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死亡—觀>(Departure)
話說死亡—觀<<禮儀師之奏鳴曲>>(Departure)
而禮儀師,在劇中,年輕的大提琴師因為樂隊解散而失業。在廣告中找到了這一份工作—送行助理,誤以為是旅行社的工作。
社長由於五年前親手為妻子送行,而開始從事這份工作。
他給予遺體充分的尊重與溫柔,高超的化妝技巧技幫助死者回服生前的模樣,令親人朋友可以安心的向死者告別。
在工作中,社長對工作的態度感染了大悟,每次死者親屬衷心的感謝都成為了社長的工作滿足感。大悟開始明白其中的意義。
最後,大悟更親手送別了自小便離棄家庭的父親,在為他化妝的一剎,大悟回憶起對父親蒙糊的印象,在那一刻,大悟與父親最為靠近,化解了大悟心中多年的郁結。
人總免一死,但面對死亡的時候,不其然還是恐懼。
在這套電影裡令人近距離面對死亡,並且賦予另一種角度。
在火化師按下那一個按鈕時,他向死者說再見,在不久的將來再見了。
因為死亡像一道門,死去的人並沒有消失,他們只是提早出發前往下一站。
因此,在另一個空間裡,還是會踫見,而火化師便是這道門的看守者。
劇中,當大悟在二手店賣去價值一千八百萬日圓的大提琴時,
他感到莫名的輕鬆。自小便開始學琴,一心想憑音樂去謀生,對妻子的承諾更是:每到一處地方表演均會帶上她,這樣,就當是在旅行中生活。
但是,事實上,他太早為自己定型了,當時勢並不是這樣的發展下去時,要堅持往這個方向前去,似乎太吃力,而且令自己相當的為難。所以,那一刻,他放下了自小已為自己定的枷鎖,感到生活輕鬆起來。
而社長那種坦然面對死亡的態度,每個人都會面對,而且這個行業是非常的被需要著。記起最後一幕,搬運大悟父親屍體的人粗暴地對待屍體,而且還說: “就這樣搬進棺木便可以了,進去以後給死者喝點水。”相比之下,之前那些經過社長處理過的屍體,真的在最後一程得到了尊重,在家人親屬的角度看也會安心。
開洗澡堂的老太太死去,是大悟親手為其入殮,兒子之前因為沒有盈利而反對母親繼續經營洗澡堂,但老太太堅持著,那個洗澡堂已經營了五十年,而且是以柴木來加熱水溫,那經常來洗澡的人:“這樣的燒水方法,雖然水溫有點燙,但是可以令人的頭腦冷靜下來。”老太太所堅持著的,並非金錢,而是她所說的: “如果關掉了洗澡堂,那麼經常來洗澡的人會很不方便。”她對工作的態度或許會社長有幾分相近,並非全利益的,而是來自那一份社會責任。到最後,兒子在火化爐前,在送別母親最後一程時,哭著向母親道歉。當初因為母親的堅持而與她吵架,但當失去時或許是那種不孝的思想令其感到萬分的內疚。
這套電影除了在面對死亡方面令人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外,更喚醒人們因為生命的不可預測而更應善待身邊的一切。
看電影的時候,在那些送別的畫面,令我回想起那些已離去的親人,眼淚不禁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