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07 10:26:53DJ

Mozart's Sister - 莫札特和他的姐姐



「如果我們都是男人,必定各自雄霸一方。你統治你的音樂王國,而我統治我的人民。」-法國.路易公主跟好友莫札特的姐姐Nannerl說。

 莫札特因病早逝,Nannerl晚年則致力收集他的作品以供後代的我們欣賞。

我想她愛戀音樂甚過愛她自己‧‧我可以完全體會、領略那樣的心情 ~ ~





 

腦中的旋律 就這麼地來著

推不走

移不掉

抹不去

控制不了

就是這麼地   情、不、自、禁


創作可以刻意、可以隨意,但如果是「情不自禁」的話……我相信這樣的人是有著非常令人無法猜想到的內在豐沛情感與對生活週遭的熱情

浪漫時期的音樂家們個個都是與生俱來的音樂天才,大部份音樂家的啟蒙者不是姐姐、母親、或是父親,即便資質不凡、音感好、演奏佳、會作曲,仍維持每天固定長達幾小時的練習、一練再練…….就是為了達到那「純粹」。

在長達3年巡迴歐洲演出中,莫札特一家人可說是精力耗盡了。在那時代,即使莫札特與姐姐已是各貴族爭相邀請的音樂神童,也是坐馬車到處奔波,因大部份的盤纏都用在馬車及旅店及一些旅程中的開銷,找不到寄宿旅店時也只能夜宿修道院‧‧‧所有的辛苦都是是為了努力爭取演奏機會以獲得更高的肯定。

試想為了從這一地趕到下一地演奏,得耗上一天甚或三天的行程,且都是得坐在那不斷會搖晃的馬車內….現代的人應該受不住吧

即便舟車勞頓 Nannerl (莫札特的姐姐)仍不闔眼,腦中湧出的旋律讓她精神更是振奮。

 

一天在馬車裡,

莫札特的媽很驕傲的神情 :「她昨天又寫了幾個小節..

莫札特的爸很不以為然、眼神飄向正在小眠的Nannerl後 冷冷地說:

「妳要幫我阻止她,叫她不要再寫了..

莫札特的媽 : 「但她情不自禁

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時代、也是為莫札特的音樂的啟蒙者、是個天才、能唱、除了鋼琴外也擅長管風琴、又能寫曲的Nannerl卻仍得面臨父親對於自己的無視,最後在適婚年齡時就被父親禁止演奏。

她的求知欲越高失望也越大,她要求父親教她也被拒父親把所有的演奏、音樂、作曲技巧只教授給莫札特。 最後Nannerl心死,一夜晚,將自己的所有創作譜曲一張一張地扔到壁爐燒燼………這麼一位知性音樂人沒有為自己留下任何一個音符、、、

這部電影把Nannerl的才華、對莫札特的深厚姐弟情誼及她對於父親權威的無耐與沮喪、卻選擇遵從的一面令人動容。對照莫札特的叛逆,Nannerl的服從著實讓人感到心酸‧‧‧‧‧‧

人會死、舞台、掌聲會消失,唯有作品能留傳千古、贏得永恆的讚賞。

 

無論是在舞蹈、音樂或其它領域,矯情之人是無法對自己忠誠的!一天到晚在意自己有多少價值、有多專業甚至妒嫉他人的人也很難對自己所愛的有忠誠度‧‧‧

作一個對自己、對周遭真誠、忠誠且有質感的(創作)人吧。

 

< 以下彙整自相關網頁 >

 

¢ 關於本片

本片緣起於莫札特一家存留的大量書信,才讓導演發現娜奈兒這位被時代淹沒的偉大女性,他認為娜奈兒犧牲小我,成就了莫札特的一生,就如同藝術家羅丹的情人卡蜜兒、大文豪雨果的女兒阿黛兒一樣令人感動、值得讚頌。

莫札特出生音樂世家,他的母親一共生了七個小孩,卻只有姊姊娜奈兒與莫札特活下。娜奈兒大莫札特四歲,也是一個難得的音樂神童。而身為宮廷音樂家的父親便帶著娜奈兒與小小莫札特在歐洲各地巡迴演出,一家人坐著四輪馬車,穿梭踏足88座歐洲城市,為成千上萬的聽眾表演,甚至進入當時的法國皇室宮廷演出。

娜奈兒是莫札特家族的第一位神童。在她的弟弟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出世之前,娜奈兒曾被認為是歐洲最出色的鋼琴家。她的父親利奧波德曾說「雖然她只有十二歲,卻已然成為了歐洲最富有才華的演奏者。」

熱愛音樂的她,甚至女扮男裝在凡爾賽宮演出,因此認識了當時的皇子:路易十五之子,她的才華獲得了知己的重視,更鼓勵她勇敢走上音樂創作之路...

