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20 11:32:11太皮
澳日新園地:隨意“門”
以前我們形容“小日本”是“拿來之國”,批評他們不事創作,只顧抄襲改造,是小家所為。不過,說到“抄襲改造”,現在的中國可謂後起之秀,類似山寨保時捷、山寨iPhone及山寨球衣等產品多不勝數,近來有廠家推出名為“iPed”的山寨版iPad,只售七百大元。可能看到世人對我國的山寨貨實在沒辦法吧,有內地作曲家便膽大妄為,當全人類傻瓜,抄襲日本“奀星”的歌曲主旋律,“創作”世博會倒數三十日主題曲,結果搞出個大頭佛。之前TVB熱播的電視劇《談情說案》,由於顯然抄襲日劇《神探伽俐略》,傳到日本去,被日本網民揶揄,形容中國為“毫無創意,只懂抄襲的國家”。
事實擺在眼前,想抵賴也抵賴不了。現在內地已經陷入“抄襲門”了,無論是多麼難以模仿的產品,來到內地一定冰消瓦解,成為低成本的山寨貨。我國成為山寨之國,我認為與語境很有關係。語境是國人思想的囹圄,正如我上面所說的“抄襲門”,實際就是用了“門”這種毫無創意兼抄襲的用法。
現今內地媒體和網站對“門”的濫用程度已到了使人惡心和厭惡的地步,從香港明星的“艷照門”開始,內地網站、媒體就廣泛使用“門”字來做為對某一事件相關訊息的歸納方式,百度百科“門事件”條目下的著名事件就有百多個,甚麼“踩貓門”、“富士康員工自殺門”、“淫媒門”、“車震門”、“閃婚門”、“獸獸門”和“捐款門”,花多眼亂,目不暇及,慘不忍睹。媒體或網絡使用“門”字,本身隱含着對事件的迅速和高度關注,但也同時反映了社會創造力的缺乏,甚麼事件都歸為一“門”,以“門”來突顯事件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卻又因“門”而扼殺了創作的生命,抹去了事件中的人性,新聞背後的生生死死,曲折離奇,都容易被人拋諸腦後,最後只剩一“門”。
與“門”字同樣令人惡心的字眼還有個“哥”字,自從犀利哥走紅之後,便來了個“深邃哥”和“文化哥”,最初此一“哥”字還只是集中對精神有問題的乞丐的謔稱,但之後就演變到甚麼“摩托哥”、“奔跑哥”和“章魚哥”(後來很多“哥”被升格為“帝”),總之一切在網絡上有奇異行為的男士都能以“哥”冠之,正所為“哥前哥後三分險”,當所有特立獨行的人物都被歸為“哥”後,他們本來充滿奇情妙趣的特色也就被消弭了,只餘下網民的訕笑。
在“哥”“門”的語境中,新一代國人還怎麼能產生驚天地泣鬼神的創意?而且,到底是甚麼原因令到“哥”“門”大行其道呢?實在值得我們深思。
內地文化部門左規範右規範,北京更出台甚麼“公交文化用語”,規範人們對老乘客要說甚麼,對小乘客又要講甚麼。見到人家一本正經地宣傳,我不知怎麼感到啼笑皆非,在政治語境和文化語境雙重擠壓下的中國人民,要有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創意真不是易事。
原載澳門日報新園地2010.09.16
Blog佬記事
下一篇:華僑報副刊:關於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