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25 10:50:20木焱

专栏作家



早上七点,日光照进来,闹钟未响,他已经醒来,抓起床边一本散文在读,翻到第99页,曼德里施塔姆(注)这名字让他想到苏联十月革命,一本《列宁传》还未读完,共产主义也没真正摸透。
他推开房门,喉咙里涌上一口浓痰,含着,到餐桌上翻找出《革命前夕的摩托车之旅》、《西班牙的民主与内战》、《从苏联归来》、《共产主义宣言》、《法西斯主义史》,几本书他已经前后读了个把月,仍寻找线索把一个时代的动荡连贯起来。他早已不信共产这段,乌托邦只是空想不可能存在,共和也是私下利益输送的假民主。但他对美好生活依然憧憬,他在找的是一腔热血,与现在平凡过日的会计职业有个对话的空间。
他把痰吞下,到浴室刷牙,又走到餐桌倒了一杯水喝光,感觉到要大便,随手拿了本诗集。排泄的同时他还在欣赏蓝色封面,牛津大学出版,一个叫北岛的流亡诗人。接着是厕所阅读时间,可以放下心来读半句钟。冲水、洗手、扎起头发。
到客厅去,放了The Jazz Messenger在Bohemia Café现场录音的CD,感觉不对,又换上Bossa Nova,这样身体、心灵会慢慢跟着音符苏醒。斜躺沙发上,将副刊的一篇讲述子宫颈癌的文章读完,小黑经过门前,是想讨吃的,叫了它一下,它摇摇尾巴。
在附近一间印度餐室,点了拉茶和Roti Pisang,他翻开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讲述罗摩走向弹宅迦林遇到毗罗陀的章节,那妖怪的言语高傲轻佻。印度人拉茶的手姿好看,奶茶在杯子里冒出泡泡,未饮先有一股香气扑鼻。
中午十一点,在厨房餐桌上,打开notebook,他要开始工作了。这时音乐已经换上巴哈的平均律,协调的音律稳定思绪,让他持续写作至午后两点。
到客厅按了电视,一部墨西哥连续剧《Cuando seas mia》比看过的港剧还要错综复杂,男女关系很乱,他想,果然是性开放的西方国家。没节目,蹲在花圃前检查种的菜有没有染虫,拔掉野草,望天,蔚蓝中几朵小云衬着,鸟和飞机,鸟飞得比飞机快。屋后乍响雷声,黑压压一块就快入侵当下的明亮。他想写一篇文章谈天气,痛风的关节隐隐作疼,不能蹲太久,一首诗〈痛风的隐喻〉未完成,是要献给病逝的Susan Sontag。
母亲打来电话,说今晚不来聚餐,姨丈昨晚在咖啡店猝死,阿姨哭得要命,得去吊唁。他关掉手机,开了The Last Tango in Paris这部影片,马龙白兰度在铁轨下对着列车大吼,然后失魂落魄的走到一座公寓,公寓墙上有一则出租告示,他会在那里遇着一名女子,每天同她交欢,最后被她杀死。
他们是这样删除生活的细节来成就“死亡”。于是他打了〈快乐死亡日〉这样的题目,等待日后书写。

注:曼德里施塔姆(1891--1938),俄罗斯白银时代重要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内战时期先后被红、白两军所关押;30年代,又两次被捕,长期遭流放,最后死在集中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