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9 16:51:02比兒蓋仙

Emily Dickinson

Emily Dickinson
 
    我試著想像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女子,穿著著一身白,穿梭在她的小屋的臥
房、花園,在書桌上寫下了一首首訴說著朋友、死亡、愛、自然,在一個個寂寥
平靜的下午,遠望她與之隔離的世界,藉由一封封書信往返與那些她的朋友保持
聯繫。她的內心世界化成文字,所有的脆弱、熱情、慾望、孤獨都被編碼了,等
待收信者的解讀,甚至在許多年後的今天,她的心情,她的思緒、想法仍被許許
多多的人虔誠的臆測著,有人說,Emily Dickinson 一生受到男性的精神導師影
響很大,亦有人覺得她的感情全部奉獻給原是她的好友後來成為她的嫂嫂的SusanGilber,她的感情世界是個謎,留給世人猜測為什麼這樣一個纖細敏感的女子,能夠寫出這些觸動人心弦的詩作,我也試著想像卻只能見到一縷纖細的背影從窗邊,從庭院裡遠望著無法觸及的天空彷彿在祈求抑或等待著什麼。
 
I'm nobodyversion 1                              Emily Dickinson
 
I'm nobody, who are you?
Are you nobody too?
Then there's a pair of us.
Don't tell- they'd banish us, you know.
How dreary to be somebody,
How public- like a frog-
To tell your name the livelong June
To an admiring bog     
 
我是無名之輩                                  艾米莉.狄更遜
 
我是無名之輩,你是誰?
你也是無名之輩?
那麼,咱倆是一對--且莫聲張!
你懂嘛,他們容不得咱倆。
做個名人多無聊!
像青蛙--到處招搖--
向一窪仰慕的泥塘
把自己的大名整天宣揚!
 
                                              汪義群 譯
                                                梁 校
        
               出處:英美名詩100首 書林出版社
        
I'm nobodyversion 2
 
I'm nobody! Who are you?
Are you nobody, too?
Then there's a pair of us--don't tell!
They'd advertise--you know!
 
How dreary to be somebody!
How public like a frog
To tell one's name the livelong day
To an admiring bog!
 
 
    這首詩一開始,先說自己是無名之輩,再用問句「你是誰?」創造出節奏
感,得到呼應後,再接著說,且莫聲張,這個世界之上容不下無名之輩,世人
皆以自己的價值觀套用在別人身上,甘於平凡的人是不見容於這個世界的。
 
    第二段則敘述何必一定要讓自己成為某某人呢。不過像隻聒噪的青蛙對著
一窪池塘呱呱叫、招搖過市般的無意義罷了。
 
    發現這首詩的兩種版本,不過幾個字的改變,創造出的情境與感觸卻不盡
相同,版本一的banish含有打壓的意思,感受到較深的不見容的意思,而版本
二則用advertise 感覺上則是當你甘於平靜的生活,被旁人得知卻不能以同理
心思考的時候,就容易被旁人廣為傳播,反而打擾了原來不為人知的恬淡生活
 
    To tell your name the livelong June To tell one's name the
livelong day比較感覺上沒有很顯著的差異,不過以June來暗示青蛙在六月夏
天時分鳴叫,而day則是一天間連續不斷的意思,我覺得如果使用your name則是呼應了who are you?的間句,而用one's name則是將那些不特定的非我族類的人表達了出來,可說是各有各的巧妙。
 
    「結蘆在人境,而無車馬暄」,古今中外的詩人都有相同的想法吧!何
苦背著名利權勢的枷鎖呢?把那些無聊的名利競爭留給無聊的人吧,問問自
己「我是誰?」我也只不過是誰都不是的一個平凡也甘於平凡的人,享受著
平靜的快樂罷了。
 
Presentiment                                  Emily Dickinson
                                              
Presentiment-is that long shadow-on the lawn-
Indicative that suns go down-
The notice to the startled grass
That darkness- is about to pass-
 
預感                                          艾米莉.狄更遜
                                              
預感--是草坪上--常曳的陰影--
暗示著夕陽西沈--
 
啟示驚惶的青草
黑暗--行將籠罩--
 
                                              汪義群 譯
                                                梁 校
                                              
               出處:英美名詩100首 書林出版社
 
    歸因於Emily Dickinson的離群所居的生活,所以相較於其他的文學創作
者,她在看這個世界的時候似乎更尖銳了點,諸如:I've Seen A Dying Eye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I Feel A Funeral in My Brain
,她對於死亡一直是個觀察家,從空氣的震動、味道的改變,她就就可以看到
別人所看不到,感受到別人所無從感受的死亡味道,正如同這首詩中所用夕陽
西沈前一剎那間,面對即將來臨的黑暗的驚惶青草所表示的死亡前兆一般,體
會降臨前一秒的心悸,深深抓住了讀詩的人心裡的那一根弦。
 
    有一種說法是Emily Dickinson 對於她正在探索尋求解答問題的確實答案其
實不太感興趣,她有興趣的是當下的那一瞬間,以及她所探索的範圍的可能性,
我頗以為然,因為不把焦點放在鑽研出一個確切的答案,反而不會陷於問題的本
身,而能意會周遭的暗藏哲理,當她描寫抽象的情感、不可知的事物時,才能讓
我們也同時因為她描寫之貼切而顫動。
 
    我想或許有人會有跟我同樣的疑惑吧,關於每首詩的解讀,我們想的跟
Emily Dickinson 是不是一樣呢?當時她的腦海裡想的是不是同一畫面呢?詩人
如今已不在,我們的疑問會是永遠的疑問,不過在欣賞她的詩後,我的感覺是何
苦執著於條理清楚呢?何不好好的感受、體會藉由詩所傳達的意境呢?即便和詩

人想的不盡相同,新的火花也未嘗不是詩人想激起的火花、迴響呢?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