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次作業:使唐詩面貌真有明顯改觀的詩壇風雲人物首推「初唐四傑」,請試述初唐四傑的文學特色及對於唐詩之貢獻。
四傑之名得之《舊唐書‧楊桐傳》,四傑為王勃、楊烔、盧照鄰、駱賓王一批有抱負而政治地位不高的詩人,對綺錯婉媚的上官體深表不滿。關於四傑之文學特色敘述如下:
1. 王勃:首倡改革之議,指責當時文壇流弊是「影帶以徇其功,假對以稱其;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為四傑中才華最高,援筆立就,時人謂之「腹稿」。
2. 楊烔:才高為人簡倨自負,其作品文章多,詩較少,喜用古人名句入詩,時人謂之「點鬼簿」。
3. 盧照鄰:早年寫過一些精巧雅緻的宮體詩,但在晚年的作品由於處境惡化,風格變得更加嚴峻、淒苦,流露出對現實憤慨不平的情緒;長於七言歌行體,有《幽憂子集》七卷。
4. 駱賓王:有個性與政治思想,曾參討伐武則天之軍事行動,寫下著名的《討武曌檄》;善七言歌行,有《駱臨海集箋注》。
四傑在唐詩發展過程中的功績,大致說來說有三點:
1. 四傑都懷抱政治理想,但他們傲才傲物往往為統治者所不容,沉淪下僚、遭遇不幸是共同命運,這種對生活的期望和現實的感傷憤慨交織一起,就成為他們詩歌中呈現的「風骨」和「興寄」。這種「風骨」為時代所激發的追求功名的熱情和幻想,以及不甘心憔悴於聖明時代的不平之氣,這既是建安風骨的繼承,也是盛唐精神的先導。
2. 由於四傑廣泛接觸社會現實,對生活有較豐富深刻的體驗,詩歌題材廣泛,寫過邊塞征戰詩,也揭露社會現實、同情婦女不幸遭遇、抒發懷才不遇的憤慨。此外,贈別懷人、詠史詠物也是詩中經常吟唱的主題。四傑詩歌的內容和題材已深入到生活各個方面,較能反應初唐的社會風貌,與「上官體」不同。
3. 四傑詩歌雖說各體皆備,但其成就最突出的還是五言律詩和七言歌行。在四傑之前,初唐五古已注重駢偶對仗、聲調平仄合律之處,但四傑則注在偶句中參以散句,又適當運用虛詞連貫上下句文氣,使聲調更加諧暢圓轉。中言歌行則以盧照鄰、駱賓王成就最高,在南北朝樂府民歌的基礎上,擴展篇幅,還吸取亂賦的寫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