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10 07:55:48happygirl

開往中國的垃圾慢船--破解英國垃圾入華追蹤報導

作者.南方週末 2007-02-02

他們賺取利潤 污染留給中國

■在英國進行垃圾交易的大多數商人是華人,他們是「轉運鏈」中的最大獲益者;
■大部分垃圾船停泊在香港,這裏是髒東西進入大陸的最重要中轉站;
■洋垃圾的入關方式,一是謊報,二是混在正常物品中夾帶;
■在中國處理後,一些可回收的金屬,又通過中間商運回英國
出口中國:每噸可賺2000元

這個黑頭髮、黃皮膚的孩子坐在垃圾堆裡,黑色的眼睛裡透著迷茫。他的毛衣上粘滿了髒東西,腳板被污泥覆蓋。面對這樣一張照片,你甚至可以想像:腐臭味如何鑽進他的鼻子,無數細菌和病毒正向他的肌體進攻。

照片攝於中國廣東沿海某小鎮,並在英國一家網站刊出。這些垃圾來自大不列顛--中國男孩的身邊,印著英國標誌的三明治盒子證實了這一點。

一份英國官方的調查報告披露:目前,該國每年約有兩百萬噸垃圾被運到中國,比布雷爾首相剛上臺時翻了158倍。其中廢紙占四分之三,其餘為塑膠製品、電子垃圾以及銅、鎳、鋁、鋅、鉛等金屬。如果換成相同重量的水,可以灌滿四百個標準游泳池。

如此之多的垃圾,首先依賴於大不列顛的「生產能力」。在歐盟12國裡,製造垃圾他們是冠軍。英國每個家庭每年傾倒的廢物在半噸以上,但被焚燒的不足一成。所以,在這個「環保至上」的國度,如何處理廢物成了大問題。

數百家英國回收公司為此想方設法。比如CK Polymers Limited(CK塑膠),位於曼徹斯特市,是英國規模最大的廢塑膠回收商及出口商之一,每月把一千八百噸垃圾送到亞洲。另有一位叫作TIM FRIER的先生,業內馳名---此人搜集了英國超過五千家商業企業的垃圾,包括超市、酒吧、俱樂部的,每年約一萬五千噸,運往中國。為此,他在中國剛剛開了個辦公室。但這些涉嫌出口垃圾的英國公司,均不願接受本報採訪。

另據《南方周末》調查,這個回收廢物的群體中,大多數為華人。註冊地在英國的「英國物資回收有限公司」的合夥人何×豪,就是其中之一。相對於土生土長的洋人,他們更瞭解中國---不但有大量的市場需求,還有無數廉價勞動力。而在海外搜集垃圾的也是中國人,他們將搜集到的工業廢料、生活垃圾直接進行打包。

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垃圾會為他們帶來巨大利益。「英國的回收費用非常貴。掩埋是最基本的方法--每噸要花約一千七百元人民幣。而英國政府只提供每噸四百九十元人民幣的補貼。」一位知情者說,「如果出口到中國,不但省了掩埋費,還能得到中國進口商人每噸一千五百塊的報酬。加上政府補貼,就是兩千元。這種好事何樂而不為?」而中國商人出的高價錢,奪走英國垃圾交易70%以上的生意。
英國天空電視臺(SKY TV)將此事曝光後,引來了該國民眾的強烈反彈──他們無法忍受經過自己認真分類的垃圾,又被混在一起,去污染中國。但英國的部分執政者是默許的,「反正中國向我們這裏運送食品的船隻,空駛回去也是資源浪費,不如運點兒東西。」一位英國高級官員暗示。

由於英國和中國的貿易逆差,出口量的比例是1∶4,所以75%的船都是空駛而歸。而在今天,不少空船裝上了垃圾。事實上,幾乎所有大型海運公司都曾經有意無意地運載過「洋垃圾」,包括中遠、中海在內的船運公司,遭遇「洋垃圾」的情況時有發生。

