九降風肆虐,遂將巷道築成迂迴曲折狀,故過去有「曲巷冬晴」的雅譽。
九曲巷-2
巷中有一走廊橫空而過,連通兩頭的即傳說中從前文人聚會的場所「十宜樓」,旁邊為早期的防禦建築「鎗樓」。
九曲巷-3
【十宜樓】為一跑馬樓,是昔日騷人墨客夜宴吟詩論對的聚會所。指斯地「宜琴、宜棋、宜詩、宜酒、宜畫、宜花、宜月、宜博、宜煙、宜茶」十宜,故名十宜樓。
九曲巷-4
由於「九」為最大之陽數,也有多數之意,且巷內多處彎曲,故稱為「九曲巷」。
九曲巷-5
其巷道口便不似一般的巷道採十字交叉,而是採T型的交叉;而巷內道路則是彎曲迂迴的線條,而不以直線方式前進。
九曲巷-6
鹿港今日除了寺廟之外,最引人入勝的景觀莫過於【九曲巷】了,彎彎曲曲的巷道總會讓人迷於其中,遊客走訪在現代的九曲巷中,仍可感受到奇妙的空間感。
九曲巷-7
這一個很特別又很老舊的抽水機,要上下壓才會從地底下抽水上來,用這些水洗洗手、洗洗臉,感覺特別的涼爽,找個機會,你也來試試唄!
九曲巷-8
鹿港意樓又稱「望夫樓」,為清朝百餘年前廈郊陳氏慶昌之閩式閣樓。
丁家大宅-1
「丁家大宅」興建於光緒年間,是鹿港碩果僅存的進士第,當時興建材料均是從大陸載運花崗石板、 杉木、磚瓦等建材而成,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
丁家大宅-2
丁家六房二十世祖壽泉(醴澄)公,賜進士出身,同知銜,誥封廣東即用知縣。後來回台灣掌教白沙書院,是故「丁家大宅」亦被稱為「進士宅」。
丁家大宅-3
花轎:漢族傳統婚禮上,接新娘去丈夫家的轎子。
丁家大宅-4
這頂轎子則是專給媒婆用的
丁家大宅-5
和馬車等其他舊時交通工具比,轎子的速度較慢,但更為平穩舒適。轎子也有利於穿行狹窄曲折的街道。另外由於雇傭人力來運輸,也可以顯示乘轎人的社會地位。
丁家大宅-6
中國唐朝及以前的時候,乘轎者多為皇室、女性、老弱官員。自宋朝開始,轎子開始廣泛流行。近現代,轎子先是被人力車,後被汽車逐步取代。在當代,轎子一般只用於旅遊娛樂,以及婚禮、葬禮等傳統儀式。
民俗文物館-1
鹿港民俗文物館位於鹿港鎮中山路與民族路間,鹿港當地居民昔稱此棟建築物為『大和大厝』。
民俗文物館-2
鹿港民俗文物館原為台灣早期望族辜顯榮家族祖宅。辜氏家族為保存鹿港傳統文化,於民國六十二年捐出祖居土地、建物、家具、器皿及收藏品等,同時成立財團法人機構長期經營管理,為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陳列館。
民俗文物館-3
鹿港民俗文物館的展示區,包括一棟具有二百年歷史的傳統閩南式建築「古風樓」,以及一棟近百年歷史的文藝復興時代後期巴洛克式建築「洋樓」。
民俗文物館-4
洋樓落成於民國八年,宏偉瑰麗的明治時期建築,設計與建材俱為一時之選,意境幽雅。
民俗文物館-5
文物館內收集了許多鹿港當地文物,內容包括清代至民初共計六千餘件的民生用品,讓來到此地遊覽的人們,更瞭解早期的一些民俗文物。
民俗文物館-6
鹿港早期漢人移民未大量遷入之時為平埔族之巴布薩族(Babuza)之居住地,當時屬馬芝遴社,其住民過著較原始的生活。在荷蘭人佔據台灣之前,傳說是原住民獵鹿的地方。
民俗文物館-7
鹿仔港地名之源有說:因台灣中部昔日多鹿,鹿港為鹿群經常聚集之地,從荷蘭據台至清初,鹿群遍佈,鹿的買賣非常興盛,故漢人便稱此地為鹿仔港。(此說法較受普遍認同)
民俗文物館-8
整個鹿港鎮就像一座「露天古蹟博物館」。文化,對鹿港人而言,就如同柴米油鹽一般平常。
玉珍齋-1
「元昌行」是鹿港長條市屋中最具代表性者,在清代商業全盛時期,元昌行經營染布生意,為「染郊」之一。
玉珍齋-2
位於鹿港民族路上的「玉珍齋」本舖,是鹿港鎮百年老舖,現存之本舖建於昭和五年(西元1930年),外觀為洗石子搭配磁磚裝飾,兼具現代與古典風格,為民族路上具代表性之日治時期店鋪,亦是國人到鹿港旅遊的重要記憶。
玉珍齋-3
玉珍齋創立人黃錦,在清朝從泉州移民到鹿港,為了顯出獨特的風雅品味,黃錦從泉州請來手藝精良的糕餅師傅製作各式美味的茶食糕點,由於口感細緻、味道精美,備受讚譽。
龍山寺-1
在臺灣目前較為著名的五座龍山寺(臺南、艋舺、鳳山、鹿港、淡水各一)中,鹿港龍山寺雖然為僅次為淡水龍山寺而為興建較晚者,但就格局、規模與形制上看,卻是這些寺廟中保存較為完整,且頗具古樸風貌的一座。
龍山寺-2