她雖然天賦異稟,但是終其一生卻是個悲劇角色,娜奈兒很快被小自己五歲的弟弟莫札特的光輝所埋沒了。年僅四歲的莫札特在半小時內便能學會一支小步舞曲和三重奏曲,五歲便能作曲。但娜奈兒卻是莫札特心中的音樂偶像,也是音樂的啟蒙。 

18世紀男女不平等風氣盛行,身為家中唯一閨女,屆臨適婚年齡的娜奈兒,便遭到父親禁止繼續演奏音樂,就此斷送她成為音樂家的夢想。當父親和莫札特到義大利巡迴演出時,娜奈兒留在薩爾斯堡的家中照顧病重的母親。

直到三十三歲,娜奈兒執意嫁給有五個拖油瓶的當地法官,成為可憐的後母,最後與丈夫搬到奧地利鄉間過著深居簡出的日子。

 

¢導演話說本片動機

<導演的話>

她讓我想起其它犧牲小我的偉大女性:藝術家羅丹的情人卡蜜兒、大文豪雨果的女兒阿黛兒,以及被世人所遺忘的其他偉大女性。我想拍成一部電影

莫札特的家族有大量的書信往來,從莫札特的父親利奧波德的信件開始,寫給他在薩爾斯堡的朋友,那位朋友出錢幫他完成一項荒謬之舉:帶著全家人在三年內橫越歐洲。為了表達感謝之意,利奧波德為他記述了整個旅程:

他把 他的兩個神童小孩介紹給全歐洲的宮廷,這可是一場刺激萬分的冒險。 


我看完了那些信件,想像他們的旅程,寒冬中坐在馬車上、簡陋的客棧裡,突然來到了凡爾賽宮,見到了國王,大人收到鼻煙盒當禮物,華麗的服裝、老是要擔心掉了錢或傳染什麼疾病,當然還有永無止盡的單調工作 

然後,娜奈兒的角色登場了,原來莫札特還有個姐姐啊!大了他將近五歲,她也是個天才神童,歌藝過人、很會彈奏大鍵琴。她天生就適合在舞台上表演,她從三歲就開始跟著父親學音樂,但是她畢竟是個女孩,然後莫札特出生了,絕對是因為看著這個姐姐彈奏大鍵琴,我們的音樂神童才會被激發出音樂的天賦,莫札特注定要比娜奈兒更出色。她年紀漸長,不能再和弟弟同房共寢,所以就被送走了,她把一生都奉獻給她的父親,後來根據她弟弟的回憶,她又活了將近四十年。 

我讓自己融入了真正的十八世紀、歷史書上的傳記和信件中,我對宮廷禮儀很感興趣,路易十五和他的情婦們,喪妻十七年的鰥夫,虔誠地信仰宗教、受到父親放浪不羈的醜聞人生所影響。 

然後我開始作夢 

我想給娜奈兒一個機會去發展她的音樂創作才華,我想像她父親不准她去追求夢想,阻止她學習小提琴,因為那不是適合女孩做的事。娜奈兒在修道院認識了露薏絲,她在森林裡迷路了,露薏絲請她把一封信送去凡爾賽宮。娜奈兒要女扮男裝才能接近路易十五,然後國王下令要她譜寫一首樂曲。於是這個故事就誕生了 

 

¢本片音樂

 幻想的音樂 

在一般情況下,我很不喜歡配樂的工作。但在這部電影裡,音樂是讓它更充滿生命力又不可或缺的元素,一定要創作出娜奈兒譜寫得出來的音樂,而不是莫札特的音樂,雖然大相逕庭,但還是得與莫札特家族系出同門,同樣都是巴洛克音樂。

我三十年前在拍攝《Sarah》(由莫里斯杜高森執導、我親自製作)時認識了蓋布瑞爾雅赫,他也是莫札特的樂迷,很喜歡這部劇本,於是介紹我認識了瑪莉金賽雷洛。他是對的,我們一定要找一位女性合作,她很大膽地接受了這項挑戰:明明是個當代的音樂家,還要假裝自己是莫札特的姐姐,譜寫過去的樂曲! 


