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也要一個798
——參觀“2010年理工學院藝術作品聯展”有感
很早以前,很希望日後可以開設一間Cafe店和書店,最近參觀了2010年理工學院視覺藝術、綜合設計課程畢業作品聯展後,又有了一個新的想法。如果在Cafe店的旁邊,有一個小的工作室,可以讓澳門本土的設計人員在這個工作室自由創作,並且,也可以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品牌,這個想法好像也不錯。因為,在畢業聯展上,筆者見到很多有澳門本土特色的藝術作品,而且水平也不遜色於在北京798區所見到的作品,但是,澳門這個小小的地方,好像還沒有一處可以讓年靑人創作交流的好地方。
展覽中很多作品也具有一定的水平。以平面設計為例,以溫馨為主題的“Be Egg”中蛋為頭的小熊,藝術作品成為了成品——咕口臣,擺放在一張很舒適的沙發上,營造出溫馨的家的感覺,令參觀者也很希望把它帶回家。另一個作品,“源素”(Elements)以同音異字,並且宣揚“美麗是來源於內在與健康、美麗是來源於自然、美麗來自於均衡”,勾起人們對自然生活的渴望;如果將該意念加以利用,很適合用於環保、樂活的推廣上,使人有返璞歸眞的渴望。另外,筆者發現了一本很吸引人的彩色繪本,在以森林為主題的佈置裡,放上色彩鮮艷的繪本,這種獨特的畫風令人瞬間被吸引住,是一種視覺享受,也是一種強烈個人風格的表現;唯一要改進的是在繪本中多次出現錯字,如果設計者希望繪本能進一步發行,一定要在校對方面下點功夫。
展覽中的另一亮點是多媒體創作,由那個“白咒”的短片說起。作為澳門本土的藝術作品,人情味是小城固有的特色,同學以短片來表達對已逝嬤嬤的思念,依依不捨之情。作品把因思成狂的歇斯底里的程度表演了出來,特別是不斷捲白髮、用圓規不斷重複去畫的畫面,都很具驚嚇性。除了作品以錄像的方式在入口處重複播放外,在入口處左方更有一個類似靈位的設立,觀賞完錄像,再往靈堂一看,不安情緖縈迴不去。
“很狗·很久”,首先名字以同音來帶出狗的主題。假如是用平鋪直叙的手法呼籲人們關愛小動物的話,作品吸引力可能會大減,但該作品以名字來吸引觀衆,並用3D動畫來表達被遺棄的小狗的渴望——叼着和主人時常玩的網球,期望有一天可以把網球交回主人的手中。但是小狗的渴望卻因主人和貨車同時出現而幻滅了,奄奄一息的小狗,和落空的願望,成為了永恆。
除了關愛動物,“Childhood’s Dream童夢”作品,以3D製作來關懷受戰爭傷害的兒童。戰爭好像與澳門人相隔很遠,基本上很少人可以以同理心去感受戰火對兒童的傷害,但作品喚起了人們的同理心:小童對戰爭的不理解,關心的只是手上的模型飛機,但從天際劃過的“流星雨”在山頭上爆發,小孩對“流星雨”所許的願似乎和身邊的廢墟一起幻滅了,只剩下永遠埋在廢墟中的模型飛機和垃圾堆裡的小孩遺體。3D動畫中雖沒有血腥的畫面,但很強烈地勾起人們對戰爭的厭惡。戰爭雖然離我們很遠,但觀看作品的同時令人對戰火中的兒童產生了憐憫之心。
隨着科技的發展,人類總有一天會“Phone化”嗎?該同學以Phone化為主題,很有現代的象徵意義:手機已成為生活的必需品,如果手機不在身邊,便會產生不自在的感覺,相信人們都被phone化了,人與人之間僅僅靠phone來維繫,令筆者想起日前觀看《True》表演時,演員中只有簡單的字句,人類phone化以後的後果也是如此嗎?只懂得與機器打交道,已不懂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了?我們都是被Phone化了嗎?
最後,筆者從作品中發現了一位與筆者想法相近的同學,她提倡My Dream’s Studio,讓靑年有自己的夢想,並且可以去尋夢——Let’s Dream。在外國,小孩子的學習壓力比中國的小孩輕,可以有更多的想像空間,在澳門這個外在環境受局限的地方,小孩子似乎與夢想擦肩而過,賭博、金錢的引誘下,還有人鼓勵他人去尋找夢想,隨夢想飛翔嗎?答案應該是不多吧。而設計者介紹了她對這個Studio的概念,期望以定期舉辦工作坊或講座,讓大家有一個空間去實現夢想,筆者很喜歡這個意念;若然這些設計系的學生,眞的有一個地方讓他們去交流,並且把成品推廣到市場,將作品成品化,相信對學生的信心及澳門創意產業的發展也很不錯。最後,作為本澳喜愛文化的一員,很高興見到澳門本土的藝術也有如此的水平,相信加以推廣,本澳一定會有具自己特色的創意產業產生。
| ||
| ||
| ||
|
刊登於2010年9月7日澳門日報第E03版文化視覺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0-09/07/content_506364.htm
上一篇:藝文寫作—音樂到自我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