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09 17:32:19烽火

報告作業『性別多樣化-中性』(壹.)

俺也是可以很認真的 = =+。


  
  報告作業『性別多樣化-中性』

作業動機

  在剛入學就讀不久前,曾經有一次陪過去的同學到橋頭糖廠逛一逛,散心,跟感情受創的那個同學聊一聊,在行程結束後,因為同學說家規嚴格,這時間暫時還不想回去。
  那時我隨口問說:「那要不要先到我家休息?」
  於是一起回去,待在我房間裡休息聊天。  
  沒多久,同學開口問說:「呃…我問你一件事,你是同性戀嗎…?」
  「‥‥‥‥為什麼?」其實我愣掉了,只問的出三個字…
  「因為你…都穿得很中性嘛!我跟你說得很可愛漂亮的東西你也都沒興趣呀!」
  ‥‥‥為什麼這樣叫同性戀?
  嚴格說起來這些條件不足以構成辨認同性戀吧!!

    不過,後來我更想問的是:「一直找我聊天又懷疑我是同性戀的妳,到底在想什麼?又是以哪些資訊、觀點認為怎樣的外型?=中性打扮=同性戀?」
    不過這想法我一直沒問出口,後來隨著時間疏離那同學我跟她也不再連絡了。

(壹.)

  一般人對於『中性』是怎麼定義?難道穿著簡單的服飾,留著削薄的短髮就等於『中性』?而所謂的『女人』就該是閃亮的裝容,飄逸、賢淑的氣質嗎?…

  在一般傳統觀念中,當想法與舉止動作不合乎外在的裝扮要求時,就會出現「男人婆。」「娘娘腔。」等的譏諷字句。
  一直以來,所有社會對同性圈的人,看法幾乎是既敏感又好奇的,敏感的是對他們的不了解而加諸在她們身上的揣測,好奇的是對於他們身上微妙的氣質。
  不過,這裡先來整理『中性』一詞的起源吧。
  原先『中性』意指的是擁有兩性器官的陰陽人、雙性人,因為天生性別基因的排列,導致出生後無法以外在的器官判斷性別,是屬於頗為敏感的性向問題。因為天生〝性別認同〞而衍生出的〝自我認同〞問題壓力,也不是一般兒戲心態能解釋的。
    在課堂讀本上曾提過一個案例:「在美國的新生兒中約1.7%新生而是雙性人。」而網路上也有著類似的一則流言:「在土耳其的阿克亞勤村子裡,平均五個小孩就有一個是雙性人。」不管是前者後者,這一些的案例最後解決方式都是由醫學介入,決定出他們的其中一個性別。

    但是追根究底,為什麼會有陰陽雙性的情況?而對於當事人來說他們又是怎樣看待自己的雙性問題,性別認同這件事?
    這問題,一直以來不管學者從任何角度剖析解釋,都還是難以釐清。

 

   ★☆ 掩 ~ ★☆ 叫 ~ ★☆ 分 ~ ★☆ 隔 ~ ★☆ 線 ~

以前的課堂作業了,那時被老師評價:『重整理過吧,會更好一點。』

現在,挖資料時又翻出來看一遍,畢竟當時這麼辛苦的說,丟掉似乎有些捨不得‥‥
就拿來放著吧!!


不過,至於資料出處‥‥因為已經是有一段時間,所以就別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