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6 20:00:00太皮

(金漆皮毛)看書如抽絲

 

 

(金漆皮毛)看書如抽絲

太 皮

 

    四月二十三日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定的世界讀書日(又叫世界圖書與版權日),選這一天,是因為與莎士比亞等偉大作家的生卒日有關。圍繞閱讀,全球各地有不同活動,諸如書展、徵文比賽或朗讀會等。與慶祝情人節時需有伴侶一樣,世界讀書日也是有門檻的,第一你必須識字,第二你對閱讀要有興趣,否則這年度活動意義不大。

    坦白說,閱讀,是我焦慮的主要來源之一,皆因我是一個作家。世上大部分藝術領域,例如繪畫、書法、歌唱和演戲等,從事者在獲得認可成為藝術家後,基本上只要在技藝上持續下苦功,大抵可以不斷進步,但寫作不行,要寫得好,除了不停地寫寫寫外,還得有大量閱讀,且還包括一般閱讀和針對性閱讀。一般閱讀是指你得看中外名著,得看新的優秀作品,以此保持文學養分;如果你寫小說等,希望內容扎實一點,得針對性地閱讀相關資料,寫長篇小說就更加不得了,簡直就是做研究。

    澳門作家的閱讀要求則更大,除了外國、內地、台灣和香港的作品,還要看澳門本土的,否則本地同行對某一題目已寫得天花亂墜了,你還當新發現寫出來,那就不太好看了。我覺得澳門有些作者寫了一段日子就不寫,堅持不下去,除了寫作是特別累的事外,可能還有讀的原因,讀的壓力比寫的壓力大。據說寫下八十部偵探小說的阿加莎 · 克里斯蒂每年讀兩百本書,平均不到兩天一本,可見真不輕鬆。

    網上有句話叫“買書如山倒,看書如抽絲”(改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我每次看着家裡書櫃,打開各類電子書軟件,到書店和圖書館逛,總有撲面而來的焦慮感。總感慨看書的速度追不上收集書本速度,看了又記不住,有時真不好意思寫,不好意思叫人多閱讀。有時又怨自己入錯行。當年若努力鑽研繪畫或書法(無論成才與否),起碼不用為閱讀而感到焦頭爛額。

  很多事情都可用“二八定律”來解釋,例如二成的人擁有社會八成財富,又如公司裡二成人幹八成的活。閱讀不一樣,買一百本書,能讀個十本八本就不錯,有些人讀得更少;若說能讀上二十本的,那些人是不會囤書或買書的(通常到圖書館裡借)。愛買書和愛看書是兩回事。

    買書是接近病態的行為,這已有“公論”,在社交平台一搜,能發現大量同病相憐的人,可謂吾道不孤。現在,我放在家中、父母家裡和迷你倉的“藏書”,還有電腦裡的電子書,加上能接觸到的圖書館裡的書籍,真的可以用“十世都睇唔晒”來形容。

    我的閱讀是地氈式的,只要選定一本書,那本書一定一字不落地讀完,現在閱讀速度比以前提升,但仍讀得慢,閱讀量撼動不了藏書量。除非我有某位印度人的神力,像驗鈔機一樣十幾秒翻頁看完一本書(作假的),否則大部分書都無緣得我寵幸。

    有段時間我怕逛書店,怕看到書山書海會加重我的焦慮,又怕忍不住買下一堆十年都不看的書;有段時間卻沉迷網上買書,比起逛書店更不受控了,打折和促銷,使我頭腦發熱又多番購買。明明有些書圖書館可以借,但就是忍不了下單時那一刻爽感。買了就好似讀了,真是病態。

    只是,一個讀書人無論如何還得逛書店,比起網站買書有一種隨緣的心態,有時會被展示櫃上一本書的書名、題材、封面和裝幀吸引了,發現那是自己很感興趣的書籍,買回家立刻讀,讀完後感恩遇見。人和書,有時也講緣份。這是網購替代不了的。

    作家莫言在他的微信公眾號說,有讀者問他怎麼看買書不看的問題,他笑謂自己經常買書或獲贈書,能看就看,看不了的就放在書架上,他說這其實也沒關係,還想到個順口溜:圖書久放紙泛黃,裝點書架泛書香,兩百年後回頭看,買了不看又何妨。看來,他是覺得那些書兩百年都看不完。

good luck 2024-11-18 22:25:04

Create spine-chilling music in the dark playground of Sprunked 2.0
<a href="https://sprunked2.com/">https://sprunked2.com</a>

何時歸 2024-11-11 17:03:48

台灣90%的男人都在用的保養產品:http://www.tadarise.tw/shop/tadarise-5/

lucky901 2024-11-07 22:07:52

I just stumbled upon this hilarious physics-based archery game called Ragdoll Archers (https://ragdollarchers.net/), and I thought I'd share it with you all. It's a bl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