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14 20:57:43天橋說書人

改變觀念,學好歷史—給高中生的簡短建議

蔡蔚群(作者為國立新店高中歷史教師)


同學們進入高中以後,面對新的環境,接觸到琳瑯滿目的各種學科,難免有不知如何入手的苦惱。有些原本國中還算拿手的科目,怎麼現在成績直直落,很努力的學習,卻總是不得要領,分數也沒有起色。如果,這正是你學習歷史的寫照,希望你用心地讀完這篇文章,瞭解自己學習的問題所在,細細體會學歷史的方法與樂趣。以下,就是要回答同學們學習歷史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要學歷史?解決了這個問題以後,你才會心甘情願地、主動地想和歷史打交道;第二個問題是:要怎麼樣才能學好歷史?唯有懂得學歷史的招數門路,你才會學得快樂,願意接納歷史這一位朋友。



「現在」與「過去」的對話



經常聽到同學們說:「歷史都已經過去了,我們記得一些過去的事情有什麼用?」如果,歷史只是過去發生事情的累積、記錄,那麼學歷史果真沒用,因為學歷史只是不斷的背、不斷的記,記了一堆事情又都派不上用場,好無聊喔!所以,這裡就先談談知道「過去」有什麼用。

我們生活周遭的人、事、物,能夠感受到的,幾乎都是「過去」所遺留下來的,例如:台灣和美國之間的關係、公園旁的一座土地公廟、自己的童年往事,或者是阿公激動地聊起年輕時的英勇事蹟,都包含在內。這些遺留下來的人、事、物,都有自己的歷史,同時也和你的生活密切相關,你不必主動去挖掘,因為這些「過去」就在你面前。

過去會出現在面前嗎?我怎麼都沒感覺到?舉例來說: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後,許多同學都覺得疑惑:為什麼有些阿拉伯人不但不同情罹難者,反而在鏡頭前表現出歡欣雀躍的樣子?當同學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已經無可避免地要探尋以色列建國的過程、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長期衝突,以及美、英等國家與以阿衝突之間的關係,否則便無法解釋阿拉伯人的反應。這些都是過去,這些都是歷史,是不是不知不覺地就出現在你面前呢?現實生活中,這一類的例子很多,說明要瞭解現在,就必須要瞭解過去,歷史課正是提供你瞭解過去與現在的一條捷徑。

《天下雜誌》在「發現台灣」專輯中,有段發人深省的文字:「歷史像一條河,我們無法挽留逝去的河水,卻可以從河水中看清現在的自己。」「河流有方向,就因為它有源頭;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才曉得要往哪裡去。」過去和現在並不是對立的,因為現實生活中有著太多的過去。歷史讓你深度思考,突破事情的表象,瞭解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而不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階段。
歷史的「記憶」與「理解」



知道現在與過去的關係,也等於解答同學為什麼要學歷史的疑惑。然而,學歷史還有更多的意義,如果你懂得方法與步驟,學習將事半功倍。換句話說,這裡要從幾個方向讓同學瞭解,如何才能學好歷史?

同學經常有一種觀念,認為學歷史就只是學歷史課本,在這樣的觀念之下,當老師在課堂上討論的內容超過課本範圍時,經常不當一回事,甚至趁機休息一番;另一方面,又覺得厚厚的一本課本,不想全部唸完,最好老師提示重點,這樣課本就不會背不完了。這種錯誤的觀念,害你一直學不好歷史,因為這種讀書方式的重點在於「記憶」,而且是考過就忘的「短程記憶」。

現在高中歷史課本,一共有六個版本,內容頗有差異,你和其他學校的學生,不見得是用同一本課本,所以,現在的歷史教學或考試,著重在同學能否瞭解歷史的重要「觀念」,不是片段的「記憶」,是前因後果、來龍去脈的「理解」。(這種考試型態,已經反映在今年的學測和指定科考的歷史題目上。)這些觀念的理解、思考,除了課本提供了必要的線索以外,老師課堂上的解說,以及同學們動腦筋的消化吸收,才是學習歷史成功的關鍵。檢驗自己是不是真正「理解」歷史的一個方法,就是當自己閱讀完一段課文後,蓋上課本,如果你能用「自己的話」簡短說明課文重點,就可以說是「理解」了課本內容,如果你只是照課本順序大致背出來,雖然可以證明你的記憶力驚人,但是背完與真正瞭解是有很大差距的。當「理解」的功夫做得紮實,甚至不需要老師找出重點,你自己就可以判斷某一段課文的重要與否。而且,因為許多觀念都可以互相印證,當你懂得「理解」的好處以後,閱讀課文、考題或其他資料都將容易許多。
鍛鍊思考與表達能力



