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22 18:45:05FB :彭可欣

09節奏的起源

 

節奏的起源

 

量脈要找到脈頭。所以我們先找這個脈,也就是我們要講的節奏,是從哪裡發生起的?從何時開始影響我們的?

 

醫學界證實,胚胎裡首先出現的是心臟。心臟要第一個出現,為的就是開始打節奏。節奏打了八週,耳朵就開始出現,聽覺能力發展,到了第十八週就整個發育完整。耳朵是人體第一個發育完成的器官,也是我們與外界溝通的第一個通道。這個通道一通,我們首先聽的節奏就是媽的心跳。所以,嬰兒吃母奶時會比吃奶瓶有幸福感,小耳朵聽媽的心跳,因為那裡有他熟悉的音樂。

 

在心理學裡,有所謂的“聽力追蹤”。有很多心病或心裡障礙,追蹤到最後都發現是小時候造成的,再找病根就是追到媽媽身上去。結果,只要聽媽媽說說話就能醫好了。這是法國的醫學研究認同的,稱之為“湯瑪斯效應”。技術上叫“音波再生”。是利用一種臍帶的音波密碼,模擬子宮的聲音,媽媽的聲音透過這種機器講話,聽起來就像回到子宮時聽到的一樣。可以用來治療聽障和情緒失調的一種方法。所以,母親的心跳和聲音,很早就隨著我們的成長參與塑型了。無論是對肚子裡的胎兒說話、唱歌,還是讀書給他聽,都可以提高他在出生後辨識四周聲音的能力。胎兒和母親的心跳比約2:1。所以他們喜歡輕快點的音樂,如莫札特和韋瓦第的音樂。

 

節奏很早就在我們身上產生作用。打胎教起,節奏就是增進記憶力和智力的工具。記憶容易以聲音符號儲存,它的儲存格式就是節奏。就如,某首歌響起時,你會突然回想起某個特別的人,或某件特別的事。就是類似電影配樂的效果。

 

心跳、脈搏和血壓都存在節奏性。音樂是自然的調節律器。聽節奏強烈的搖滾樂,會心跳加快。相反的,簡單輕柔的音樂會讓心跳變慢。這道理明白,就會串串相連。

 

當腦中的聽覺神經透過脊髓或腦幹和全身的肌肉打交道時,平衡感和彈性都會直受到聲音的影響。所以我們說五歲前的小孩,骨頭還沒長硬,最好不要學琴。先學律動。也就是平衡感的開發。

 

耳朵中的耳前庭組織,連結眼睛的肌肉,影響視力和臉部肌肉的跳動,進而影響咀嚼和味覺。從這個角度看,聽音樂會變美,就有道理了。人家說,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這個壞,其實有很多面的;表面、裡面都會影響。要不變壞,聽音樂也是可以影響的。

 

另外,內耳中的迷走神經和喉、心臟、肺、胃、肝、膀胱、腎和大小腸相連,這指的是,鼓膜產生的音波振動,會通到這些器官。這條相通的路線就叫:副交感神經。音樂就是利用這條神經牽動你全身的器官和肌肉運動,所以你聽到搖得很快的節奏,身體會自然想跟著動。這一條不經大腦的路線,讓失聰的也能隨音樂跳舞。

 

唸詩、拍手,都是一種節奏,左右律動能統合身心。這種交替的重音,其實是模倣人類心跳那種節律性的收縮和舒張。當我們朗誦莎士比亞的詩時,那節奏和我們的心跳是非常相近的,大約是每分鐘65-75下。沒有音樂、節奏時,唸唸詩,也是一種音樂欣賞。詩詞本一家嘛。

 

 

  以上都是說明,節奏有多重要。這種影響幾乎是無形的,難以發現,但真的存在,並無時無刻不再發生。這種存在而未被發現的東西,叫“祕密。”所以,你看!我們今天的確挖了少好寶吧。

 

 

上一篇:08為生活把脈

下一篇:10音樂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