¢ 導演 - 瑞內弗瑞特(Rene Feret 

瑞內弗瑞特出生於1945年,他從小就想當一名演員,後來在薩爾斯堡的戲劇學院專攻戲劇技巧。在他父親過世以後,他被送進了精神療養院,這段痛苦的經驗啟發他拍攝了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L’Histoire de Paul》,在1975年獲頒了Jean Vigo Price 

多虧了後續的幾部電影,他才得以功成名就,那些都是傳記式電影,全都是在他的家鄉法國北部拍攝的。瑞內弗瑞特在1990年代後期,成立了自己的製作公司JLM Productions

我的家人經常一起參與創作過程,我兒子朱利安(Julien Feret)是我的第一位助手,我的妻子費碧安(Fabienne Feret)專門替我剪接影片,我們一起製作和發行影片。我順理成章地認為我女兒瑪莉(Marie Feret,現年15歲)很適合飾演青春期的娜奈兒,她在上一部電影裡和尚弗杭蘇瓦史鐵夫南(Jean-Francois Stevenin)合作,已經展現了她的活力和決心。我的二女兒麗莎(Lisa Feret,現年13歲)飾演露薏絲,路易十五的其中一個女兒,被「軟禁」在修道院裡,遠離宮廷。 

我性喜質樸和匿名,個人很喜歡讓馬克.巴貝和黛芬.許洛合作詮釋這部電影,他們是薩爾斯堡最出色亮眼的一對金童玉女。他們很輕鬆地融入了我們的小家庭。 

這些選擇都是影響深遠的,法國電影中心(CNC)支持我寫作,這部電影善用了「預支票房」的制度,也得到了大巴黎地區的大力協助,以及利穆贊省的一點協助。但赫茲頻道和Canal Plus都對我們不感興趣,於是兩個資金來源之間的隔閡就愈來愈大了。 

所以我們不得不保守行事,把原本51天的拍片計畫縮短成35天,看能不能有奇蹟發生,在金碧輝煌的凡爾賽宮裡拍片,讓我們的投資得到最大的成功。這部電影是給我們設下範例,有我們一直堅持的獨立發行影片,還有真正的專業朋友們提供協助,幫我們在這個競爭激烈的電影市場中得以立足。 

我心裡想的當然是庫柏力克(Stanly Kubrick)的《亂世兒女[1975]》,但是也有羅塞里尼(RobertoRossellini)的《路易十四的堀起》。我喜歡這些電影的美感和緩慢的步調,還有說教式的一面和心理層面。 

我喜歡這種「非演出」的表達方式,也就是不落入演戲的刻板印象中,要讓內容被觀眾聽見,還要喜歡從角色的言行舉止去發現和他們相關的事實。 

這些演員都做到了,尤其是我的兩個女兒,在說的和感覺到的之間劃清了界線,於是創造出一種距離感,一種真正的緩慢步調,讓觀眾接受這部劇本、卻又能明白其中的幽默之處,在情感上也能融入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歷史:年輕的莫札特最悲慘的命運。

 

¢莫札特的父親 Johann Georg Leopold Mozart(1719.11.14-1787.5-28)奧地利

雷歐波得・莫札特本身除了是作曲家之外,也是小提琴演奏家,有關音樂方面的作家。他的父親是書本裝訂商Johann George (1679-1736) ,母親是Anne Maria,他是家中長男。

原本在奧格斯堡的耶穌會學校就學,1736年因父親過世而輟學,不久後志向聖職, 1937年進入薩爾茲堡教會大學就讀主修神學 與法學,翌年取得倫理學學士學位,成績雖然優秀但因為嚴重的缺席,兩年後(1739)遭到退學,成為瓦薩爾西納伯爵的隨從兼樂士,此後他開始對音樂有更多的興趣。


1740年 開始在薩爾茲堡的大主教樂隊擔任小提琴手,這期間發表了他的第一個作品,一部三重奏奏鳴曲。1743年被任命為薩爾茲堡(Salzburg)大主教禮拜堂小提琴首席,1757年成為宮廷室內作曲家,並且在1763年升格為樂團副樂長 ,這是他最後的頭銜。

 

17471121他和安娜-瑪麗亞-波特爾(Anna Maria Pertl 12/25/1720~7/3/1778)結婚,他們共生了七個孩子,卻只存活了兩個 - 瑪麗亞-安娜-娜內兒(Nannerl 7/30.31/1751~10/29/1829  )和眾所皆知的莫札特。

 

1756年,也就是莫札特出生的那年,他在奧格斯堡發表了在小提琴的歷史上極重要的著作[小提琴演奏法](Versuch einer grudlichenViolinshule),很快的他的著作被翻譯並推及到德國和法國,創作活動也達到巔峰時期,這是18世紀末葉最重要和被使用最廣泛的著作之一。

