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1 13:54:16首府

疏通情緒:接納、指認和調節

疏通情緒:接納、指認和調節

作者:李坤珊 

出處:親子天下22

 

許多情緒是與生俱來的,像是滿足、害怕、難過……等。但因為嬰幼兒並不清楚自己的情緒狀態,所以需要引導他們認識自己的情緒。

幼兒要在三歲以後,才能指認自己的情緒,像這是難過、那是快樂、他很開心、我很生氣。也需要很多的經驗,才能理解「事件」與「情緒」間的連結關係,像媽媽離開了,我很傷心;他拿我的玩具,所以我很生氣。

不管是指認自己的情緒,或能了解「事件」與「情緒」間的連結關係,這些能力都是隨著時間和經驗逐漸發展成熟。很多時候,當幼兒發脾氣時,其實他並不清楚自己的情緒狀態;也說不上來(或無法分析)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

雪上加霜的是,很多時候,情緒是以雙重相疊的方式出現,讓孩子覺得失控、焦慮、無所適從。在這種情況下,幼兒需要我們幫助,幫助他了解自己、釐清原因;更重要的是,幫助他了解他的「反應」是正常的,我們了解他、接納他。

被了解和接納,是情緒能平復的第一層:「我的氣憤是正常的,他(她)了解我的情感受傷了」。其實在大人的世界裡,我們的情緒也常常不被接納和理解,我們也常被迫要趕快壓下自己的情緒。我們也常聽見別人對我們說:「別再生氣了。」「想開一點吧。」「有什麼好難過的!」換句話說,當我們聽到別人這樣說時,得趕快壓下目前的受傷感受,因為那是偏離正道的,要想開一點。但問題是,那樣的壓抑是無用的,那不是疏通,而是阻塞。

千萬別誤會,「贊同」和「了解、接納」間不是等號關係!「了解、接納」並不是指成人贊成或鼓勵孩子發脾氣,它指的是我們同理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知道成人是多麼的關心和理解他!因為在了解和接納裡,孩子才能安心的了解自己怎麼了;才聽得進去大人的疏導和引導;才了解下次有類似事情發生時,可以採取什麼做法;才了解這次自己的「做法」有什麼不合適(比如躺在地上哭鬧、摔東西)或合適的地方。

避免被情緒帶著走

在處理幼兒的生氣事件時,大人最該避免的是,也被捲入幼兒的情緒裡。一旦成人也開始生氣,只會讓幼兒更困惑、害怕、生氣,更覺得這個大人不可靠。

開學第一天,早上八點四十五分。我搖鈴,請所有小朋友到教室正中央已畫好的橢圓形線上坐下。一直在教室裡繞圈圈的四歲新生史帝夫,拒絕合作。我的助教耐心的一直勸他,卻引發他憤怒的踢桌椅大喊:「我恨這裡,我討厭新教室,我恨你。」

於是我示意助教接手團體的唱歌活動。我把史帝夫帶到門口的角落,對他說了幾句話後,他就跟著我,走到線上,坐了下來。助教驚訝的看著我。線上活動一結束,馬上問說:「你到底對他說了什麼?為什麼他能從那樣的盛怒,變成合作的跟你坐在線上?」以下是我和史帝夫的對話:

「我知道你恨新教室,你恨新老師,你想回到雪麗老師的班上。」(幫助孩子指認情緒,記得使用孩子的話)史帝夫一直點頭。

「你好生氣!你好生氣你不能去雪麗老師的班上。你也好害怕待在這裡,對不對?」(幫助孩子釐清事件和情緒間的關聯性)

「每個人都會生氣,生氣沒有關係。」(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

史帝夫說:「我不想來這裡,我真的很生氣。」

「我知道,你好生氣!你需要我抱一下嗎?」(提供安撫的建議)

輕輕的抱史帝夫幾下後,我說:「我知道,你好生氣,生氣沒有關係。」(再次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

「但你用力踢桌椅、對瑪莉老師大聲吼叫,這樣你會受傷、會把東西弄壞,也會讓想幫你的人難過,是不合適的。等一下我帶你去把桌椅扶好擺正,也去跟瑪莉老師說抱歉。」(幫助孩子了解自己這次所選擇的行為,是不合適的,要如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現在必須回到線上,帶大家唱歌。你要跟我去,坐在我旁邊嗎?還是你想坐在旁邊的小椅子上,看我們唱歌?」(提供目前孩子能做的選擇,幫助他往前走)

史帝夫年紀小,發這麼大的脾氣時,對自己的反應不但很困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在他身旁的成人,若能像鏡子一樣,先如實的指認他的情緒,他會立即覺得他被了解、接納。覺得自己被了解、接納,氣憤的強度就會立即降低,也會覺得大人真的了解、關愛他。有了信任的基礎,他就聽得進大人的調節建議,也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那天,四歲的庫克到我面前來,一手抱著他的小毛毯,一手放在嘴裡吸,他說:「你可以幫我把搖椅拿進來嗎?我需要坐一下。」就這樣,他在我身旁搖呀搖的,搖了二十分鐘,然後決定去畫畫。庫克一感到很悲傷、很氣憤,就會用這個方法來調節自己當下的情緒,直到他再擁有往前走的力量。他能這麼做,是庫克、助教和我六個月來努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