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12 00:58:08果子離
來去看吳乙峰的《生命》.回應之3
■回應■
姓名: 古人 筆耕農 E-mail: penfarmer@msn.com
留言:
我個人倒覺得郭老師對「生命」的評論,首尾完整,面面俱到,點線面都有精闢的見解!我從字裡行間雖然沒看到人云亦云的推崇,卻也沒有看到故意的貶抑。
紀錄片和一般電影的拍攝手法,本來就應該不同。正是因為九二一是台灣太過慘烈卻真實的生命軌跡,所以更應該要跳脫開來,把距離拉遠了以後,才能更客觀的以紀錄片的形式來探討…
君不見連拍非紀錄片而試圖記錄生命的「辛德勒的名單」。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都因為一直擔心自己以及觀眾會跳脫不開表象的迷思,太早就因為過度悲傷而退怯,讓過激的己心忘了去更深入的思考…。因而在退縮了二十幾年之後,才終於慎重決定除了紅衣女孩與結尾的祭墳轉為全彩,其餘畫面一律以黑白入鏡。原因為何?就是因為要拉遠距離,告訴觀眾,真正重要的東西,早已經不是單純在控訴「猶太人被納粹大屠殺」的「欷噓」了…因為這些我們一般觀眾很早就知道了,不是嗎?
就像在九二一過去五年之後紀錄片問世。九二一的慘烈,我們大家都記憶猶新。而九二一紀錄片真正的重點,也已經不該再是要你我單純的重新喚回五年前的慘痛記憶,因而再次感傷的痛哭流涕了吧?應該是時候要探討人性更深層面的東西了吧!
郭老師也許只是沒有在前述觀點多著墨一二,以致於容易被誤解…
至於「有沒有畫面」對不對?我只知道,我在學習的階段,老師告訴我,重要的陳述點沒有畫面就是零分。句點。至於乙峰導演的 team 有沒有拍到,亦或是拍到而故意不用,就不得而知了。
不好意思,第一次來,就有不同見解!
- 2004-10-15 02:58:53 --
姓名: 餅純粹舉手發問
留言:
重要的陳述點沒有畫面就是零分...
呃,好嚴苛的標準
這是記錄片應奉為圭臬的鐵則嗎?
-- 2004-10-15 12:49:42 --
Homepage: http://sunnypie.24cc.com
姓名: blizzard
留言:
古人 筆耕農 說
====
就像在九二一過去五年之後紀錄片問世。九二一的慘烈,我們大家都記憶猶新。而九二一紀錄片真正的重點,也已經不該再是要你我單純的重新喚回五年前的慘痛記憶,因而再次感傷的痛哭流涕了吧?應該是時候要探討人性更深層面的東西了吧!
====
這不正就是吳乙峰在「生命」的處理方式,拉高到更深的層次,而沒有販賣災難的影像。網路上很多觀後感也證實,「生命」給人的初次印象是平實、平淡,那感動並不是來自於「慘痛記憶」。
古人 筆耕農 又說
====
至於「有沒有畫面」對不對?我只知道,我在學習的階段,老師告訴我,重要的陳述點沒有畫面就是零分。句點。至於乙峰導演的 team 有沒有拍到,亦或是拍到而故意不用,就不得而知了。
====
「沒有畫面就是零分」也是x果日報、x週刊以及SNG新聞台的邏輯,也許我們該多想想,這是不是嗜血的邏輯。罹難者家屬發現遺體的重要陳述,是否就得配上赤裸裸的遺體畫面,我想很多人不苟同。
至於吳乙峰導演的team有沒有拍到畫面,郭老師是否應該先向全景查證一下,而不是用猜想的方式來評論。縱容記者不查證的後果,大家都已深受其苦,千萬不要再縱容評論者了。
- 2004-10-15 12:57:19 --
姓名: ROACH
留言:
Munch 又有一篇。當一片讚美生命時,有人質疑,也頗有意義。
不過,Munch 也拜託你好嗎,我的客氣,就這樣被你拿來當「動搖」啊。「生命」的拍法,做為紀錄片的一種類型,我想是沒問題的,也詢問過一些紀錄片專家。只是,我不是紀錄片研究者,「生命的拍攝方式原本就可以做為一種紀錄片類型」這句話,還是讓別的專家去講吧。
我想,我們該努力的,是讓社會大眾不要以為紀錄片就是長「生命」這樣子,甚至變成「不賺人熱淚就不是好紀錄片」的誤解。
- 2004-10-15 14:09:54 --
Homepage: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munch3/3/1241734472/20041015123630
姓名: blizzard
留言:
原諒我再多囉唆一次。
我跟幾個朋友看到郭老師那篇時,都覺得郭老師何時變得那麼嗜血?看到吳乙峰陳述找到遺體的旁白時,居然會覺得不滿足,想要看遺體的畫面,是否我們的胃口都被SNG的災難畫面養得很辛辣了。
也許,郭老師只是舉錯例子,生命中大量運用的旁白與訪談,不乏他可以用來舉例的段落,又沒有遺體畫面這樣嗜血。但是旁白或訪談是否就沒有影像力量,刻意去尋求的生活影像是否就比當事者的訪談更有力,這根本是見仁見智,也是導演創作風格的取捨,如果說沒有旁白或訪談的紀錄片就一定就是好的紀錄片,我想大家也不會同意。
再仔細看文章,郭老師的意思應該是,吳乙峰既然是標榜「蹲點」,那他應該要有所有想要的畫面,否則怎麼叫「蹲點」?
