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8 17:23:05小噗
消基會:消費者使用Uber叫車應小心隱藏風險
Uber提供叫車服務在國內持續引發關注,消基會調查Uber服務發現,其服務潛藏若干風險,例如Uber自許為叫車媒合平台,不涉入消費糾紛的協商過程、司機招募過於寬鬆、用戶隱私保護政策不夠明確等等,若發生消費糾紛可能損及消費者權益,呼籲政府儘速對新興科技納入我國交通運輸管理規範,同時保障消費者權益,也提醒消費者使用Uber前應當注意隱藏風險。
Uber去年首次進軍台灣市場,在大台北地區提供叫車服務,消費者只要下載App叫車,系統就會自動派遣附近的Uber駕駛前往載客,收費按衛星定位計算行車距離,消費者可使用信用卡付款。由於App叫車方便且以逼近計程車的車資提供高級轎車載客服務,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不過,由於服務內容和計程車相近,但未依照國內交通運輸相關法規申請,去年底到今年初多次被交通部開罰。
由於Uber引發政府及計程車產業關注,站在保護消費者權益立場的消基會主動調查Uber,發現其服務隱藏一些不利於消費者的風險,提醒消費者使用其服務應當注意。
官網沒有客服電話,若有糾紛可能投訴無門
消基會指出,Uber在台灣沒有實體的營業據點,Uber官網也未提供客服電話,一旦發生消費糾紛只能透過電子郵件反映。另一方面,下載App後必需先註冊信用卡資料才能瀏覽相關訊息,若以後不想使用,應如何要求刪除個人資料也是個問題。
Uber自許為叫車平台,不負消費糾紛相關責任
而檢視Uber的服務規範,消基會也發現,並不利於消費者權益保護。Uber服務規範中明確表示,Uber本身未提供運輸服務,僅為叫車媒合平台,Uber不涉入運輸業者與消費者間的協議。運輸業者的行為、舉動,Uber也不負相關責任,消費者需向運輸業者投訴。
司機招募條件較計程車寬鬆,車資計算非政府公定
消基會表示,Uber官網說明招募駕駛的條件,Uber司機最低門檻需年滿21歲且有駕照,相較於國內「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93條規定不准申辦個人計程車的消極資格,顯然Uber對司機的招募資格過於寬鬆。此外,有別於計程車一律依政府規定以里程跳表計算車資,但Uber車資計算不同,且不需經過政府審核,若將來改變計費方案,消費者必需主動瞭解。
用戶隱私說明頁面對用戶不夠友善,資料保護不明確
雖然Uber去年進軍台灣市場,並成立台灣官網,但消基會也發現其官網、App上用戶隱私說明頁面僅提供英文及韓文,在語言上對本地消費者不夠友善,經過翻譯確認內容後。消基會認為Uber雖說明用戶資料蒐集會經過加密處理,但無法確保資料庫安全,資料傳輸風險由消費者承擔,為用戶個資保護帶來不確定性。
Uber引發的爭議也引發了交通部的關注,交通部一方面對Uber違法行為開罰,依公路法勒令停業、與經濟部依公司法撤銷Uber公司登記、並發文給投審會撤消其投資許可,同時也檢視現行運輸法規納入科技創新修法的必要性。
消基會呼籲,未來政府針對於Uber等科技對交通運輸產業帶來的衝擊提出適切的處理,包括檢討現行法規不足,使創新科技服務融入汽車運輸規範,同時應將消費者權益保護納入。
消基會也提醒消費者在交通部尚未對Uber等新興服務提出有效的管理之前,消費者使用服務應考量風險再決定是否使用。
Uber去年底增資12億美元,外界估計其市值已達400億美元,為市值最高的新創公司之一,不過,Uber在全球各地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遭遇各地政府開罰及計程車產業的抗議等問題。在台灣,去年引發計程車業者聚集交通部抗議,引起交通部調查認定Uber未按法規申請經營服務,且對其招募白牌車載客開罰。國外也發生一些醜聞,例如印度、美國發生Uber司機性侵乘客的負面消息。
文章來源http://www.ithome.com.tw/news/93587
下一篇:新考汽車駕照 不能再騎機車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