 

大約在1760年雷歐波得將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兩個小孩的音樂教育上,莫札特和他的姊姊Nannel投注在鍵盤上都相當多,並且在1762年開始帶著他們旅行到奧地利、德國、荷蘭、英國、法國等歐洲的主要音樂重鎮演出。

 

雷歐波得常被批評是他小孩的剝削者,認為他利用孩子獲得好處並且將孩子的驚人音樂天賦商業化,特別是莫札特,的確莫札特最早期的作品受到雷毆波得的引響,但他相信兒子莫札特是上帝給他的奇蹟,上帝給他責任教育莫札特並且要他展示莫札特的才能給全世界。

 

他曾經這樣描述他的兒子:「這是上帝產生在薩爾茲堡的奇蹟」。經過了很多次的爭吵,他們父子關係決裂了,雖然後來關係有有改善,但他們將這種關係當作是音樂上的夥伴而不是父子的關係。在阿瑪迪斯莫札特在維也納定居之後,雷歐波得的時間大都被教學所佔了,父子的關係逐漸疏離。

 

1778年妻子過世,1781年與柯羅雷多大主教分袂單身移居維也納,1784年女兒南內爾結婚後,過著孤獨的晚年。1785年雷歐波得最後一次旅行到維也納,直到他去世也才滿意莫札特部分的成就。

 

他的全部創作,今日很難理出一個頭緒。留下的作品究竟反映出多少也不清楚,除一部分的機會作品外,幾乎不可能根據作曲年代順序整理。


聲樂曲方面,他有六部宗教清唱劇(多數已遺失),五首彌撒曲(其他偽作多曲)與七首連禱等。

器樂曲包括《田園交響曲》《狩獵交響曲》等多數的交響曲,《雪橇音樂》以及包含可能是編曲的《玩具交響曲》等的嬉遊曲,還有《小號協奏曲》等的協奏曲。

室內樂方面,則有他的處女作《六首教會室內奏鳴曲》,多數的小提琴二重奏曲,以及生前出版的三首克拉維亞奏鳴曲等。

 

¢ 莫札特- 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Mozart17561271791125),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茲堡

35歲便英年早逝的莫札特,留下的重要作品總括當時所有音樂類型。根據當代的考證顯示,在鋼琴小提琴相關的創作,他無疑是一個天份極高的藝術家,譜出的協奏曲交響曲奏鳴曲小夜曲嬉遊曲等等成為後來古典音樂的主要形式,他同時也是歌劇方面的專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於時代的變遷。

莫札特於1756年出生於薩爾斯堡,在當時這是薩爾斯堡總教區Archbishopricof Salzburg)的首府,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父親列奧波爾德·莫札特(1719—1787年)是薩爾斯堡大主教教廷交響樂隊的演奏員和作曲家,母親為安娜·瑪麗亞·波特爾Anna Maria Pertl)(1720—1778年)。身為家中第七個小孩,在他姊姊瑪利亞·安娜MariaAnna,暱稱南妮兒(Nannerl))1751年出生之前,以及之後至他出生之間的這段時間,分別有三位及兩位不幸夭於年幼。

出生受洗時,他被命名為「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約翰尼斯·克魯索斯多穆斯·沃爾夫岡格斯·泰奧菲盧斯)。「Theophilus」意為「天主之愛」,這個名字相當於德語的「Gottlieb」、義大利文「Amedeo」以及拉丁文「Amadeus」,但生前卻從未有人以此名號稱呼他。現在,我們所認識莫札特的名字Wolfgang Amadeus Mozart 為莫札特在正式場合用的名字

莫札特三歲便展現出他音樂奇特才能,他不僅具備絕對音準更有超出常人的記憶力,五歲時更請求父親教授大鍵琴,隨後亦獵及小提琴、管風琴樂曲創作,至此他的能力宛若平地一聲雷響徹雲霄,在學會閱讀、書寫或計算甚至能懂得樂譜視讀、巧弄。六歲,時值1762年,已譜出三首小步舞曲KV.245)和一曲快板KV.3)。

1762年至1773年間,莫札特隨父母經常在歐洲做演出旅行。在倫敦他見到英國巴赫,在後來的創作中深受英國巴赫的影響

1766年,他開始受聘於到架構交響曲的技巧。

1767年,年方十一,他寫出第一部歌劇《阿波羅與希亞欽杜斯》(Apollo et HyacinthusK.38)並由薩爾斯堡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的學生們演出這齣拉丁喜劇。返回奧地利後,他定期往返維也納,且於1768年夏天寫出另外兩部歌劇,名為《牧羊人與牧羊女》(Bastien et Bastienne, K.50)與善意的謊言Lafinta semplice),當時莫札特年僅十二歲。隔年便受大主教提名為樂團首席