我想這是誤解了「蹲點」的含意,蹲點只是意味著進入當地人的社會脈絡,與當地人一起生活,並且建立關係。
某個特定事件發生時,有沒有搶拍到畫面,這是新聞報導的邏輯,跟蹲點者的考量是不同脈絡。
把「蹲點」草率等同於「長期跟拍」,這就是郭老師最大的失誤。
而且,我也不認為吳乙峰的拍攝方式,就是所謂的蹲點。
日本的紀錄片大師小川紳介為了拍攝日本農村,拉了一組人進農村生活,還像農夫那樣自己弄塊田來種,這是正格的蹲點。
國家地理雜誌某位攝影師,為了拍攝印度的季風,先花了一年在印度生活,這一年什麼畫面都沒拍,只是在那裡跟當地人混在一起,第二年他才拿起照相機,開始拍攝。他第一年的生活可說是蹲點,與「跟拍」一點關係都沒有。
郭老師要評論吳乙峰的拍攝方式,是否可以只用自己的猜測或是刻板印象,不用先去查證了解,這樣的草率評論風格,始終是我的最大質疑。
-- 2004-10-15 14:46:35 --
姓名: 古人 筆耕農 E-mail: penfarmer@msn.com
留言:
餅兒不要挑我語病,你可能誤解我所說的的意思了,我的話兒其實是問句。
對於學習影片拍攝的初學者的叮嚀,畫面的有無決定一切,是一點也不嚴苛的。那就是要時時刻刻在提醒拍攝者,先要有畫面才能有東西去取捨。我的問句是:乙峰導演是不是拍到了畫面?而覺得這個畫面的使用,對他而言是不必要的,亦或是不恰當的。
既然是對初學者,當然就不敢用來質疑乙峰導演。而是想問是否蹲點的留守人員聯絡不及或是其他原因漏拍了。那麼也許就該如 Blizzarrd 所說的,該查證一下,到底有沒有漏?以及為何如此取捨的原因?但是跑過新聞的人就會知道,其實這種查證,是一定要作,卻不一定能求得圓滿答案的。
我丟出問題的原因,也就是想瞭解一下現在社會常有的一面倒的現象,還有多少理性討論空間的風向球?
