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05 17:37:23果子離

小劇場運動下的島嶼胎動

近讀《台灣小劇場運動史》,本為蒐羅史料,竟也掀啟塵封的記憶。看過的實驗劇,和劇碼對映的社會變遷,以及相隨而來的種種感覺、印象,層遞浮現,交錯翻湧。

多數四、五年級生應該和我一樣吧,認識小劇場,始於《荷珠新配》。一九八○年某一個夏夜,有這麼一票人,穿過靜謐的植物園,在國立藝術館,笑得東倒西歪。《荷珠配》是什麼樣的京戲,沒幾人知道,時空搬到現代台北,就成了「蘭陵劇坊」精彩絕倫的《荷珠新配》。(當時還稱為「實驗劇」)

「蘭陵」另有一齣《公雞與公寓》,情節簡單得不得了:鄉下老太太帶公雞到台北給兒子,透早雞鳴,鄰居抗議,只好殺掉公雞。公雞是演員演的,我自小愛學雞啄食,但不曾模仿雞脖子一伸一縮的韻律,看了這齣戲後,有事沒事就學劇中的雞走路,卻不可得,始知演戲的奧秘,只能遠觀,不可自玩。

後來又出現「表演工作坊」、「屏風表演班」、「果陀劇場」,他們的戲好看逗趣,票房長紅,尤其「表演工作坊」《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這一夜,誰來說相聲?》、《又一夜,他們說相聲》,以迄近年【千禧年,我們說相聲】,你相聲,我相聲,大家都相聲,紅得一塌糊塗。

當然不是每部戲都這麼逗趣。最是難忘「果陀劇場」的《淡水小鎮》,當觀眾正自開懷,我已悄俏落淚,待啜泣之聲四起,我已傷悲到暈厥而止淚。我好像預知死亡紀事,預感劇情要傳達的傷懷失落。到此為止,我驚覺小劇場幾年看下來,好像真懂了,至少比泛泛觀眾多開了一分心眼,小劇場就像電影、書本,成為我情感所繫,精神所託。

這些實驗劇,不管成績好壞,不問手法高低,能夠在台灣存活、發展,就已經夠讓人興奮了,何況有的還相當賣座,沛之莫然能禦。所以讓人興奮,不一定是戲劇本身。我們這一代,先前不太看戲劇,所知道的劇場,幾乎等同話劇,不是宣揚反共抗俄、耶穌愛你,就是配合「教孝月」活動。《荷珠新配》開始,不一樣了,沈悶的空氣裡注入新鮮活氧。那種快感,一如侯孝賢崛起,羅大佑冒出,感覺台灣活了起來。

然而,社會不是安定就好,戲劇不是好看就行。台灣政治在開放,社會在轉型,八○年代後期,台灣更加焦躁不安,有股能量要釋放出來,小劇場運動開始和社運、學運、農運結合,共同衝鋒前進,顛覆,反體制,啥咪攏不驚。一九八九,一整年,台灣邁入後蔣經國時代,反對運動處於亢奮激進狀態,小劇場從戶內步向戶外,從台上走入台下。小劇場遇見政治,和民主運動同步;政治和社運也遇見小劇場,選戰時候選人(如葉菊蘭)推出「選戰小劇場」,許多社運團體也在抗議現場就地演出,萬人夜宿忠孝東路、無殼蝸牛娶親...好不熱鬧。

那一年真熱鬧啊!抗爭。妥協。串連。單打。衝撞。談判。合縱。連橫。百花齊放,眾聲喧嘩。稍有戰鬥力量的人或團體,都動員起來,各就各位。我眼裡的小劇場,探討表現手法等等藝術層面已嫌古板,傳達的意念比什麼都重要。台大學生組成「反UO劇場」,五四當天不去紀念五四運動,卻演出《圖騰與禁忌》,對象徵偉大、神聖的國旗、蔣中正銅像等圖騰開刀,台大校方只好拿參與演出的學生會會長羅文嘉開刀。月底,偉人銅像周圍被布置成喪宅,學生披麻帶孝,哀爹叫母,點燭撚香讀祭文,祭品是銅像前方的羅文嘉。這是《血祭羅文嘉》的劇場演出,最後蔣故總統被戴上白色圓錐高帽,寫著「可敬的R.O.C.第一、二、三、四、五屆總統」、「觀魚哲學家」、「民族救星」、「世界最偉大的軍事家」等字樣。

反了!反了!成話嗎?之前無法想像,之後不可思議,但台灣九○年代就這樣序幕。就在那一年風起雲湧、掀濤翻浪之後,小劇場運動沈寂了。

還是懷念,過了這麼多年,即使改朝換代,即使政治環境丕變,小劇場的批判力道、實驗劇的戰鬥性格,還是令人懷念。雖然不可否認,許多小劇場和以前在野的政治勢力一樣,只為了推倒圍牆,打破玻璃,然後呢?不知道。但這股革命黨的張牙舞爪已夠駭人。有一回看「臨界點劇象錄劇團」的《夜浪拍岸》,媒體報導好幾次,因為據聞會有裸體演出,政府三令五申,不准,否則現場取締。結果裸戲沒有,卻聞三句不離粗話,女主角「操你媽的雞巴」,流利嘹亮。演完後劇團和觀眾意見交流,是不是必要這樣粗言粗語原音呈現,是不是一定要念那兩個字,成為討論重點。

有沒有必要?就像電影裡的床戲、裸戲,藝術色情一線之間,有沒有必要,見仁見智,但這些一定是媒體獵取的新聞。同樣是「臨界點劇象錄劇團」,田啟元的作品,《瑪麗瑪蓮》,胖胖的女演員名叫韓家瑜,裸著豐滿的胸脯演戲,據說是要「透過凝視女體的勁爆顛覆,嘲諷觀眾對看的認知與意識。」也因此倘若顛覆的功能不再,便失去了既有的意義,比如劇團把演出的錄影帶拿到「彩虹頻道」播放,便引發女演員的不快,未再合作。

除了一些兒童劇和學校公演,近幾年我只看過「金枝演社」的《群蝶》,在牯嶺街「台北中正二分局小劇場」演出,由駱明慧虐殺親子事件和草菅彌生小說<隔離布幕的囚犯>改編,性愛,暴力,牆上放的A片,真槍實彈,演員被扯衣裸身,十足狂亂的戲劇,十足寫實的台灣社會。小劇場運動就這樣反映出台灣每一個發展階段的社會集體情緒,小劇場運動史就是一部台灣政治運動史,也是台灣社會的縮影。

小劇場的下一個春天不知什麼時候到來?鍾明德在《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前言中說:「小劇場做為一個運動可以退燒,但是,小劇場運動史不可滅。」我要說的是,即使運動退燒,史料滅絕,那股求新求變的銳氣,那股勇於批判的精神,不可消逝,尤其在這個愈來愈媚俗的社會。(2003/11/4)




.《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鍾明德著,揚智出版/「劇場風景」系列叢書。

.圖為表演工作坊節目《那一夜,我們說相聲93年新版》。(李立群飾演原李國修的角色,馮翊綱飾演原李立群的角色)。圖片出處:http://www.pwshop.com/html/content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