整座寺廟面積約有1600多坪,面寬三間35公尺,進深四間約110公尺,一共有:四進、三殿、99個門,規模廣大、格局完整,故有「台灣紫禁城」之稱。
龍山寺-3
正面入口為歇山重檐屋頂的山門,山門前後左右共採用十二根柱子,其中四根柱子直通上簷,其餘八根支撐下簷,其形狀一圓二方,圓柱代表家法;方柱代表國法,且這十二根柱子代表十二地支,象徵著周而復始、川流不息。
龍山寺-4
鹿港龍山寺為國家一級古蹟,寺內各處角落都是早期泉州一代名匠精緻的藝術品。
龍山寺-5
龍山寺內的八卦藻井,是全台灣最大的藻井,跨距約5呎半,再由16組斗拱5層相疊組成,其形狀如結網,且不用任何一根鐵釘,完全以木栓接合而成
龍山寺-6
拜殿前的中埕兩旁,種植有兩棵百年老榕樹,榕樹的種植,把院落的尺度縮小,搭配兩側廂廊,使中埕的空間設計,有更為深邃的加乘效果。
龍山寺-7
鹿港龍山寺第二進為歇山重檐正殿帶三開間的捲棚歇山拜殿,拜殿為正殿祭祀空間的延伸,為信徒準備禮佛的場所。
龍山寺-8
拜殿的建築格局為三開間,屋頂木架構建築為二通二瓜捲棚式造型,螭虎及象鼻造型的斗栱及瘦長型的瓜筒特色,皆為泉州匠派的工法。
龍山寺-9
龍山寺正殿供奉主神觀音菩薩,配祀韋陀、伽藍尊者,為佛教二大護法神。
龍山寺-10
後殿建築為單簷硬山式,殿宇面寬五開間,進深三間,殿內碩大的樑枋採三通五瓜的木架構,由於時值日治時期,台灣山區的木材已開採,所以後殿大量使用台灣檜木為建築材料。
龍山寺-11
後殿的龍柱為昭和11年(1936年)重修時所雕刻的作品。龍柱採用台灣北部的觀音石材,單龍蟠柱造型,柱身大部份採鏤空雕,四爪握珠,龍爪托於下巴處,是日治時期龍柱造型之特徵。
龍山寺-12
後殿前步口開有二扇拱門與兩廂房聯接。日治時期,此廂房為日本住持居住的空間。
龍山寺-13
正殿的屋頂為重簷歇山式,面寬五開間,進深十一間,總計使用五十二根柱子(含拜殿),為台灣傳統建築中使用最多柱子的建築之一。
龍山寺-14
正殿棟架採三通五瓜木架構,屋頂為「舉架」的結構,屋頂的椽木間有一個夾層,即傳統建築所稱的「假厝」或「暗厝」。龍山寺的屋頂採取傳統的工法,在暗厝屋頂再舖上一層屋瓦及三合土,此工法具有防熱及防潮的功能。
龍山寺-15
正殿內最大尊的觀音佛像,為民國50年由齋姑王金珠至台北迪化街「盧山軒」佛像店訂塑(含左右護法韋陀、伽藍尊者),佛像係採用「脫胎法」塑造,其工序為工匠先做一模具,外層再重覆披布上漆,塑成佛像後再取出模具。
龍山寺-16
由道光11年(1831年)「重修龍山寺記」碑文:「‧‧‧乾隆丙午都閫府陳君邦光始偕其郡人,改建今地,林君祖振嵩、許君樂三實際經營之‧‧‧」即可印證龍山寺遷建於乾隆丙午年(乾隆51年)。
摸乳巷-1
在充斥著古蹟文化的鹿港小鎮裡,常看到三輪車踏著緩慢的節奏往各處老街上遊走,與鹿港的懷舊風情相互輝映。
摸乳巷-2
每輛三輪車可載兩個人,車上還有活動遮雨棚可以遮陽蔽雨。
摸乳巷-3
「摸乳巷」是鹿港著名的景點之一,位在菜園路38號旁的巷弄內,日據時期此巷亦稱作「君子巷」。
摸乳巷-4
摸乳巷是由兩間長條型店屋中間所形成的窄巷,且最窄之處僅有50公分,幾乎僅能容納一個人通過,若碰到迎面而來的人走過來,雙方必須側身擦肩通行。
摸乳巷-5
若有兩人欲同時通過必會有肢體上的碰觸,因此有了許多逗趣的名稱,像是「君子巷」、「護胸巷」以及最出名的「摸乳巷」。
摸乳巷-6
實際體驗摸乳巷,巷道果然極窄!
彰化肉圓-1
彰化地區最有名氣的地方小吃莫過於「肉圓」了,「阿彰肉圓」更是箇中翹楚之一。
彰化肉圓-2
肉圓的外皮,據說是採用善化地區的蕃薯粉做的,因此做出來的皮比較Q也比較嫩。此外,成品的肉圓採用先蒸煮再用溫火油炸,可以讓皮依舊保有彈性。
年輕時玩過一次
那裏只記得民俗文物館
其他的幾乎都忘光光了
你介紹的真的很詳細呢~
反而沒進到民俗文物館裡頭
真有點可惜呢 2010-07-12 10:49:15
花不少時間撰稿吧...一氣呵成。發現格主對古蹟文史瞭解相當深入...不是走馬看花喔...
圖文串連 ....很優...這些景點 我也走過N 遍了...但要我這樣一字一句細細咀嚼 分享...
好像還得向你多學習...
我只是多花了些時間找資料
無非是希望能對走過的地方多一分了解囉
謝謝妳的稱讚呢!!^_^ 2010-07-12 10: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