- 2004-10-15 17:43:58 --
姓名: 古人 筆耕農 E-mail: penfarmer@msn.com
留言:
Blizzard 說乙峰導演的拍攝手法沈潛到更深入的層次!我相當贊同。但是紀錄片本該如此,我也沒說導演這一點處理的不好,我有一起學過半年的朋友在他的team,深知他的功力與付出,更絲毫沒有貶低乙峰導演的意思。我只是單純認為郭老師的求好評論有許多點被誤解了。
為什麼要求有畫面,也變成是「嗜血」呢?那麼史蒂芬‧史匹柏不僅多次重複萬人塚的畫面,更長達數分鐘之久,那算不算嗜血呢?應該是每個導演表達的方式不同吧!我從郭老師的字裡行間,感覺到他單純的只是要討論拍攝手法是否有更好的空間?而不是嗜血不嗜血的邏輯吧?而「販賣災難」這句話用的太重,我完全不想從這裡面有一絲一毫的想頭。像這樣的字句往那裡丟,都太容易抹煞許多人的心意。
紀錄片的最高境界,從來就是冷冽的旁觀者清,而不是要感動的痛哭流涕。如果在觀看記錄片的同時,能夠持續鼓動觀眾的腦袋一直不斷的思考,認清來龍去脈,如何與如之何?就像你我現在所做的一樣,然後回到家中,依然提調著觀眾的心,憶及畫面,之後因人而異的在幾小時,或幾天之內仍然有後作力不斷的引發新的感動,新的思考…那麼這個紀錄片就是全面成功了。而乙峰導演的紀錄片確實在許多地方都做到了這一點,讓人在初遇「生命」時,也有些類似 Blizzard 所說的平實、平淡。而事後我們也會在這裡拼命思考,是不?
但是,在為了挽回當事人生之勇氣而責備當事人的軟弱這一點。我覺得郭老師特別提出來,是非常值得大家進一步去深思的。或許這是乙峰導演思考再三,而仍刻意保留下來的。但是它是否破壞了紀錄片的旁觀者清了呢?這就跟 William Hurt 威廉赫特在「收播新聞」一片中:身為電視新聞主播的「威廉赫特」在訪問被家暴者時,留下兩行清淚。這個反應鏡頭是否應該在新聞雜誌性節目上播出一樣是見仁見智,值得我們再三深思的!
也許郭老師真正要說的是希望觀眾把「生命」,理性與感性並重的當作一個里程碑,一個值得學習的標竿。而不是當成感性時常凌駕過理性的教堂吧!
2004-10-15 17:57:48 --
姓名: 漂浪
留言:
ROACH:
他們的腦袋裏,不是生命的價值,而是層峰說生命有價值,所以就要努力推、用力推、不擇手段的推,搞到大家反胃為止。
更糟的是,出事之後,中層官員只想如何欺上暪下,還提供錯誤資訊給長官以減輕自己的責任。
這就是,政黨也輪替不了的官場文化。
- 2004-10-18 19:17:49
姓名: 古人 筆耕農 E-mail: penfarmer@msn.com
留言:
我個人倒覺得郭老師對「生命」的評論,首尾完整,面面俱到,點線面都有精闢的見解!我從字裡行間雖然沒看到人云亦云的推崇,卻也沒有看到故意的貶抑。
紀錄片和一般電影的拍攝手法,本來就應該不同。正是因為九二一是台灣太過慘烈卻真實的生命軌跡,所以更應該要跳脫開來,把距離拉遠了以後,才能更客觀的以紀錄片的形式來探討…
君不見連拍非紀錄片而試圖記錄生命的「辛德勒的名單」。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都因為一直擔心自己以及觀眾會跳脫不開表象的迷思,太早就因為過度悲傷而退怯,讓過激的己心忘了去更深入的思考…。因而在退縮了二十幾年之後,才終於慎重決定除了紅衣女孩與結尾的祭墳轉為全彩,其餘畫面一律以黑白入鏡。原因為何?就是因為要拉遠距離,告訴觀眾,真正重要的東西,早已經不是單純在控訴「猶太人被納粹大屠殺」的「欷噓」了…因為這些我們一般觀眾很早就知道了,不是嗎?
就像在九二一過去五年之後紀錄片問世。九二一的慘烈,我們大家都記憶猶新。而九二一紀錄片真正的重點,也已經不該再是要你我單純的重新喚回五年前的慘痛記憶,因而再次感傷的痛哭流涕了吧?應該是時候要探討人性更深層面的東西了吧!
郭老師也許只是沒有在前述觀點多著墨一二,以致於容易被誤解…
至於「有沒有畫面」對不對?我只知道,我在學習的階段,老師告訴我,重要的陳述點沒有畫面就是零分。句點。至於乙峰導演的 team 有沒有拍到,亦或是拍到而故意不用,就不得而知了。
不好意思,第一次來,就有不同見解!
- 2004-10-15 02:58:53 --
姓名: 餅純粹舉手發問
留言:
重要的陳述點沒有畫面就是零分...