八千公里的洋垃圾航路
散發著異味的各種垃圾,被混雜在一起,裝進五顏六色的集裝箱。海運是垃圾出口最重要的管道──英國的港口很多,例如利物浦、威爾士和多佛。但是,最大的集裝箱港口是在Felixstowe──位於倫敦東北,正對荷蘭港口鹿特丹。

媒體曾一再渲染「垃圾艦隊」,但本報調查發現,「艦隊」並不存在。那些運送「垃圾集裝箱」的船隻的負責人,並不關心貨物是什麼,他們只認報關單。就如同一個公車的售票員,無法查驗乘客的行李。

「作為承運人,我們不可能也沒有資格檢驗買賣雙方的貨物。」全球著名物流公司馬士基公關關係部門的薑曉峰對本報表示,「我們只能同海關加強聯繫,如果發現運輸垃圾或從事非法貿易的公司,則將他們列入黑名單,拒絕貿易合作。」他還表示,根據行業經驗和業內的共識:進口到中國的貨物數量前三名分別是廢紙、廢金屬、棉紡織品。

載著廢品的巨輪乘風破浪,駛向八千公里外的中國。其間,它們一般要經過荷蘭鹿特丹港、德國不來梅港、瑞典哥德堡港、丹麥奧爾胡斯港口以及西班牙的阿爾赫西拉斯港等地。有報導稱:如果船上還有空位,某些國家的洋垃圾也會被裝上來。當然,垃圾也不只傾泄向中國---集裝箱也會在非洲西海岸卸下,那裡面裝著舊電腦、用過的醫療器械。當然,目的地無一例外地都是發展中國家。

此間,那些待在英國的垃圾商是提心吊膽的。如果這些運送的船隻在海上洩漏,那麼這一醜聞將像「鬼魂艦隊」洩漏事件一樣名揚天下;更大的風險,則是被中途截獲。

2005年3月28日,荷蘭環境官員在鹿特丹港截獲了五十四個可疑集裝箱。根據清關單據發現,英國戈斯文諾物資回收公司是這批廢物的東家,而目的地正是中國。被截獲的集裝箱內裝滿食品垃圾、塑膠廢品、舊衣服、廢電池。荷蘭政府之所以譴責這些垃圾船,是因為這些有毒的垃圾違反了歐盟的相關法律。最終,這一千噸垃圾被運回英國。

但出事的船畢竟是少數。巨輪以約每小時二十海里的速度航行,絕大部分都平安到達目的地。曾有報導稱,垃圾船停靠在中國廣東南海港口--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南海港只有五千噸的水深無法承受如此噸位的大船。
事實上,大部分船隻的停泊地點在香港。此時,船主們可以拿到報酬,一位運輸公司的發言人說,運輸一個裝滿二十六噸集裝箱的塑膠垃圾的費用是七千五百元人民幣。這點錢還不如從倫敦到英國曼徹斯特的陸路運費,低廉的成本,也是英國垃圾湧向遠東的原因之一。

業內人士解密流通內幕
中國香港,九龍尖沙咀恒貿商業中心。上文提到的英國C K塑膠,其分公司就設在這裡。本報記者從公司網站上查到了銷售代表的電話---這是一個大陸手機。記者打電話同該分公司聯繫,一聽是媒體採訪,對方立即稱「你打錯電話了」。

當記者登錄在中國註冊的「世界廢塑網」後,進一步證實了香港在洋垃圾輸入中的地位。這家網站專門從事廢舊料的資訊發佈。網站老闆曾從事海外廢料貿易,深感這一行資訊的重要,所以提供了這個平臺。網站上,不少公司打出廣告,稱可以提供廢塑膠行業「加工、貿易、報關、運輸一體化」服務。1月29日,本報記者在網站以客戶身份進行了註冊。次日,網站一位工作人員從寧波打來電話,進行客戶服務調查。這位工作人員稱,「國內回收公司要直接從海外拿到垃圾,必須要先拿到IQSIQ(一種認證證書)認證,而大多數企業沒有這個手續。所以,他們必須通過香港。」

