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07 17:06:38藍塚
當代中國民主之路
一九八九年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六四事件」,再次喚醒了中國人民追求民主的熱情,但隨著時間的過去,屠城的陰影已過,民主的呼聲漸漸淡薄,反之對經濟繁榮的訴求,卻不絕於耳。隨著人民的熱情冷卻,中國民主的道路將會更加困難嗎?當代中國有足夠的條件走上政治改革的道路嗎?不少學者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中國國情均不宜發展民主,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轉型,西方思潮的湧入,中國國情的變況,當日不宜滋養民主的環境,今天又如何?本文會從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國政治、經濟及社會情況,探討當代中國民主發展的前景。
中國很早便有「民本」的精神,《六韜》:「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即「民有」的觀念,《禮記.大學》:「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即「民享」的觀念,唯欠缺了「民有」的思想,使中國無法發展起民主來。由於中國的人民,一直認為政治應該由賢者來管理,故此對於政治是抱不問之態度。再加上古代中國倡導「政教合一」,即把道德與政治結合而論之,講求社會的和諧,君臣上下有序,各安其份,再加上中國人保守的性格,無異窒礙了中國民主的發展。當代中國人民是否仍受上述傳統政治文化思想的影響?關信基、劉兆佳比較了中國、香港及台灣三地人民傳統政治的取向, 發現三地人民中,以中國內地的人民最為傳統,注重領袖的品德、主張精英制、政府首長應如家長般看管人民,而人民也須聽從首長的話。然而傳統的政治取向,並沒有阻礙了內地人民參與政治程度,反之在參與投票活動、競選活動和請願活動上,較香港人民為積極。關氏和劉氏指出,內地人民被動式的參與政治活動,即被動員出來投票或參加一些政治活動,而沒有傳統政治取向的,則傾向於自發參與政治活動。要發展民主,人民必須有參與政治活動的意欲,否則難以做到「人民作主」,由上述的調查可見,人民會否參與政治活動,與是否存有傳統政治思想沒有必然的關係。然而值得擔憂的是,雖然調查顯示超過一半被訪的內地人民,曾參與投票活動的,但他們是「被動」的,這表現了他們積極參與性仍然不足,這對於中國民主發展不利。
關信基、劉兆佳提出隨著「現代化」,中國傳統政治思想會逐漸消失,而所謂的「現代化」,是指接受教育的程度。根據調查研究,教育程度越高者,受傳統政治文化思想影響的就越少,由此可以推知,中國政府若要徹底推行民主,可以從教育方面著手,潛移默化教育人民有關的知識,從根本轉變人民的傳統政治觀。「同樣地,有膽識的政治領袖也可以設置新的制度來改變市民的思想與行為」, 中國民主道路困難重重,並不能只怪罪於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是政府是否願意去改變人民傳統的意識形態。
在政治方面,自一九四九年開始,中國共產黨壟斷了中國政治,不容許其他政治力量的出現。中共一黨專制,由主席獨攬大權,先後出現毛澤東、鄧小平及江澤民,他們與以往專橫的皇帝並沒有分別,只是外衣不同了而已。無論是舊日的帝制,還是今日的一黨專政,都是牢牢地把國家的權力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為了防止人民作亂,於是定立了各項措施,以控制人民。「我對民主之『發生』,特別是民主之『維持』抱有以下的基本觀點,即民主之發生與維持有賴於政治的多元性,在國家(政府)的權力之外必須具有一個具有生命力的獨立而不受制於國家的社會」, 共產黨對中國人民的箝制,使中國政治環境無法走進「多元化」的局面,民間難以成立獨立的、可挑戰政府的政治團體。一黨獨大,國家以黨為中心,雖然憲法上說明人民有結社、集會等權利,但都是「紙上談兵」而已,實際上中國人民無法享受此等權利,要組黨結社參與政治,更是困難。正如金耀基所說:
「黨國體制」以革命之姿態,宣稱為民意之唯一代表,輒成為「黨國霸權」,消極地不允許社會有全何反對黨國的組織力量之存在,積極地更在控制與轉化社會。……亦即黨國之外,不容忍有一獨立性或足資抵制黨國社會。