呃,好嚴苛的標準
這是記錄片應奉為圭臬的鐵則嗎?
-- 2004-10-15 12:49:42 --
Homepage: http://sunnypie.24cc.com
姓名: blizzard
留言:
古人 筆耕農 說
====
就像在九二一過去五年之後紀錄片問世。九二一的慘烈,我們大家都記憶猶新。而九二一紀錄片真正的重點,也已經不該再是要你我單純的重新喚回五年前的慘痛記憶,因而再次感傷的痛哭流涕了吧?應該是時候要探討人性更深層面的東西了吧!
====
這不正就是吳乙峰在「生命」的處理方式,拉高到更深的層次,而沒有販賣災難的影像。網路上很多觀後感也證實,「生命」給人的初次印象是平實、平淡,那感動並不是來自於「慘痛記憶」。
古人 筆耕農 又說
====
至於「有沒有畫面」對不對?我只知道,我在學習的階段,老師告訴我,重要的陳述點沒有畫面就是零分。句點。至於乙峰導演的 team 有沒有拍到,亦或是拍到而故意不用,就不得而知了。
====
「沒有畫面就是零分」也是x果日報、x週刊以及SNG新聞台的邏輯,也許我們該多想想,這是不是嗜血的邏輯。罹難者家屬發現遺體的重要陳述,是否就得配上赤裸裸的遺體畫面,我想很多人不苟同。
至於吳乙峰導演的team有沒有拍到畫面,郭老師是否應該先向全景查證一下,而不是用猜想的方式來評論。縱容記者不查證的後果,大家都已深受其苦,千萬不要再縱容評論者了。
- 2004-10-15 12:57:19 --
姓名: ROACH
留言:
Munch 又有一篇。當一片讚美生命時,有人質疑,也頗有意義。
不過,Munch 也拜託你好嗎,我的客氣,就這樣被你拿來當「動搖」啊。「生命」的拍法,做為紀錄片的一種類型,我想是沒問題的,也詢問過一些紀錄片專家。只是,我不是紀錄片研究者,「生命的拍攝方式原本就可以做為一種紀錄片類型」這句話,還是讓別的專家去講吧。
我想,我們該努力的,是讓社會大眾不要以為紀錄片就是長「生命」這樣子,甚至變成「不賺人熱淚就不是好紀錄片」的誤解。
- 2004-10-15 14:09:54 --
Homepage: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munch3/3/1241734472/20041015123630
姓名: blizzard
留言:
原諒我再多囉唆一次。
我跟幾個朋友看到郭老師那篇時,都覺得郭老師何時變得那麼嗜血?看到吳乙峰陳述找到遺體的旁白時,居然會覺得不滿足,想要看遺體的畫面,是否我們的胃口都被SNG的災難畫面養得很辛辣了。
也許,郭老師只是舉錯例子,生命中大量運用的旁白與訪談,不乏他可以用來舉例的段落,又沒有遺體畫面這樣嗜血。但是旁白或訪談是否就沒有影像力量,刻意去尋求的生活影像是否就比當事者的訪談更有力,這根本是見仁見智,也是導演創作風格的取捨,如果說沒有旁白或訪談的紀錄片就一定就是好的紀錄片,我想大家也不會同意。
再仔細看文章,郭老師的意思應該是,吳乙峰既然是標榜「蹲點」,那他應該要有所有想要的畫面,否則怎麼叫「蹲點」?
