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23 10:22:49果子離
五十年後台灣文化的願景──《創意島嶼狂想曲》
「願景」(vision),近幾年企管書籍當紅的字詞,卻很少見諸台灣的文化論述,不全因為它是商業用語,更主要的原因恐怕還在於台灣的藝術文化政策短視,各級政府首長只以任期為規劃期限,對文化產業缺乏長遠眼光。有鑑於此,台灣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在任內揭櫫「二○五○願景台灣」的發想,聚集各界人才,以前瞻觀念,提出長遠的、階段性的、整體的文化藝術計畫,為五十年後的台灣築夢。訪談成果輯錄為《創意島嶼狂想曲──2050願景台灣》(遠流出版公司)一書。全書分為「藝術文化」、「生活文化」、「歷史、生態與產業」三大部分,共二十七章,包括音樂、美術、電影、戲劇、文學、攝影、飲食方式、生活方式、建築、舞蹈等子題,二十七位具備專業知識背景的意見領袖,回顧過去,檢討現在,眺望未來,口述對未來五十年的想像,作為文化發展努力的目標。
雖然訪談部分「闔各言爾志」,但所關切的事項,以及對議題的看法.各專家所見略同,不難據以勾勒出台灣文化建設的藍圖。其中在全球化的時代潮流中,台灣文化產業的競爭力何在(尤其兩岸之間),是全書最關心的話題。就這點而言,各家不約而同以「凸顯自己的特色」為共識。導演侯孝賢說道:「首先要思考:我們的特質是什麼?什麼是我們能,別人不能的?以這樣的角度來想,就可以找出國片的方向。」
何謂自己的特色?無非是「多元文化」。侯孝賢一語中的:「珍惜、尊重多元文化,是我們生存的必要條件,也是發展的利基...才是全球化的意義。」侯孝賢所言,其實就是日前企業界最常談論的「藍海策略」。
台灣是個移民社會,本來就有原住民的文化,隨後融合閩南、客家、日本殖民等文化,接下來又廣納中國大江南北和美國等西方文化。混血文化,就是台灣文化的特點。以多元的族群文化,善用裡頭蘊含豐富的創意,發展獨特的吸引力,才是台灣文化產業的王道。
培養自信,發揚特色,拿出作品來,是文化藝術工作者應該走的路。就此,「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以「舞蹈」為子題,語重心長的談話可為代表。以雲門為例,從鄉野小鎮表演到國際都會,更興辦舞蹈學校,不但培養出一流舞者,更孕育出燈光設計等周邊專業人才,林懷民以此證明,「當主體產生出來,就能夠有一連串的發展;如果主體沒有產生,討論所有的事情都是空泛的。」主體性夠強,和國際間的交流便是壯大自己的實力,而不是被同化。
所謂主體性,不單是有創作,更應立足本土,「看見自己歷史文化的沿革」。林懷民舉出:「本土藝術家所創造出來的東西有其無法取代的意義」。
「陳進、洪瑞麟的畫作應該是我們認識米開朗基羅、達文西、畢卡索的基礎。」以本土為出發點,由近而遠,而非以世界級的經典入門,這樣的順序,恐怕令許多信心不足的台灣人無法理解。然而林懷民質問,當我們沒有了李梅樹、陳澄波,只剩下米開朗基羅、畢卡索的時候怎麼辦?這句話出自響譽國際的藝術家林懷民口中,格外引人深思。
這一句「怎麼辦?」有感而發。林懷民直接點出地方文化主體性消失的後果。以台灣電影為例,雖有一流的電影導演,一流品質的影片,但台灣電影工業早已氣息奄奄。諸如這樣的憂心,同時見諸同書其他各篇。
雖說在國際化潮流中展現自己的特色,別人才會注意,然而一如侯孝賢所云「本土文化不是排他的、粗俗的。」學者林谷芳在本書開卷首篇即表明,他反對近年討論甚多的「去中國化」的議題,此說無關統獨爭議,而是著眼於中原作為文化源生地的意義,中原的意義並非在地理區,而是文化的、心靈的,是創作的源頭和養分,何必割棄?