綠色和平組織有毒污染防治小組的劉立燦稱,他們處理的案例也顯示,香港同樣是美國電子垃圾進入中國大陸的中轉站。他們會同美國矽谷的一個N GO調查的資料表明:美國每年要出口國內至少一半的電子垃圾到發展中國家,其中的90%發往中國。至於入關的手段,綠色和平組織稱:「第一就是謊報,將洋垃圾以別的名義進行報關,比如說電子垃圾變成了電腦。第二種就是夾帶---將洋垃圾混在正常的物品中。」

而對「新入行者」,「世界廢塑網」的工作人員建議:先找當地能跟海外聯繫上的中間商---他們能把貨弄進來。一般的下游廠商,很難直接聯繫海外貨源。

透過這個網站,本報記者與一位元自稱能直接從國外進口各類廢塑膠的吳先生聯繫。吳先生是佛山山水人,從事海外廢料貿易已經一年多。
這位業內人士披露了「洋垃圾」的流通過程:像他這樣的中間商,直接與英國回收商聯繫。對方收集貨物後,會把相關的圖片、資料發給他們或香港的中間商,根據貨的品質商討價格。確定後,他們要付20-40%的定金;貨到香港後,他們要到香港驗貨,並付清剩餘的貨款。然後直接從香港提貨,海運回大陸的倉庫。如果有一些下游廠商是要整個貨櫃的,也得提前向中間商預定並交定金。然後,中間商將運回倉庫的貨進行分類,全國各地的下游廠商都來他那裏現金提貨,分得越細越賺錢。一般來說,一噸貨轉一次手就能賺幾百到一千元。

「一個貨櫃二十噸,大概四十天一個週期。」他解釋說。至於如何從香港把貨運回大陸,吳先生詭秘地一笑:「我們有自己的門路,畢竟是當地人嘛。」

一份國內權威報告顯示,洋垃圾集散處理地有廣東貴嶼鎮、大瀝鎮、浙江台州地區、河北黃驊市、湖南、江西、河南等地,尤以廣東和浙江最為嚴重。而當媒體曝光英國垃圾入華事件後,廣東南海大瀝整頓了廢品行業。所以,山水港的貨物也在激減。「現在很緊,拿貨少要在春節之後。」吳先生說,「等風頭過了,肯定是有的搞,畢竟這是個大行業。」
畢竟,全球每年的垃圾產量是二十億噸,相當於糧食的產量。

下游形成工業園
此次「洋垃圾事件」的主角就是南海大瀝──離佛山三水只有幾公里的小鎮。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大瀝鎮聯蟯村已成為聞名中國的廢舊塑膠交易、加工聚集地。但是,這裏的絕大多數企業並不直接從海外拿貨,它們只是整個產業鏈的下游。一位廣西的老闆明確地說:「我們的進貨管道有兩個,一個是外地的回收商送過來,另一個就是我們自己到山水拿貨。」

敏感時期,「大瀝聯蟯工業園區」廢品加工廠的老闆對記者保持著高度警惕,拒絕回答任何問題。一對留守此處的工人接受了採訪。他們是唐士友兄弟,貴州人,來聯蟯打工已有八年,先後為五個工廠服務。他們熟悉那些印著洋文標識的塑膠和廢紙,儘管他們不認識最簡單的英語單詞。

「這裡的多數廠子,主業是廢舊塑膠再加工,順帶做垃圾分類並轉手的工作。」唐士友說,「因為垃圾料收過來以後,先要進行分類,然後才能進攪拌機加工。」

簡陋的廠房、設備和「工業園區」的名稱並不相稱,當地政府部門對本報記者介紹,這裡大部分都是無證無照的工廠。但是,廢舊塑膠加工廠卻利潤驚人,唐士友稱:「一家五十人左右的工廠,三台機器,兩班倒二十四小時作業,每天能生產塑膠粒十噸左右,而工廠的開銷並不大,很多都不需要交工商稅收,一年的純利潤至少100萬。」