他父親為了使他能夠與鄰近義大利(當時仍為分裂的封侯國)有所接觸,特地申請留職停薪的假期。1769年至1773年,莫札特便規律地遠赴他鄉,並在當地研習歌劇,寫出《Mitridate re diPonto》、《Ascanio in Alba》和《Lucio Silla》三部歌劇。在教宗國波隆納他跟馬蒂尼學習對位法,馬蒂尼也是一位對莫札特產生很大影響的作曲家。莫札特破例成為波隆納愛樂學院Accademia Filarmonica de Bologne)的會員,該組織大致上只接受二十歲以上的成人加入。教宗克勉十四世甚至冊封他為金馬騎士Cavaliere del lo speron d'oro)。

17711216日和藹可親的大主教施拉頓巴赫辭世,隨後由親王柯羅雷多Colloredo繼任該職位並成為莫札特的新僱主。

 

服侍親王大主教(1773—1781年)

莫札特在家鄉的生活並不幸運,新的僱主柯羅雷多並不樂見他出遊,並要求他的作品必須為了宗教儀式而寫。十七歲,他心有不甘地接受這個限制,使得接下來的三年他與親王大主教之間的關係持續惡化。所幸那段時間他在維也納結識了海頓,並且和海頓通信,建立了彼此惺惺相惜的友誼


海頓對列奧波爾德·莫札特說道:

「在上帝面前、還有作為一個誠實的人,我告訴你,你的兒子是我個人或我的聲望所知道最偉大的作曲家,他很有品味以及最偉大的譜曲學問。」

 

莫札特對海頓的描述:
「只有他具備了能使我歡笑並且深入我心靈的秘密。」


1776年莫札特二十歲,並決定離開薩爾斯堡,然而親王大主教拒絕讓他離開父親並要解除他樂團首席的身分。經過一年的準備,他和母親先到了巴伐利亞公國慕尼黑,但並未找到工作,又經奧格斯堡帝國自由市輾轉到了普法爾茨伯國曼海姆建立為數不少音樂界的友誼。不過他尋求工作的腳步依然無所進展。同樣在曼海姆,他瘋狂地愛上了女高音歌手阿羅伊齊亞·韋伯爾AloysiaWeber),這引發了他父親的怒火,他要求他不要忘記了自己的事業。負債纍纍後,莫札特明白了他必須重新尋找工作,並於17788月前往巴黎。

 

他希望能夠從梅勒西奧·格林處得到支援(他曾負責他七歲時的巡迴演出),未果。在巴黎他寫作了《第31交響曲(巴黎)》。但是他沒有找到工作,在危機中的法國他甚至難以找到人為他的作品付錢。他母親在這段期間不幸病倒,並於73日離開人世。莫札特只好返回故鄉。途中經過韋伯爾一家生活的慕尼黑,但阿羅伊齊亞愛上了別一位歌劇導演,沮喪的莫札特在1779129日回到了薩爾斯堡。他的父親已說服親王大主教重新聘用他。

 

波隆納的莫札特由一位無名畫家成畫於1777年薩爾斯堡,是波隆納的馬蒂尼神父為他的作曲家肖像畫廊而訂購的。這幅肖像現存於波隆納市音樂博物館。關於這幅肖像,列奧波爾德·莫札特在17771222日一封致馬蒂尼神父的信中寫道:「這件作品藝術創作的價值不怎麼吸引人,但以相似度的觀點來說我向你保證,它很完美。」

 

178011月,他從慕尼黑收到一份歌劇的請求,這個創作名為《依多美尼歐,克里特之王》,在1781129日首演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回到薩爾斯堡,便意味著莫札特必須順從維也納的僱主,在那兒,親王大主教解僱莫札特之前甚至還經常公開地以「飯桶、智障」揶揄他。莫札特後來便以獨立作曲家的身分進駐奧地利首都,並接受韋伯爾女士的補助款。

 

維也納(1782—1791年)

獨立

少了他父親和僱主的牽制管束,莫札特終於能夠更自由地作曲。1782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兼奧地利大公)要求他完成一部歌劇。這便是後來的《後宮誘逃》(德語Die Entführung aus demSerail),使維也納作曲家兼公眾音樂會指揮克里斯托夫·維利巴爾德·馮·格魯克非常感動,並對莫札特讚譽有加。