本書意義不在說,而在說之後的做。但設若政治人物無心於文化建設,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本書定位亦可轉化為文化工作者提升創造力、競爭力的備忘錄。廿七則論述,篇篇具體,切中問題要害,而無泛泛空言,適於任何有心人閱讀、思考。
(原刊於香港.鳳凰周刊)
雖然訪談部分「闔各言爾志」,但所關切的事項,以及對議題的看法.各專家所見略同,不難據以勾勒出台灣文化建設的藍圖。其中在全球化的時代潮流中,台灣文化產業的競爭力何在(尤其兩岸之間),是全書最關心的話題。就這點而言,各家不約而同以「凸顯自己的特色」為共識。導演侯孝賢說道:「首先要思考:我們的特質是什麼?什麼是我們能,別人不能的?以這樣的角度來想,就可以找出國片的方向。」
何謂自己的特色?無非是「多元文化」。侯孝賢一語中的:「珍惜、尊重多元文化,是我們生存的必要條件,也是發展的利基...才是全球化的意義。」侯孝賢所言,其實就是日前企業界最常談論的「藍海策略」。
台灣是個移民社會,本來就有原住民的文化,隨後融合閩南、客家、日本殖民等文化,接下來又廣納中國大江南北和美國等西方文化。混血文化,就是台灣文化的特點。以多元的族群文化,善用裡頭蘊含豐富的創意,發展獨特的吸引力,才是台灣文化產業的王道。
培養自信,發揚特色,拿出作品來,是文化藝術工作者應該走的路。就此,「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以「舞蹈」為子題,語重心長的談話可為代表。以雲門為例,從鄉野小鎮表演到國際都會,更興辦舞蹈學校,不但培養出一流舞者,更孕育出燈光設計等周邊專業人才,林懷民以此證明,「當主體產生出來,就能夠有一連串的發展;如果主體沒有產生,討論所有的事情都是空泛的。」主體性夠強,和國際間的交流便是壯大自己的實力,而不是被同化。
所謂主體性,不單是有創作,更應立足本土,「看見自己歷史文化的沿革」。林懷民舉出:「本土藝術家所創造出來的東西有其無法取代的意義」。
「陳進、洪瑞麟的畫作應該是我們認識米開朗基羅、達文西、畢卡索的基礎。」以本土為出發點,由近而遠,而非以世界級的經典入門,這樣的順序,恐怕令許多信心不足的台灣人無法理解。然而林懷民質問,當我們沒有了李梅樹、陳澄波,只剩下米開朗基羅、畢卡索的時候怎麼辦?這句話出自響譽國際的藝術家林懷民口中,格外引人深思。
這一句「怎麼辦?」有感而發。林懷民直接點出地方文化主體性消失的後果。以台灣電影為例,雖有一流的電影導演,一流品質的影片,但台灣電影工業早已氣息奄奄。諸如這樣的憂心,同時見諸同書其他各篇。
雖說在國際化潮流中展現自己的特色,別人才會注意,然而一如侯孝賢所云「本土文化不是排他的、粗俗的。」學者林谷芳在本書開卷首篇即表明,他反對近年討論甚多的「去中國化」的議題,此說無關統獨爭議,而是著眼於中原作為文化源生地的意義,中原的意義並非在地理區,而是文化的、心靈的,是創作的源頭和養分,何必割棄?
本書意義不在說,而在說之後的做。但設若政治人物無心於文化建設,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本書定位亦可轉化為文化工作者提升創造力、競爭力的備忘錄。廿七則論述,篇篇具體,切中問題要害,而無泛泛空言,適於任何有心人閱讀、思考。
(原刊於香港.鳳凰周刊)
五十年後台灣文化的願景──《創意島嶼狂想曲》文化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不是一件東西它是一條無限延續的無形之河每個在此河裏的人一定會受到它的浸潤洗禮而這個人的外在言行舉止卻正是這條文化之河的表現我們不要一直問我們的文化在那裡我們只要每天正常的生活十年二十年後再回頭看看啊這就是我們的文化
CODE 564
P.S.標題---五十後台灣文化的願景
請加---「年」--字而為
五十年後台灣文化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