無論是過去或現在,所發生的事情、所累積的資料,數量都相當龐大,我們怎麼樣從這些紛亂的現象、資料中,提煉出有意義、有價值的一部份,是我們學習歷史、適應生活極重要的課題。這種方法稱為「歸納法」,由英國學者培根(Francis Bacon)所提倡。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老師的講解、坊間的參考書,多少都是歸納法的運用,也就是說,都幫你把課文、資料做了系統性的整理。你所讀的歷史課本,也是歷史學者運用同樣的方法,歸納重要史實、觀念後呈現出來的成果。我們每天看的電視新聞,不也是記者實地採訪後,將某件事情簡明扼要地報導出來嗎?

老師的講解、講義的提綱、坊間的參考書,都是別人幫你「歸納」出重點、結論,但是你是否嘗試自己「歸納」呢?套用上一段「記憶」與「理解」的區別,許多同學的學習,還停留在「記憶」這些重點、結論的層次,所以你還是學不到這些講解、講義或參考書的精華,因為別人是歸納、理解出來的,你則是記憶的。因此,多動動腦思考課文內容,才能更親近歷史。這種功夫,在你上網尋找資料、看報紙,以及生活中的許多時刻,都有機會用得上,現在應該要多多練習。

除了「歸納」以外,「比較」也是我們學習歷史經常用到的方法。我們學歷史,在瞭解過去的同時,也同時瞭解了現在。所以英國歷史學家柯林烏(R. G. Collingwood)說:「過去不是死的過去,而是繼續活在現在的過去。」舉個例子來說,在中共改革開放政策下,中國大陸沿海一帶,新興了許多以國際貿易為主軸的城市,上海尤其是箇中翹處,這種現象,其實和一百多年前,清朝因為戰敗簽約所開放的通商口岸,有許多類似之處,同時,所產生的效應也可以類比:沿海城市的繁榮,與內地鄉下的貧窮恰成對比,無論是清末的中國或現在的中國都有待解決。對台灣來說,四百年前開始的「唐山過台灣」,移民一波波東渡,曾幾何時,台灣人一窩蜂前進大陸,反倒成為「台灣過唐山」。今天中共解放軍軍官,人手一本康熙平定台灣史籍,為的就是從歷史汲取經驗與教訓,歷史可以發現問題,進而思考解決之道,從歷史看現在,我們應該學會更謙虛。

同學若要在學習歷史時,靈活運用比較方法,可以嘗試比較不同的時代(唐代和宋代的差異)、不同的歷史人物(拿破崙與希特勒的相同處與相異處),為什麼鄭成功時代台灣人高舉「反清復明」,到了馬關條約簽訂後,台灣民主國反而年號稱「永清」(永遠歸順清朝)?透過不同時代的比較、古今的對照,我們一方面更瞭解歷史,另一方面也更瞭解自己所處的環境。

在同學能夠運用歸納、比較等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以後,你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會跟著提升,也就可以較自在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歷史教科書以及老師製作的講義裡,附有許多資料,可能是古人所寫,也可能是當今歷史學者的研究成果。這些資料,就是要同學動腦歸納、比較、分析,確實掌握文字的內容、重點、立場、價值。愈能善用思考消化資料的同學,相對地,表達能力也愈能提升。這些能力,對於課堂上回答問題,推甄、申請大學的口試,甚至步入社會找工作的面談,都是不可或缺的,問題在於你能否善用機會,在歷史課程中多多練習。

學習歷史,很像武俠小說中練功夫的過程,一開始,多半只能照著師父、秘笈的招數,逐一演練,等到練熟了,不看秘笈,也能自己隨意組合這些招數。課本會難,是因為接觸的少,就像學武功剛起步的時候,總想放棄不練了。同學們應該要廣泛的閱讀,除了讀課本之外,講義上的資料、相關課外讀物,都要時時接觸。閱讀的時候多想一想,多運用前面提到的歸納、比較方法,久而久之,看書、看問題都會變得比較敏銳。如此一來,歷史不僅不是無止盡的背,而且還會讓你的腦袋靈活,成為一個可以深度思考的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