 

莫札特認識了Franz Fridolin Weber及其夫人Cäcilia Cordula的小女兒,康絲坦茲(Constanze),未等到父親書面同意,便決定與她共結連理。婚禮於1782年8月4日Saint-Étienne教堂舉行。

 

後來,由於受到von Svieten 男爵的影響,莫札特開始認識巴赫韓德爾的作品。莫札特受到巴赫對位法的強烈吸引,進而直接影響後來《c小調大彌撒》(KV.427)以及數首相關作品。同一年,他開始譜曲一系列的六首弦樂四重奏獻給海頓,並於1785年結束這一系列的創作。

 

1784年,莫札特加入共濟會,並迅速地晉升為會長(17854月)。他創作許多作品獻給共濟會弟兄,其中有《MaurerischeTrauermusik》(共濟會葬禮音樂)(K.477)。

 

1786年,莫札特認識了劇本作者洛倫佐·達·彭特,維也納劇場的官方詩人。後者說服了皇帝批准創作一部基於博馬舍費加洛婚禮(義大利文:Le Nozze Di Figaro)的歌詞。但後來皇帝認為該劇具顛覆性,禁止其上演。莫札特將達·彭特的歌詞配上音樂,《費加洛婚禮》於178651日在維也納展開首演,但該劇的成功並不能阻止其海報被迅速撤下。然後莫札特便前往了布拉格,在那裡這個「婚禮」又成功博得滿堂采。為了對這個城市致意,他寫下了D大調第三十八號交響曲 K. 504》、《布拉格交響曲》

 

他隨後收到布拉格劇院指揮的要求,希望他能夠為接下來的一季再寫一齣歌劇。莫札特再次請達·彭特填寫唐·喬望尼》(DonGiovanni的歌詞。1787528日他父親列奧波爾德過世。這個噩耗嚴重打擊了莫札特,並接著影響他正在進行的歌劇的創作。首演於17871028日布拉格的《唐·喬望尼》一炮而紅,但後來在維也納並沒有獲得同樣的成功。

 

困病交加而英年早逝

在生命最後幾年間,莫札特身體欠佳,儘管有不少酬金豐沛的成就,卻越加陷入拮据的窘境。他創作許多的奏鳴曲、協奏曲、交響曲、歌劇(例如《女人皆如此》(CosìFan Tutte,他最後的與Lorenzo da Ponte合作的作品)。1790年時值約瑟夫二世駕崩(他的繼位人利奧波德二世既不喜歡莫札特,也對共濟會不懷好感)當時他的好友交響樂之父海頓也去了倫敦,使得這段時間的莫札特意志格外消沉。

1791年一位共濟會弟兄兼維也納一個知名小劇院導演EmanuelSchikaneder託他寫一齣歌劇。他提供了一本關於這本歌劇的小冊子,而莫札特也為他譜出一折《魔笛》(德語:Die Zauberflöte),這部作品於930日一炮而紅,也是莫札特最後一齣歌

7月,一位不知名人士要求他創作一首《安魂曲》,且必須匿名。今日我們知道是瓦爾塞根伯爵,人們猜想或許他想讓他的朋友們猜作者的名字,又或許想將著作權據為己有。因疾病和貧窮而衰弱的莫札特,還必須面對工作的重負,因為他在八月初收到一份關於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加冕創作歌劇的請求(狄托的仁慈K.621),而且必須於三週內寫完。                     

 三十五歲的莫札特於十二月辭世,留下未完成的《安魂曲》(Requiem K.626)(受其妻子康絲坦茲之託,後來這首曲子由他的學生完成,Franz Xavier Süssmayer而後又由Sigismund von Neukomm接手)。Neukomm的集成版只於1819年在里約熱內盧演奏,之後就被人們忘記了。第二次演奏於2006310日在Liévin為紀念Courrières礦難而進行。

有個傳奇故事說莫札特在《安魂曲》裡見到了自己即將死去的先兆,這個傳說被用在福爾曼的電影《阿瑪迪斯》裡,這其中浪漫的想像多過於事實。

 

莫札特的遺體,根據利奧波德二世皇帝下達之有關葬禮的法令,最後在維也納郊區的聖馬克思墓園,葬於莫札特家族與他朋友共有的靈位。與民間相傳不同的是,莫札特其實並未被草率地葬在公共墓園的靈位。那一塊共有的靈位則是事先購得,可容納十具遺體(成人八位、小孩兩位)。同年1214日布拉格舉辦了一場追思會,參加者成千上萬。EmanuelSchikaneder則在維也納籌畫了一場《安魂曲》的首演

