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20 13:11:42果子離
不淨則禁
成長於戒嚴時期的孩子多麼可憐!慘綠的十五二十時,鬱悶如盆地蒸發不出去的熱氣,只能寄情書本、電影和流行歌曲,偏偏迎接的是一堆禁書、禁片、禁歌。前二者無緣觀賞也就罷了,查禁規則,清清楚楚,一般百姓本來就看不到,既不患得也不患失。最可惱的是歌曲,先播後審,待流行開了,一紙禁令,從廣播、電視噤聲,從此只能自己唱給自己聽。偏偏查禁理由忒多,「我的熱情」,然後歐陽菲菲一聲「啊」,過於挑逗,禁;歌名帶「恨」,禁;或以流浪為主題,不管你是<橄欖樹>「為什麼流浪」,或是失戀後「流浪者的獨白」,禁;夾雜英文,禁;太頹廢,禁。光查禁嫌太消極,有些靡靡之音雖然不禁,但委靡之風不可長,乃有淨化歌曲的產生,每一天每一個歌唱節目都要分配個幾首,聽得大家像吳念真小說講的「耳朵生癌」。憑心而論,歌曲的確有其社會功能,有的充滿政治意涵,從<中國一定強>到<黃昏的故鄉>,有的充滿告解效果,如受刑人唱的<空笑夢>,更遑論國歌、國旗歌、軍歌、愛國歌曲。所以國家有難,社會有病,就有勵志歌曲,當年<明天會更好>,一捲一百,給受贈者「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打了強心針,有人購買,只因為歌好聽,有人力挺消基會,對抗國民黨楊寶琳老立委的打壓動作。歌曲如水,也能載舟也能覆舟,但被國家掌控就令人厭惡。現在年輕人真好命,沒有禁歌,沒有淨歌,只有日益進化的歌。老人家可累了,不難想見布希有多頭疼,海珊易幹,阿姆難除。更何況真人唱得不夠還有像台灣虛擬走紅的訐譙龍助嘴。2003/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