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31 21:16:04三十行動

「盲目發展澳爆煲,外勞空間用者付」--人口政策意見書


盲目追求經濟
發展及旅客數量,只會令澳門城市承載力「爆煲」。


一月三十日,三十行動聯盟會長高岸峰、副理事長張海軍前往政策研究室,提交人口政策意見書及紀念品「爆煲」。

前言

  地區發展的關鍵離不開人。澳門回歸十三周年之際,我們期盼已久的人口政策終見影蹤,實在是“遲到好過無到”。本來對於一群關注澳門可持續發展的青年而言,這消息令人雀躍,誰料研究經年得出的諮詢文本,內容教人大失所望。我們本着負責任的態度,現提出一些意見及建議,希望當局予以參考。

  人口政策的宗旨是“提高澳門居民生活素質和社會福祉”,我們對此表示認同,但希望更具體地表述為“居民能過有質量、有尊嚴的生活,而且物質和精神均得飽足,兩者不能偏廢”。總體而言,對於人口政策框架意見如下:

1.統計評估要科學、數據資訊宜細化。

  ●諮詢措施宜具體、可操作。此文本建議空泛,實質、具體政策措施少之又少,絕大部份均只是在現行施政中整理,有關提升人口質素、加強外僱管理等已在坊間早有共識,“提升、促進、完善”一大堆,但希望當局理解,居民關注的不只是“做甚麼”,更重要的是“怎麼做”。口號叫得響,但執行卻一塌糊塗,幾乎是過去多年施政的寫照,要建立社會的信心,如何執行才是關建。對照行政長官早前發表的明年度施政方針中,不少更如出一轍,如今文本重提諮詢,恐怕意義不大之餘,時間亦一直溜走。我們建議當局在此輪諮詢期後能盡快提出具體、可操作的政策措施諮詢公眾。

  ●數據宜科學。我們明白社會科學的預測難以追求精準,即使只預測明年的結果也難確保沒有誤差,遑論廿五年後,採用不同的預測方法亦會得出不同的結果,但數據的科學性和細緻度是大家提意見的基礎。奈何我們發現2012年10月由統計暨普查局出版的《2011-2036 澳門人口預測》得出高、中、低三個人口預測結果分別為839,800、759,900、680,400人;反觀人口政策諮詢同樣採用高中低三方案,但結果卻得出85.2、80.2及75.4萬人,眾所周知,統計暨普查局是澳門官方統計的權威,而政策研究室亦具有官方的背景。存在兩套數據的情況下,本澳市民、本澳其他的研究學者或機構,到底應該相信哪一份研究結果,又應該採用哪一結果作為研究基礎?雖然諮詢文本中列出預測期末居住人口的公式,我們建議當局能詳細解釋箇中原因,以及其他變數如何取值、如何預測等詳細資料。此外,今次預測跨度達四分一世紀,容易存在極大誤差,建議當局進一步提出短中長期的分段評估,讓社會有所準備。

  ●資料宜細化。諮詢文本內的人口結構數據籠統,只簡單對年齡、性別、居民身份等簡單分類,幾乎只是照搬現存官方統計資料,如何讓有心提意見的人士一目了然?希望深入了解的居民必須大費周章,但澳門全民是專家嗎?新加坡總理公署轄下之人口及人才署(National Population and Talent Division, Prime Minister’s Office)於2012年亦發佈了“我們的人口,我們的未來 (Our Population, Our Future)”專題報告,資訊豐富得多,對永久居民、非居民有清晰劃分,其中還對外地僱員、外籍家傭、外籍學生等作細分,更對專業人士、經理、執行人員與技師(Professionals, Managers, Executives, Technicians,簡稱PMET)的人資現況作了分析。這些資訊無疑有助鼓勵更多居民提出意見,建議當局認真參考。

  ●深化預測廣度、制訂應對方案。文本對未來人口規模預測的高、中、低三個方案,均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但未見提及經濟情況轉壞的可能性和依據,評估有欠全面。為此,建議文本加入經濟下滑倒退時或人口過度膨脹時的情況評估及應對方案,及早未雨綢繆,以顯示當局研究科學全面。

2.本地人資為主,外來人資為輔。

  ●我們認同本地勞動力的質和量現時的確不足,社會發展需要外來勞動力協助,但是政府須緊守定位,以本地勞動力為主軸,外僱為補充或臨時性質。當局任何時候均必須明確,提升本地人資質量,實現“澳人建澳”,才是政策的重中之重。