 

莫札特的短暫一生寫出了大量的音樂作品,體裁形式涉及到各個領域,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傑作。其中包括二十餘部歌劇、41部交響曲、五十餘部協奏曲、17部鋼琴奏鳴曲、6部小提琴協奏曲、35部鋼琴小提琴奏鳴曲、23首弦樂四重奏、以及數部嬉遊曲小夜曲、舞曲及宗教樂曲。


費加洛的婚禮





=======

*莫札特的交響曲作品莊重典雅、旋律具歌唱性,其最完美的交響曲作品是最後三部交響曲作品,作曲家在八週內就完成這三部交響曲,但卻是風格迥異的三部作品:第三十九號交響曲溫柔歡愉,第四十號感傷惆悵,第四十一號則宛如史詩一般;其他形式的室內樂作品也富有特色,不論是各類形式的協奏曲或是《小夜曲》、《哈弗那》等作品,呈現出毫無瑕疵的優美情趣,有著如歌的音調,引人入勝;莫札特一向以歌劇作曲家自居,他最膾炙人口的幾部歌劇《後宮誘逃》、《費加洛的婚禮》、《唐喬望尼》、《女人皆如此》、《魔笛》以妙趣橫生的音樂刻畫人類的各種情感。

 

*室內樂:
K.525
小夜曲
K.581 A
大調豎笛五重奏
K.515 C
大調弦樂五重奏第三號
K.516 G
小調弦樂五重奏第四號
弦樂四重奏 K.387-「獻給海頓」
嬉遊曲 K.138 第一樂章

 

*協奏曲:
20號鋼琴協奏曲(D小調,K.466
K.364
交響協奏曲(中提琴與小提琴的協奏曲)
A
大調鋼琴協奏曲
G
大調長笛協奏曲
雙簧管協奏曲
23號鋼琴協奏曲
長笛與豎琴的協奏曲

 

*宗教音樂:
D
小調安魂曲
加冕彌撒曲


*
歌劇:
歌劇 魔笛

歌劇 費加洛婚禮 

歌劇 依多曼尼奧

歌劇 後宮的誘拐

歌劇 唐.喬忘尼

歌劇 女人皆如此

歌劇 劇院經理


*
交響曲 

第三十九號交響曲 K.543 E大調

第四十號交響曲 K.550 g小調

第四十一號交響曲 K.551「朱彼特」

巴黎交響曲

哈夫納交響曲

林茲交響曲

布拉格交響曲(又名沒有小步舞曲的交響曲)


*
鋼琴曲;

小星星變奏曲

 

**莫札特年代表

   
1756 1 27 誕生於薩爾茲堡

 1761 寫作第一首曲子:鍵盤樂器的行板與快板樂章。
  

 1762 在巴伐利亞選帝侯御前演奏。10月前往維也納,與姐姐 Nannerl       

度於瑪莉亞泰瑞莎女皇御前演奏。

 

1763 展開第一次旅行演奏,在慕尼黑、奧格斯堡、緬因茲、法蘭克福等地演奏,回程經過巴黎在當地停留五個月。第一次出版樂曲:四首鍵盤樂器奏鳴曲。

 

1764 抵達英格蘭,會見 J . C . 巴哈。

1765 旅行演奏至荷蘭,與姐姐雙雙罹患重病。

 

1766 返回薩爾茲堡,改編許多其他作曲家的奏鳴曲成為協奏曲,同時寫作一首拉丁舞台戲劇間奏劇 " Apollo et Hyacinthus " ( 阿波羅與希亞欽杜斯 ) ,於薩爾茲堡大學畢業典禮演出。

 

1767 至維也納,與姐姐罹患牛痘。

 

1768 完成 " La Finta Semplice " ( 善意的謊言 ),但無法於當地演出。接受「磁針治療法」發明人 Franz Anton Mesmer 委託,完成獨幕歌唱劇 " Bastien und Bastienne " ( 牧羊人與牧羊女 )

 

1769 成為薩爾茲堡宮廷樂團第三樂手。10月前往維也納,與其姐 Nannerl 第二度於瑪莉亞泰瑞莎女皇御前演奏。

 

1770 父子前往義大利,接受當地主要贊助人 Firmain 伯爵招待。寫作第一首弦樂四重奏。與作曲家 Padre Martin 與著名閹唱男歌手 Farinelli 會面。在西斯汀教堂聽到 Allegri " 求主垂憐 " 後,憑記憶將其寫出,獲教廷頒發金馬刺勳章。歌劇 " Mitridate " 在米蘭推出並大獲成功。