我想這是誤解了「蹲點」的含意,蹲點只是意味著進入當地人的社會脈絡,與當地人一起生活,並且建立關係。
某個特定事件發生時,有沒有搶拍到畫面,這是新聞報導的邏輯,跟蹲點者的考量是不同脈絡。
把「蹲點」草率等同於「長期跟拍」,這就是郭老師最大的失誤。
而且,我也不認為吳乙峰的拍攝方式,就是所謂的蹲點。
日本的紀錄片大師小川紳介為了拍攝日本農村,拉了一組人進農村生活,還像農夫那樣自己弄塊田來種,這是正格的蹲點。
國家地理雜誌某位攝影師,為了拍攝印度的季風,先花了一年在印度生活,這一年什麼畫面都沒拍,只是在那裡跟當地人混在一起,第二年他才拿起照相機,開始拍攝。他第一年的生活可說是蹲點,與「跟拍」一點關係都沒有。
郭老師要評論吳乙峰的拍攝方式,是否可以只用自己的猜測或是刻板印象,不用先去查證了解,這樣的草率評論風格,始終是我的最大質疑。
-- 2004-10-15 14:46:35 --
姓名: 古人 筆耕農 E-mail: penfarmer@msn.com
留言:
餅兒不要挑我語病,你可能誤解我所說的的意思了,我的話兒其實是問句。
對於學習影片拍攝的初學者的叮嚀,畫面的有無決定一切,是一點也不嚴苛的。那就是要時時刻刻在提醒拍攝者,先要有畫面才能有東西去取捨。我的問句是:乙峰導演是不是拍到了畫面?而覺得這個畫面的使用,對他而言是不必要的,亦或是不恰當的。
既然是對初學者,當然就不敢用來質疑乙峰導演。而是想問是否蹲點的留守人員聯絡不及或是其他原因漏拍了。那麼也許就該如 Blizzarrd 所說的,該查證一下,到底有沒有漏?以及為何如此取捨的原因?但是跑過新聞的人就會知道,其實這種查證,是一定要作,卻不一定能求得圓滿答案的。
我丟出問題的原因,也就是想瞭解一下現在社會常有的一面倒的現象,還有多少理性討論空間的風向球?
- 2004-10-15 17:43:58 --
姓名: 古人 筆耕農 E-mail: penfarmer@msn.com
留言:
Blizzard 說乙峰導演的拍攝手法沈潛到更深入的層次!我相當贊同。但是紀錄片本該如此,我也沒說導演這一點處理的不好,我有一起學過半年的朋友在他的team,深知他的功力與付出,更絲毫沒有貶低乙峰導演的意思。我只是單純認為郭老師的求好評論有許多點被誤解了。
為什麼要求有畫面,也變成是「嗜血」呢?那麼史蒂芬‧史匹柏不僅多次重複萬人塚的畫面,更長達數分鐘之久,那算不算嗜血呢?應該是每個導演表達的方式不同吧!我從郭老師的字裡行間,感覺到他單純的只是要討論拍攝手法是否有更好的空間?而不是嗜血不嗜血的邏輯吧?而「販賣災難」這句話用的太重,我完全不想從這裡面有一絲一毫的想頭。像這樣的字句往那裡丟,都太容易抹煞許多人的心意。
紀錄片的最高境界,從來就是冷冽的旁觀者清,而不是要感動的痛哭流涕。如果在觀看記錄片的同時,能夠持續鼓動觀眾的腦袋一直不斷的思考,認清來龍去脈,如何與如之何?就像你我現在所做的一樣,然後回到家中,依然提調著觀眾的心,憶及畫面,之後因人而異的在幾小時,或幾天之內仍然有後作力不斷的引發新的感動,新的思考…那麼這個紀錄片就是全面成功了。而乙峰導演的紀錄片確實在許多地方都做到了這一點,讓人在初遇「生命」時,也有些類似 Blizzard 所說的平實、平淡。而事後我們也會在這裡拼命思考,是不?
但是,在為了挽回當事人生之勇氣而責備當事人的軟弱這一點。我覺得郭老師特別提出來,是非常值得大家進一步去深思的。或許這是乙峰導演思考再三,而仍刻意保留下來的。但是它是否破壞了紀錄片的旁觀者清了呢?這就跟 William Hurt 威廉赫特在「收播新聞」一片中:身為電視新聞主播的「威廉赫特」在訪問被家暴者時,留下兩行清淚。這個反應鏡頭是否應該在新聞雜誌性節目上播出一樣是見仁見智,值得我們再三深思的!
也許郭老師真正要說的是希望觀眾把「生命」,理性與感性並重的當作一個里程碑,一個值得學習的標竿。而不是當成感性時常凌駕過理性的教堂吧!
2004-10-15 17:57:48 --
姓名: 漂浪
留言:
ROACH:
他們的腦袋裏,不是生命的價值,而是層峰說生命有價值,所以就要努力推、用力推、不擇手段的推,搞到大家反胃為止。
更糟的是,出事之後,中層官員只想如何欺上暪下,還提供錯誤資訊給長官以減輕自己的責任。
這就是,政黨也輪替不了的官場文化。
- 2004-10-18 19: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