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2 14:13:20Momo~

中國旗袍服飾古典美

試穿旗袍!
中國旗袍服飾古典美的婉盈旗袍~






















旗袍始於1925年開始在上海流行[7],研究指出,旗袍風尚的始發群體為上海的女學生群體,亦指出以當時其「女界領袖」的衣著引領地位和對西化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而論,也只有當時女學生才可能是旗袍最早的主要使用者[6]。

上海、北平等地的設計師在旗人之袍的基礎上予以改良。20世紀20年代,旗袍開始流行於上層社會和娛樂界,富家太太和電影明星趨之若驚。旗袍的下擺從1926年以後才開始一升再升,到了1929年己升至膝蓋處了。上世紀20 年代末,歐美女子盛行短裙。畫家萬籟鳴在1928年8月為《良友》雜誌第29期設計若干新式旗袍,上海南京路的鴻翔旗袍店善加模仿,依照西方流行的人體曲線美加以重新剪裁,生產出短式旗袍,促成了海派服飾風格的形成。[8]上海和北平在旗袍的演變史上起到了關鍵作用。男式長袍精簡了繁瑣的裝點修飾,腰身寬鬆,袖口寬大,領前低後高,加寬下擺,提高開衩,最後發展成了長衫。女式旗袍袍身逐漸減短,腰身變窄,下擺收小,同時開衩變低,領型變矮,成為民國女性最主要的服飾之一。自清代至旗袍風行之前,無論是漢族還是滿族女性均通過與袍服或上裝相配的裙和長褲將下肢基本遮蓋。而在旗袍的配伍中,除1925年旗袍流行的萌芽期有少量袍中穿褲的記載外,其時尚主流基本為旗袍內不著可能外露的裙及長褲,而是配穿合體的襪,甚至不著襪而裸露小腿[6]。

20世紀上半葉著旗袍的周旋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與當時女性解放密不可分。到30年代和40年代,旗袍已經成為城市女性重要服飾。而一般婦女,尤其是執教鞭的教師及年青學生,盛行穿著"陰丹士林"不褪色的藍布旗袍。軍閥孫傳芳以「有傷風化」為由,一度下令禁止上海婦女穿旗袍。[9]

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頒布法令,確定旗袍為國家禮服之一。中華民國歷代元首夫人在外交場合下多穿旗袍,亦穿西式裙服。[10] 時至2003年民進黨執政時,以「因時空環境變遷,皆已不合時宜;基於服飾文化宜由生活禮儀及美學為教育及推廣,毋須以法律強制規範,無繼續實行之必要」[11]為由,經立法院通過、頒布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200105560號令公布廢止。[12]

臺灣[編輯]
臺灣早期華人女人和男人流行穿旗袍和長衫。女人穿旗袍是因為為了平權,喻意男人能用的東西女人也能用。

旗袍在臺灣流行了3次。第一次是起源於1919年日本總督田健治郎在臺灣推行「同化政策」,要求臺灣人放棄漢族的意識和文化,而直接導致臺籍菁英份子的反彈,發展出臺灣首次的「新文化運動」。展現在服飾上的,即是在30年代風行一時的單件式旗袍[13][14]。

第二次是在日本戰敗後,臺灣光復初期。僅管在物質條件嚴重缺乏的情況下,臺灣的婦女仍把嫁妝的衣服修改成旗袍,來表達對臺灣光復的慶賀[15][16][17]。然而這一時期的旗袍熱為時短暫,在228事件發生後即迅速地消退,在事件期間更發生過著旗袍和中山裝者遇襲。[18]

第三次是1950年代至60年代,隨著政府遷臺的大量軍民帶來了第三次的旗袍風潮。在影視歌星、選美小姐、以至於上層社會的官夫人的帶動下,歷時十年始漸漸消退。[19]。
由於中共在1949年後打壓旗袍文化,所以旗袍文化得以在台灣保留。 [20]反對聲音卻於白色恐怖中被沉息。[21]
1950年代,李敖在台灣大學就讀時,因為穿長袍被稱為「長袍怪」。蔣中正終身喜著長袍和軍裝,而宋美齡姐妹公開場合永遠旗袍示人。據稱蔣中正曾因兒媳不穿旗袍而拒絕見面。[22]

1970年代經濟起飛以來,旗袍服飾在台灣亦獲青睞。中華民國外交領事局曾要求較為鄭重的外交場合穿旗袍或套裝。但近年來因為本土化運動以及上述法律廢止的關係,現在已取消。

1990年代後,隨著社會的多元化及西方文化薰陶,目前民間之年輕女性,平時和正式場合幾乎著洋裝,官方亦是一樣,再加上台灣本土意識高漲,著旗袍或改良旗袍的人已相當罕見。

2010年代後,偶時在春節過年的氛圍上,電視主播會身著旗袍亮相報導,例如:東森主播陳海茵[23]、非凡主播朱芳君[24]。

info from 
http://zh.wikipedia.org/zh-tw

— at China Town Vancouver, BC.

picture
2015 05 31 ANDJUNE 8TH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