1771   第二次造訪義大利,在當地演出一齣慶典歌劇” Ascanio in Alba "

 

1772 寫作夜間劇 " Il sogno di Scipione " ( 西皮歐的夢 ) 於薩爾茲堡新任大主教柯羅瑞多伯爵登基典禮演出,開始支領宮廷樂手薪資。漸漸與柯羅瑞多大主教之間產生不睦。莫札特父子第三次造訪義大利," Lucia Silla " 於米蘭大獲成功。

 

1773 於維也納完成弦樂四重奏 K168 - 173。其後兩年間陸續完成 " 薩爾茲堡交響曲 ",其中以 g 小調的 K . 183 A 大調的 K . 201 最著名。

 

1775 首演 " La Finta giardiniera " ( 假冒的女園丁 ) " Il re Pastore " ( 牧羊人國王 ),並完成五首小提琴協奏曲。 

 

1776 完成數首鋼琴協奏曲、以及 " Serenata Notturna " ( 夜間小夜

)、哈夫納小夜曲及數首彌撒曲。

 

1777 與柯羅瑞多主教爆發衝突,辭去宮廷樂手之職,偕母親外出旅遊演奏,並造訪曼漢,但爭取當地宮廷樂長之職不成。完成數首長笛四重奏與協奏曲。在曼漢遇見初戀情人女歌手愛洛希雅韋伯。

 

1778 旅行前往巴黎,母客死該地。完成 " 巴黎 " 交響曲。父催其返回薩爾茲堡,莫札特心不甘情不願地回去,卻沒能謀得任何職務。

 

1779 獲得薩爾茲堡宮廷管風琴手之職。完成交響曲 K. 318 K . 319

小提琴與中提琴的交響協奏曲、以及加冕彌撒。

1780 受慕尼黑宮廷劇院之託完成歌劇 " Idomeneo " ( 伊多梅諾 )。初戀情人愛洛希雅嫁給宮廷歌手 Joseph Lange

 

1781 柯羅瑞多主教命其前往維也納祝賀奧國國王約瑟夫二世就職,莫札特遂辭去在薩爾茲堡之職,前往維也納謀生。與愛洛希雅之妹康斯坦采墜入情網。與 Clementi 於鋼琴上競藝。

 

1782 完成歌劇 " 後宮誘逃 " 以及哈夫納交響曲。與康斯坦采結婚。

 

1783 生下長子 Raimund Leopold,攜長子與康斯坦采回薩爾茲堡見父親,在薩爾茲堡停留三個月,長子不幸夭折。返回維也納途中走訪林茲,完成 " 林茲 " 交響曲。

 

1784 開始編訂作品,以自由工作者的方式維生。完成六首鋼琴協奏曲。

 

1785 以鋼琴家與作曲家身份獲得極高名聲,完成三首鋼琴協奏曲。出版六首弦樂四重奏並題獻給海頓。

 

1786 歌劇 " 劇院經理 " 於維也納荀布倫宮首演,同年並首演 " 費加洛婚禮 " 。完成鋼琴協奏曲 A 大調 ( K . 488 )C 小調 ( K . 491 )C 大調 ( K . 503 )

 

1787 兩度訪問布拉格,第一次完成 "布拉格 " 交響曲,第二次於當地演出新製作的歌劇 " . 喬凡尼 "。完成弦樂四重奏 C 大調與 G 小調。接替 Gluck 就任維也納宮廷音樂總監。

1788 寫信向共濟會兄弟 Michael Puchberg 求援。完成最後三首交響曲。

 

1789 走訪布拉格、德勒斯登、萊比錫,在萊比錫即席演奏巴哈曾經使用的管風琴。訪問波次坦與柏林,受菲德力克維漢之託,完成弦樂四重奏曲集 ( K . 575 , K . 589 K . 590 )。為好友 Anton Stadler 寫作豎笛五重奏。

 

1790 歌劇" 女人皆如此" 首演。私人旅行至法蘭克福,參加國王李奧波二世加冕節慶。

 

1791 爭取聖史蒂芬教堂樂長一職未果。受神秘委託者創作安魂曲。完成歌劇 " 狄托王的仁慈 " " 魔笛 "。為史塔勒寫作豎笛協奏曲。12 5 日病逝於維也納。

 

今日常聽見的莫札特作品 , 幾乎都是在世最後十年完成的。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