  ●根據過去十年的發展,我們亦認同單靠本地人資未必足以支撐澳門經濟增長,需要外來人資支持本澳發展,但不要忽略對外來人資的管理。坊間有聲音質疑今次人口政策諮詢文本內容具誘導性,甚至有“靠嚇”味道,感覺只為大量輸勞開綠燈。為釋除這疑慮,當局必須清楚表明人資政策的總體方向和藍圖,建議明確澳門要發展的具體產業方向後,了解目前人資供需缺口,有針對性輸入勞動力;另外,建議當局提出詳細的分析報告,研究外勞引入對澳門的效益以及成本,讓諮詢討論有更科學的基礎,將外來人資對本地居民生活影響減到最低。

  ●我們認為,明確區分補充性及專業性人力資源,採取不同政策對待。計分制是決定外勞輸入的一種較客觀科學方式。對於補充性勞動力,進場及退場機制要嚴格把關,提高透明度,消除現時幾乎“有入無出”的情況;對於專才,必須設定完善標準,專業認證制度建設不能再只聞樓梯響,直接參考中國內地甚至鄰近地區一些現存專業認證的標準和認證方式,盡快對不同行業進行專業認證,引入更多證照考試等配套措施。我們拒絕“假專才”乘機留澳,剝奪本地人就業機會。

  ●對於澳門高校外地學生留澳工作問題,我們認為應一視同仁,沿用原有的外勞政策和專才政策即可。事實上,不管是符合專才資格的,還是只是補充性勞動力,自由市場下“留澳經驗”自會成為僱主優先考慮的條件,因此我們不認同要專門另闢渠道,而且這更會讓有心人有利可圖,以及滋生學店,影響教學氛圍;而且剛畢業之大學生只會成為高才不成、低廉不就的勞動力。

  ●實行用者自付。現時引入外勞對商人效益巨大,但對社會的效益如何仍不得而知。不過外勞的成本目前卻由全社會承擔,如交通、房屋、休憩公園等設施明顯存在不足的情況,人口膨脹更刺激租賃市場,嚴重影響本澳門居民、尤其年青一代置業,較早前更出現中區某樓宇多層變為外勞密集型宿舍的消息,影響居民生活。因此,我們提出用者自付概念──大型企業(包括坐擁大型項目的博彩企業)由興建乃至運作時,如有任何外勞之聘用,應自行處理外勞之居住需求(例如在項目內設宿舍)以防止對澳門租賃市場、土地資源等百上加斤,減少對澳門本地居民生活的侵蝕。

3.鼓勵生育、應對老齡化。

  ●諮詢文本缺乏重點討論鼓勵生育的措施,多把重點着眼於如何改善老人福利以及透過輸入外勞來解決勞動人口不足。雖然我們認同如何改善老人福利非常值得討論,但是應對老齡化以及解決勞動力不足的治本之策乃在生育議題上,鼓勵生育能夠為本澳提供更多的勞動人口,而且這批勞動人口亦很樂意去顧照自己老年的父母,這方面能大大減少政府照顧老人的壓力;相反,輸入外勞只解決勞動人口不足,卻無法舒緩老齡化問題。

  ●我們認為,要讓父母願意生育,除了考量物質條件外,社會配套建設(如托兒、住屋、醫療、教育、就業)亦要具有質量,形成家庭友善的社會環境。此外,我們相信,父母更會在意社會是否公平公義等軟環境,以及未來的發展藍圖,這才可放心讓下一代在這裏快樂成長和生活,真正鼓勵生育。

小結

  事實上,提升居民福祉及生活質量才是人口政策的宗旨,相信也是所有政策最終目的。打造優質生活圈、新經濟區域建設不是我們的宗旨,而是實現理想的方式之一,期望當局時刻謹記,切勿混淆,以澳門居民為先,不要盲目追求經濟的數字增長,否則只會使澳門土地、空間、交通等資源壓力過大,超出城市可承載的水平,生活空間受到搾壓,人民無法安居樂業,使生活質量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因此下降!我們期望,政府尋求穩步適度發展的方案,作出合理宏觀調控,絕不希望未來澳門要“爆煲”,居民“無埞企”,否則增加的只是大財團的福祉!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