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5 17:35:48果子離

當機恐懼症

當機恐懼症(一):讓電腦拯救電腦

我的電腦當機恐懼症,最大的病症是憂心電腦掛了,存檔盡毀無存。所謂存檔,除了自己的百萬言,還有歷年來一篇篇在word檔整理過的網頁資料,這些網頁如今多半消逝,股溝搜尋不到,彌足珍貴。因此我出外旅行,包包行李一定帶著磁碟片,就怕放在家裡被偷被燒,毀之一旦付之一炬。人在檔在,人亡檔也不亡。但是磁片盒兩三盒,二三十片,帶來帶去,沈重累贅,而且這是不能說的秘密,說出來怕被嘲笑。隨著檔案愈來愈多,沒有學富五車,也有磁片五車,這樣下去終非良策。怎麼辦?拿這問題去問科幻小說大師艾西莫夫,他會告訴你,不要怕,電腦的問題必須靠電腦解決:「因此對於電腦的所有恐懼,不論理由正當與否,都是不恰當的……。我們別無選擇,必須使用電腦,而且我們還要研究出一些改良電腦的方法。」

艾西莫夫為科技辯護。為什麼要為科技說話?因為科技帶來便利,也帶來災害,有些人視科技發明為洪水猛獸,寧願回到過去手工業時代。例如交通事故、核能災難、電線走火釀成火災,都是科技進展,為人類帶來無比便利之後,所出現的殺傷力,比過去人力時代可怕多倍。然而何苦為此開倒車呢?艾西莫夫舉例說,人類第一次在室內用火,會被煙霧瀰漫逼得奪門而出,這時有兩種選擇:要嘛不在室內用火,寧可不便也要跑到室外使用;另外就是設法解決室內煙燻的困擾,也就是發明煙囪。「一個社會若是因為災難因素、自身因素或是其他因素,被迫必須放棄時,放棄這件事本身就成了一種災難,後代子孫會把這段時間稱為黑暗時代。」艾西莫夫說了這樣的重話。

答案很清楚,「假如我們想徹底解決電腦的問題,我們就只能依靠電腦。」因為恐懼當機,就棄電腦而就紙本,這種放棄心態,依艾西莫夫所云,會成為災難。

所幸電腦周邊產品業者並未讓我們失望,就講資料存檔,現在的隨身碟,體積愈來愈小,容量愈來愈大,價格愈來愈便宜,完全取代了3.5磁片(1.44MB,那麼小,簡直是災難)。在家也不用杞人憂天怕寬頻故障,中華電信客服電話的態度比以前好太多太多了,不致打電話求救無門;若真連不上線,有網咖緊急紓困,收信直接用WEB,不必仰仗在自家電腦設定的OUTLOOK EXPRESS……。這個時代來臨了,不必害怕電腦當機。啥咪攏袂驚,向前行。
當機恐懼症(二):寫作是為了確定回憶


當機恐懼症,不會只針對電腦而已。

生命當機,親人當機,職位當機,能力當機,國家社會當機……。無數當機讓你恐懼。

即使不恐懼,至少擔憂不安。

這時除了讀克里希那穆提的《論恐懼》(方智出版),藉著閱讀、思考、呼吸和觀想,消除不必要的不安,好像別無他法。

想起林白小說《一個人的戰爭》(麥田)。

林白是我最喜歡的現代中國女性作家。這本小說讀過幾遍,事隔多年,情節遺忘殆盡,祗記得瀰漫整本小說或說瀰漫女主角整個生命的那分不確定感。
因為不確定,所以不安全。

「生命的確就像一場夢,無數的影像從眼前經過,然後消失了,永遠不再回來,你不能確定是不是真正經歷過某些事情。」林白寫道。

確定的唯一方法,就是眼見為憑,寫下來。

用什麼寫?用電腦寫作?別開玩笑。在小說背景那個年代,備份不易,電腦隨時死當,寫下的文字存在電腦裡,關機就看不見了。存在或不存在,比存在主義還令人費解。因此,寫完一篇小說,如救火似地要列印出來。

用文字把那些事情抓住,放在白紙上,它們就是真正存在過的了。

這種電腦當機恐懼感,不會只存在於以電腦寫作這件事情。整個生活同樣虛無、不安全。她一直想以實物見證一段歷史,一段記憶,一段感情,一段感覺。

她和前男友寫信,刻意提到拿掉的孩子:
「因為我們之間什麼都沒有,照片﹑信件﹑誓言以及他人的流言,如果我不提到孩子,對我來說,一切都虛構的,是我幻想的結果。我希望有流言蜚語,來證實我們之間的關係。」

而寫信是為了得到他的回函,讓他的字跡寫在紙上,供奉如聖物,放在枕邊或祕密而親切的地方。

寫作的目的是為了回憶,或者說得確切點,是要確定回憶。回憶有什麼好確定的,是一種安全感,確定自己活過了,而現在還活著。
果子離 2008-04-09 18:19:52

推寶兒這句“我覺得紙本不只是浪漫而已 它是一種難以取代(不該消失)的思想載體以及生活態度”。關於這個問題,之前我也曾思索且困惑過,現在已是堅定的相信,在我有生之年,紙本不會消逝且不會被取代,趨勢前瞻也者,可能說的是我身後之事。

又,關於在網頁上的閱讀,近日要處理這個問題。希望能一次說清楚一些困惑。當然說清楚前要先想清楚。

果子離說凌遲腰斬 2008-04-09 18:12:51

酷刑的凶殘,和衍出來的名詞之流行,形成強烈對比。
我意思是,如凌遲、腰斬等用語,已經變成流行語了,但使用者不會聯想到其中代表的意思,不會聯想扯出來的歷史片段,於是這些字眼就是中立的,不帶批判的。然而細想凌遲、腰斬的畫面,這些字眼用得下去嗎?一般人不會想那麼多。所以這裡面一定有一些心理學是我所不理解的。

女奴 2008-04-07 11:39:06

酷刑的目的並不只在於結束受刑者的生命
更在於剝奪一個人的尊嚴
華人社會因為長期以來不願正視滿口仁義道德的四書五經背後是靠著何種規模的屠殺酷刑在支撐著
因此一直都是個既不尊重生命 更視尊嚴於無物的文化
『酷刑大全』的內容只引來一句『好噁心喔』
我想這和隔幾代的記憶無關

我大三時在圖書館查有關鄭南榕的資料
身旁一個研究生就湊過來一臉嫌惡地問
『寫這種報告你不覺得噁心嗎?』

此刻紀念鄭南榕時
不妨想想文字書本的『能』與『不能』
華人文化幾千年來文人多無好下場
這種情形嚴格說起來一直到過去十年來才有改善
文字想必是力量極大的
否則專制政權不會無所不用其極地將之打壓
但文字想必是有所不能的
如果書本真的能夠成傳遞疼痛
那麼何以焚書尚不足以訴說憤怒
而必需透過自焚的手段才得以觸動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