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2-25 05:13:00台北布麗雞

布麗雞看電影--No1【科倫拜校園事件】

● 01【科倫拜校園事件】2003 by 麥可摩爾

http://bowlingforcolumbine.kingnet.com.tw/a5.html (推薦導演訪談單元)



『ㄅ一ㄤˋ!ㄅ一ㄤˋ!ㄅ一ㄤˋ!』四起的槍聲突然在校園裡響起,慌亂的學生們仍舊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有人哭喊著;有些人倒下了;大家吆喝著趴下,伺機衝出。死亡的瞬間,我仍看不清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依稀只看見我旁邊那個女孩,張大著眼睛看著我…充滿恐懼……。


《科倫拜校園事件》原文片名Bowling for Columbine,講的是在科羅拉多州原本應該要去上保齡球課的兩名科倫拜學校高中生竟中途跑到校園瘋狂掃射人群,使他們眼中的肉身球瓶全倒的事件。當初是聽說這部紀錄片『粉猛!!』『因為紀錄片竟然可以這樣拍!!』就是衝著這樣的評語非得看看不可。


對於紀錄片的印象不外乎是:黑白畫面 (不知道為什麼有這種感覺) 、快從喉嚨裡滿出來的溫情、沉穩內斂的旁白、一個正面有意義的結尾吧!就像現在在新聞台到處可以看到的那些什麼《台灣情》或《台灣鄉土》、《用心看台灣》之類的單元,所以拿這種觀點來看《科倫拜校園事件》只會讓你掉下巴吧!!


導演麥可摩爾果然是個搶眼的怪胎,導演兼主持人的藉由這起轟動全美的槍擊校園事件來探討美國的槍枝問題,他藉由一個一個的問題去推演出一個背後原因,原因沒有被解開,反而推出更多問題,【例如】日本每年死於槍枝的人數大約39人;法國每年死於槍枝的人數大約60多人;鄰國加拿大了不起百來個;美國卻高達10000多人,為什麼? 為什麼呢? 難道是美國擁有槍枝的比例比較重嗎? ?不過人家加拿大的比例更高呢? ? 真的是加拿大人說的『美國人比較喜歡用暴力解決事情嗎???』還是槍支協會會長枉顧良心為槍枝尋找合理存在的理由:『美國人本質就是血腥的? ?』 ( 歷史上美國的建國也是經過一番的流血戰爭 )。


麥可摩爾如熊般的身軀一步一步的追問受訪人,雖然如同聊天般輕鬆,話語卻充滿著他的辯思反正,他不一定要一個答案,但無形中已經對應出一些矛盾的情形。穿插著歷史上的各場血腥的戰爭與屠殺,襯著配樂“What a wonderful world”!!也反諷著美國事是而非的大英雄主義只不過是另一種恐怖主義的美麗糖衣罷了!!也就是如此,所以這個福利大國裡在銀行開戶就可以獲贈一把槍--有槍枝目錄任君選擇,只要填寫表格證明你沒有犯罪過,沒有住過精神病院( 如果你有神經病但沒有住過精神病院那就不算 )即通過資格。至於子彈供應在大型賣場均有販售,比買煙還方便。


槍的存在到底是不是對的,顯然這不是導演認定的答案。畢竟因為職業需要( 狩獵 )它似乎是有存在的需求!!所以如果同樣擁有龐大槍支〈美、加相比〉卻出現槍擊比例懸殊的現象,也許問題真是出在【人】的身上。

是個人的問題嗎??是吧??最諷刺的是案發當天美國政府正在發動有史以來最大的“反恐”攻擊某國家………


這是沒有答案的紀錄片,甚至可以說它比某些電影好看到足以被頒發最佳劇情,它主觀,它還有點搞怪--利用卡通來穿插介紹美國血腥的歷史還是可以如此可愛--〈不過顯然導演對於某些媒體將此片歸類為喜劇有點感冒〉,導演風采搶盡鋒頭,但是,我覺得它主觀的真誠,記錄了紀錄片之外的某些片段。我甚至強力覺得它應該在電視上播放,尤其當我看到東森的【社會追緝令】以正義使者自居時的噁心節目在台灣卻廣受青睞時……。


片中也探提到媒體還有商人利用人的【恐懼】來銷售商品與刺激收視率〈好像台灣〉,因為被“製造出來”的恐懼侵襲,所以我們瘦了荷包來促進經濟發展,爽了財團商人。就像從sars開始,什麼東西都開始要冠上奈米科技才能活命似的…,老實說,台灣人還真吃這一套,要有恐懼的壓力才會對自己更好一點!!!如此犯賤要怪隨哩??


說真的,即使是部主觀的紀錄片,【科倫拜校園事件】也比所有的電視新聞都誠實可愛多了,所以值得推薦!!!!

〈PS:其實想表達台灣的新聞節目已經爛到我家電視都壞了!!!〉


〈PS2:我家電視真的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