在園區鼎盛時期,上游垃圾回收車源源不斷地將廢塑膠拉進來,來自全國各地的塑膠製品廠的卡車,再源源不斷地從工業園區運出塑膠白粒。所以,工業園區既是廢舊塑膠的回收聚集地,也是塑膠製品廠商的原料供應地。那種「白粒」,也就是塑膠製品廠的原材料。

根據大瀝鎮政府提供的資料,聯蟯工業園區裏有四百家企業,一萬五千名工人,而當地的居民認為,工廠超過一千家,從業人員有至少十萬。

記者在工業園區走訪期間,隨機詢問了留守的工人,發現這裏的打工仔大都來自貴州、河南、四川、湖南等地農村,有人長達十年之久。為了節約成本和節省時間,工人就住在廠裡。工廠一般都採取「人休機器不休」的雙班制,每班的工作十二小時。而報酬視工作的熟練程度而定,平均是一千元左右。他們滿足於現在的生活,這畢竟比種田的報酬多得多,而他們的家屬,還可以撿破爛掙錢。

但這些處於垃圾鏈最底端的人,為此付出了健康的代價。這裡的孩子很容易咳嗽或者發燒。在父母工作的時候,他們就被放在垃圾堆上,甚至一起去挑挑揀揀。而一個讓人震驚的事實是,很多有用的東西,如一些可回收的金屬,又通過垃圾中間商運回了英國。這樣,中間商再次獲利。

產業取締和轉移
自聯蟯工業園區的「洋垃圾」被媒體披露後,南海區政府迅速進行了整頓。2007年1月15日,兩百多人的專項工作組成立,公安、交警等部門在十二個進入大瀝廢舊塑膠加工市場必經路口設置檢查站,嚴查廢舊塑膠裝載車輛。此後又出動一千五百多人,對千家企業實施停水停電,並發出了「1月28日前必須全面搬遷完畢、否則一律查封」的最後通牒。

「這也是我在宣傳部工作多年來,壓力最大的兩個星期。」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中國的南海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麥紹強說。作為政府新聞發言人,麥紹強就此事先後接受了數十家境外媒體和無數國內媒體的採訪。

目前,大瀝鎮位列中國的「全國千強鎮」第15名,整個產業的升級成為進一步發展的核心。麥紹強認為,「洋垃圾事件」一方面給了南海政府壓力,但他們同時也把其當成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契機。

1月24日,國家環保總局有關負責人稱,他們已責成廣東省環保局迅速調查,並積極配合海關部門打擊進口廢物走私工作。他們也正與歐盟有關組織協商,探討預防和打擊廢物非法越境轉移事宜的途徑和合作方式。

對於廢品加工產業轉移到何處的問題,目前並沒有清晰地呈現。園區內一家雜貨鋪老闆猜測:「有不少老闆是外地人,工廠很可能遷回老家。」

短短兩個星期,曾經車水馬龍的大瀝聯蟯工業園,如今已是人去廠空。工業園區裏有不少小飯館、雜貨鋪、理髮店,對突如其來的變故還沒完全適應。「現在基本沒什麼生意了,正準備關門回老家。」一位老闆說。

1月30日,三輛從河南信陽來的空卡車進了工業區。司機說,他們是常年往大瀝拉廢塑膠的回收商,都幹了七年了,看到大瀝取締廢品行業的報導以後,特地過來摸摸情況。「這麼大的市場,一夜之間就沒了,我們還真不知道以後怎麼辦。」
yiwen 2007-04-16 07:49:02

這就像社會學讀到的霸權主義吧
而耗用資源良多的美國至今不簽京都議定書
也只證明了人本自私

R 2007-04-14 13:09:37

孤苦的互相取暖
有錢的向下剝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