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13 14:51:47總編輯-歐頭

【20110913聯合報】音樂聖地/唱出熱血!華語歌壇中心在這裡


(
周杰倫、張懸、徐佳瑩都是台灣創作型音樂人。圖/聯合報)
【聯合報本報記者袁世珮】

 

 

陪伴台灣成長的聯合報,將滿六十歲了,這些年來我們見證這塊土地無數「奇蹟」,這裡指的不是統計數據,也不是購買力,而是自動靠右的路人、笑臉奉茶的衙門、開疆拓土的台商,台灣處處展現的活力、美好與文明底蘊。本報將以系列介紹十二個台灣值得驕傲的事或許你早已深深愛上,或許你從未發現,一起為台灣按個「讚」。

 

台上光鮮亮麗、各地菁英群聚,不斷有年輕人懷著熱血入行,台灣的唱片業看來眾聲喧譁,音樂環境百花齊放。我們可以大聲地說,台灣是華語歌壇的中心,台灣流行的口味,基本上就定調了華語音樂的「時尚」,過去幾十年厚植的沃土孕育出創作的花朵。

 

文化融合 台灣擁優勢

 

製作人陳子鴻為江蕙與張惠妹的專輯操刀,本身是創作人,他認為台灣的優勢,在於融合中、日、美、原住民的文化,社會開放、又有文化與反思,從九年代開始成為華語音樂中心。

 

作詞人方文山比喻:「如果大陸要寫華語流行音樂史,不得不提台灣,但如果是台灣來寫,可以隻字不提大陸的影響,而結構依然是完整的。」而他與周杰倫,正是這十年的華語歌壇成功方程式。

 

周董擁十五座金曲獎、方文山兩座在握,方文山形容兩人關係是「導演和編劇」或「模特兒與服裝設計師」,「模特兒沒有服裝設計師,依然是模特兒,但我能替模特兒加分,我的功能是替杰倫的歌提供畫面。」

 

天王周董 從創作起步

 

周杰倫詞曲、製作、音樂影片(MV)、電影、主持全能,但在二○○○年出道之前,他只是個創作人,就是從創作人成就了今日的天王。

 

對這個音樂環境,周杰倫是有心的。「很多人都唱翻唱歌曲,不是不好,只是我不喜歡讓消費者與整個樂壇認為國外的音樂比較好聽,為什麼不是別人來翻唱我們的歌呢?難道我們沒有好的音樂人能寫出這樣的歌嗎?」他沒唱過一首翻唱歌,反而是中孝介翻唱他的「花海」,近日還有日本知名歌手來洽談翻唱他的歌。

 

他的「青花瓷」曾被北大拿來當考題,影響深入文化、教育層次。當初,「聽媽媽的話」被列入國小的輔助教材時,他說:「很開心啊,表示當初寫這首歌已達到目的了。」

 

民歌開始 走自己的路

 

蘇打綠主唱、創作人青峯認同:「台灣絕對是一個華語樂壇的重要基地之一,從台灣歌手及創作者影響擴散的範圍不難看出這點。」很多歌一聽就知道是台灣歌手的歌。

 

台灣是從民歌開始走出自己的路。樂評袁永興指出,當對岸在搞文革時,我們已經有「唱自己的歌」的訴求,一九七五年李雙澤、一九七六年第一屆金韻獎,這些從學生、知識分子發起的自發性運動,造成群從效果,成為台灣創作力的源頭。

S.H.E幕後企宣、也是作詞人的施人誠說:「台灣是中文保存的堡壘。」例如李泰祥以詩補上流行音樂,高雅又流行,還可以在市場上大賣。

 

聯結後來的滾石(三毛、齊豫)與飛碟等,台灣音樂創作的質量輝煌,有許多歌至今在大陸都還流行。

 

袁永興分析,在這個時期,偶像與人文並存,李宗盛更將詞曲質感往上拉。港風與東洋瘋狂的時期,我們有張雨生、張宇這些創作歌手,穩住陣腳。

 

中國風格 方文山掌門

 

近期的方文山幾乎是「中國風」的代表,批評者說堆砌辭藻,但他創造的天地,將年輕人帶進了懷古的世界。他自認在塑造某種門派「古典元素、中國風、故事性、畫面感、空間感」,「因為中國風易被聚焦,我三百多首歌,也只有六分之一吧。」

 

這巨變的十年裡,娛樂選項增加,音樂變成背景,創作訴求轉為創意取勝,要MV、要簽唱會、非法下載氾濫,陳子鴻嘆:「我不想教徒弟了,眼看他們可能未來十年就沒工作,怎麼忍心?」

 

創意包裝 展現生命力

 

袁永興認為,這時反而出現兩種路線,主流仍堅持創意加包裝,而創作則轉向獨立音樂,如張懸、蘇打綠等,周杰倫則是少數能在主流路線上維持創作力。施人誠也看到MatzkaSuming這兩組原住民藝人的創作力。

 

青峯不悲觀:「創作常常是需要逆境的,我有許多歌曲、甚至是快樂的歌,都是在我挫折時寫下的;每當我要創作的時候,常常體驗到剖開自己的痛苦、自我治療的折磨,和復原的美好。不利的環境,有時反而對創作的生命力有利。」


原文網址,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65861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