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13 12:32:02Momo~

龍山寺vs艋舺名言!!

 

簡介
萬華昔稱艋舺,是台北開發最早的地方,其中該區的龍山寺更是聞名中外。龍山寺現列為二級古蹟,經歷了多次的修繕,可說是一座清代、日據與光復後三段時期綜合表現寺廟藝術。龍山寺始建於清乾隆三年〈西元一七三八年〉,供奉觀世音菩薩,是屬晉江、南安、惠安三邑籍居民,從晉江安海鄉龍山寺分靈來臺者,此寺為艋舺地區之信仰、自治與自衛中心,舉凡議事、訴訟、調解等均假神靈公斷。昔日三邑商人之公會「泉郊」,即以此為會所。
龍山寺歷經嘉慶與同治年間幾次大修,今寺係大正九年〈西元一九二0年〉改建,由泉州名匠王益順設計建造,前殿八角藻井,鐘鼓樓轎式屋頂及正殿圓形藻井皆精美絕倫。改築時由地方賢達倡捐,住持福智和尚率先捐銀,他將畢生積蓄捐出,令人為之感動。今寺內尚可見其塑像。再如艋舺雕刻家黃土水亦有一尊釋迦立像保存在大殿之中,皆為龍山寺富有歷史價值之文物。二次大戰時正殿遭毀,光復後重建正殿,現石柱仍可見一九五五年之落款。綜觀此寺建築施工嚴謹,雕刻精密而考究,石材多用泉州百石與青石,其豪華壯麗,為全市各寺廟之冠。
 
萬華是台北市開發最早的地方,而台北第一名剎─龍山寺,就是當地居民信仰、活動、集會和指揮的中心。據說以前有一個人把佩帶的觀音菩薩香火,遺掛在一棵大榕樹上,到了夜晚竟然發出光芒。更奇怪的是有求必應,非常靈驗。所以信徒就在那個地方建立龍山寺,從西元一七三八年(清乾隆三年)開始,到一七四○年落成。二百多年來,龍山寺經過多次的修建,整個結構是完整「回」字形,在傳統的寺廟建築中,是一種非常尊貴的佈局。在廣場上,可注意地板石材,其中切割較不整齊的部分,已有古老的歷史。
前台灣海峽又叫「黑水溝」,風浪很大,移民都用石板來壓穩船艙,以能安全渡海來台,而這些石板,後來也就用來舖設龍山寺前的部分廣場。再來,就可從前殿開始欣賞。首先,可以看到殿前有1918年所製台灣獨一無二的銅鑄龍柱,屋簷下的木雕、彩繪,也都非常生動。尤其用來支撐屋頂的「網目斗拱」,是台灣寺廟的首次創作。另外,大門左邊的石雕窗上,雕有精彩的三國演義故事;右面則有一個八角竹節窗,上刻竹幹,是「竹報平安」的意思。由於正門只有節慶祭典時才打開,所以平時都從廟宇左邊的門進入,右邊的門出來。進到廟裡,可看到很多善男信女虔誠祭拜、誦經唸文。出了前殿,在天井上有一個香爐,香爐上「憨番抬廟角」的有趣雕塑。天井兩旁還有鐘樓和鼓樓,早上敲鐘、晚上擊鼓,來作為誦經、法會的提醒。

從石階上正殿,正殿四面有一道走廊,廊上的壁面、石柱都有精巧的石雕作品,值得仔細觀賞。進了正殿,可以看到主神──觀世音菩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龍山寺正殿曾被炮火擊中,殿堂全毀,但此神像卻絲毫無損,所以讓信徒更加敬拜。來到後殿和左、右翼殿,會看到很多的神佛,有人說「龍山寺是眾神的聚會所」,就是說廟內供奉神佛非常多,號稱主、附神的有一百多尊,這裡 可注意後殿殿前的一對人物石柱,造形生動,和一般寺廟以「龍」為題材的石柱不同。此外,左、右殿入口外側的壁面,有「紅毛番吹法螺」的石雕,也和香爐上「憨番抬廟角」有相同的趣味性。龍山寺不僅典藏許多藝術珍品,而且一年中有多次節慶,都非常熱鬧,不妨前來開開眼界。
剛好遇到韓國旅行團
每年都有各式造型特殊可愛的花燈
 
 可愛的月老
 
 

艋舺  龍山寺

 

交通資訊
一、捷運:可搭乘板南線捷運於龍山寺站下車,步行5分鐘可達
 

picture

2010.03.11 Taipei

Uncle 2010-03-13 21:42:04

遇到韓國旅行團怎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