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02 10:53:06果子離
流水書影誌3:深海.砍樹.同理心
2006/2/28(二) 雨塊直落如血崩
《深海》劇中角色和環境的關係結合得很緊密。他們居住於斯,工作於斯,兩位女性最後也將住所的海港當作情緒的出口。鄭文堂上一部作品《經過》,應故宮博物院之邀而拍,雖然故事也緊貼著故宮人事、文物和歷史沿革,但我還嫌它「置物性行銷」做得不夠,桂綸美在講解館藏器物時,鏡頭沒帶到器物本身,有點可惜。透過鏡頭看旗津、鼓山,彷彿聞到海風鹹味,我不由得想起侯孝賢《風櫃來的人》,雖然兩者題材不同,景點、地誌在影片中的功能也不同。
2006/3/1(三) 在怪手噪音中陪受難的樹度過一天
我們家客廳陽台窗戶望出去,一片青綠,國防部官邸幾棵大樹,繁枝茂葉綴織成青帳綠網,每早我在鳥鳴中醒來,透過玻璃窗看綠繡眼、白頭翁、麻雀嬉遊。房子沒人住了,現在將軍可能都很有錢,自己有房子,不需要官邸,多年來人去樓空,樹木猶在,此情此景今天起會有一段時間看不到了。據說有某位或某些鄰居看樹不順眼,向鄰里長反應,鄰里長協調國防部派人砍樹,如今光禿禿,一眼望去,可以看到幾條巷子外的人家,以後夏天要在家開天體營也難了。
不知道是哪些人的餿主意,綠化尚且不及還要斫樹。我只能乾生氣,無可奈何。畢竟是別人的房子,我只是借個景,一借十年,十年一覺綠林夢,今天醒了。但還是很氣憤。
唯有將心比心,才能息怒。我開始揣度厭樹者的心態,或許是那家蓮霧樹下的住戶,不堪清掃落下成堆的蓮蓬,欲除樹以後快;或許是某個車主,停車樹下,受不了如癬的鳥屎(還是鳥尿)白白點點滿車頂,找人洗車不知洗去多少錢;或許有人被掉下來的麵包果打中頭部,或許有人只要天藍,不要綠意。
這樣想,心情好多了。
今天整理檔案,找到李昂談到閱讀哈維爾《獄中書》後的感想。
2004年11月,前捷克總統哈維爾訪台,他的《獄中書》中文版同時出版。
李昂在新書發表會場說,讀完哈維爾獄中四年寫給他第一任妻子奧爾嘉的書信集之後,終於解開她二十多年的疑惑。
什麼疑惑呢?原來呂秀蓮因美麗島事件繫獄期間,在獄中寫了一篇小說,寫的是三個女人在挫折中追尋自我,最後變成女強人的故事。
呂秀蓮透過管道,希望能找媒體發表。李昂收到呂秀蓮輾轉交來的文章後,找康寧祥商量,看能不能在康寧祥辦的黨外政論雜誌《八十年代》發表。兩人一致認為,呂秀蓮的小說結局太光明了,並非反應受刑人的悲情,恐怕會被國民黨當作獄政管理良好的宣傳,這事就此擱下。
二十多年之後,李昂閱讀哈維爾的《獄中書》,才發現自己錯了,錯在只想到政治效應,忽略了政治受難者的心情。獄中生活如此苦痛,如此寂寞,「政治犯只能透過美好的想像,支撐自己繼續活下去。」
李昂向呂秀蓮道歉。
我很喜歡這段故事。我想起陳豐偉翻譯的《同理心的力量》(商周出版),這本書應該人手一冊才對啊。
《深海》劇中角色和環境的關係結合得很緊密。他們居住於斯,工作於斯,兩位女性最後也將住所的海港當作情緒的出口。鄭文堂上一部作品《經過》,應故宮博物院之邀而拍,雖然故事也緊貼著故宮人事、文物和歷史沿革,但我還嫌它「置物性行銷」做得不夠,桂綸美在講解館藏器物時,鏡頭沒帶到器物本身,有點可惜。透過鏡頭看旗津、鼓山,彷彿聞到海風鹹味,我不由得想起侯孝賢《風櫃來的人》,雖然兩者題材不同,景點、地誌在影片中的功能也不同。
2006/3/1(三) 在怪手噪音中陪受難的樹度過一天
我們家客廳陽台窗戶望出去,一片青綠,國防部官邸幾棵大樹,繁枝茂葉綴織成青帳綠網,每早我在鳥鳴中醒來,透過玻璃窗看綠繡眼、白頭翁、麻雀嬉遊。房子沒人住了,現在將軍可能都很有錢,自己有房子,不需要官邸,多年來人去樓空,樹木猶在,此情此景今天起會有一段時間看不到了。據說有某位或某些鄰居看樹不順眼,向鄰里長反應,鄰里長協調國防部派人砍樹,如今光禿禿,一眼望去,可以看到幾條巷子外的人家,以後夏天要在家開天體營也難了。
不知道是哪些人的餿主意,綠化尚且不及還要斫樹。我只能乾生氣,無可奈何。畢竟是別人的房子,我只是借個景,一借十年,十年一覺綠林夢,今天醒了。但還是很氣憤。
唯有將心比心,才能息怒。我開始揣度厭樹者的心態,或許是那家蓮霧樹下的住戶,不堪清掃落下成堆的蓮蓬,欲除樹以後快;或許是某個車主,停車樹下,受不了如癬的鳥屎(還是鳥尿)白白點點滿車頂,找人洗車不知洗去多少錢;或許有人被掉下來的麵包果打中頭部,或許有人只要天藍,不要綠意。
這樣想,心情好多了。
今天整理檔案,找到李昂談到閱讀哈維爾《獄中書》後的感想。
2004年11月,前捷克總統哈維爾訪台,他的《獄中書》中文版同時出版。
李昂在新書發表會場說,讀完哈維爾獄中四年寫給他第一任妻子奧爾嘉的書信集之後,終於解開她二十多年的疑惑。
什麼疑惑呢?原來呂秀蓮因美麗島事件繫獄期間,在獄中寫了一篇小說,寫的是三個女人在挫折中追尋自我,最後變成女強人的故事。
呂秀蓮透過管道,希望能找媒體發表。李昂收到呂秀蓮輾轉交來的文章後,找康寧祥商量,看能不能在康寧祥辦的黨外政論雜誌《八十年代》發表。兩人一致認為,呂秀蓮的小說結局太光明了,並非反應受刑人的悲情,恐怕會被國民黨當作獄政管理良好的宣傳,這事就此擱下。
二十多年之後,李昂閱讀哈維爾的《獄中書》,才發現自己錯了,錯在只想到政治效應,忽略了政治受難者的心情。獄中生活如此苦痛,如此寂寞,「政治犯只能透過美好的想像,支撐自己繼續活下去。」
李昂向呂秀蓮道歉。
我很喜歡這段故事。我想起陳豐偉翻譯的《同理心的力量》(商周出版),這本書應該人手一冊才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