由於政府勢力過於強大,人民根本不能一舉推翻共產黨的領導,改行民主的政治模式。民主無法「從上而下」,那麼「從下而上」可行嗎?現在中國已實行基層民主選舉,農村村委會及城市居民委員會,是由民眾以直接選舉的方式推選出來的。雖然選舉的規模不大,但對於選民及參選者都有嚴格的規定,而且是採用了「海選」的投票方式,選民可以直接投票選舉,這種民主的投票方法的確是一個突破。雖然上述小規模的民主選舉,對國家層面的民主化即時性的影響不大,但這種活動可以逐漸改變人民的思想,而且影響往往由小擴大,對於中國來說不失是一條穩健的民主進程。
憲法在民主發展擔任了一個重要的地位,它能建構一個民主政治架構,也能保障人民的權利和限制在位者的權力,所以中國要發展民主,就必須要定立能衍生民主的憲法。中國的憲法規定,各級人大代表由選舉產生,而全國人大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國家的主要領導由全國人大選舉出來或由全國人大任命。其次也有規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由全國人大選舉出產生。這兩項憲法均表示人民通過間接選舉的方式,選出國家主要的領導,建構了一個民主政治的架構。然而這些憲法均沒有貫徹地執行,全國人大一向被視為「橡皮圖章」,根本沒有主事能力,而且所謂人大代表也是由黨提名的,再由省級人大選出,人民沒有參與的成份。從而可見,中國的憲法只是在字面上建立了一個民主的空間,但卻沒有實踐出來,政府根本無意推動民主化。憲法的執行情況,必須從根本上糾正改來,否則中國民主之路仍是障礙重重的。但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的政治環境也開始改變。嚴家祺提出「中國共產黨對人大代表產生過程與對人大代表的投票行為的控制日漸減弱」, 全國人大「橡皮圖章」的表現已有所改善,「獨立意志」逐漸開始抬頭,循序漸進式的改變已在中國出現,進程雖然緩慢,但民主仍然可期。
就經濟方面來說,自鄧小平倡導經濟改革開放政策後,實行「社會立義式的市場經濟」,中國的經濟環境改善了不少,2003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更有11.67億元。在一個國家裡,全國人民無法得到溫飽,他們最要緊去解決的問題是溫飽,而不是去追求民主,在人民生活貧苦的情況下,民主又怎能得到發展呢?因此隨著經濟的飛快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較以前為佳,也為中國民主的發展打好基礎。而且經濟的繁榮能帶動政治上的改革,因為人民受教育的機會增加了,再加上與國外接觸機會加多,人民的思想也較以前開放,願意接受新的事物,對於中國民主的發展也有利。不過,中國經濟的發展仍然是「小規模」的,「小規模」的意思是指經濟發展的優勢,只局限於某些地區,如中國沿海一帶的城市,在內陸地區過著三餐不繼的人也不少,貧富懸殊的情況是十分嚴重的。貧困者教育水平不高,有不少更是文盲,對他們來說民主改革實是非常遙遠的事情。雖然經濟發展,能使社會更趨向於多元化,引發更多不同的聲音,但我們必須認清經濟發展也有它的局限性,經濟發展絕非萬能的,想通過經濟來帶動政治改革,不是不可能,但實非易事。
在社會方面,根據前人的經驗,政治的改革必須得到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支持方可實行,特別是中產階層。觀乎中國社會的現況,對於民主的訴求,多只限於知識份子,未能及於大眾,形成了一個斷層。另外,當代中國有足夠的中產階層支持民主制度的推行嗎?中產階層的意思,除了在經濟上有一定的實力外,還要有一定的教育水平,會積極關注公共事務。無可否認,近年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富起來」的人不在少數,但這些人我們都可視之為中產階層嗎?即使這班民眾在經濟上有一定的實力,但在知識水平上,卻不能盡合於中產階層的要求。在中共鼓吹經濟勝於一切的情況下,社會上眾人皆以追求個人的利益為先,對民主的認識不深,或誤以為民主就等同於資本主義,中國的民主道路更加難去完成了!
要教育民眾,除了可靠正規的教育手段外,還可以通過傳播媒介宣傳有關的資訊。中國的傳播媒介,一直以來都是中央政府的喉舌,以宣傳政府的政策為能事,至於與政府相違背的思想體系,則一概不予以報道。雖然近年來中國傳媒也會揭露政府中「灰暗」的一面,初步起了監察政府的作用,但說到訊息的流通,中國內地傳媒仍然是處於欠佳的狀態。如要中國傳媒宣揚有關民主的訊息,擔起教育群眾的責任,在中國政府嚴密的監控下,根本難以做到。另外,中共對傳媒的態度,也表示了它對人民的不信任,唯恐人民作亂,於是用盡了方法壓制和控制人民的思想,思想不自由的人民,又怎能發展出民主來?
根據關信基及劉兆佳的調查, 中國內地人民對於國家穩定及民主之間的衝突,是頗理智的,從資料中得知只有約30%的被訪者,同意為了社會穩定而犧牲民主。從而可以得知,內地人民對於民主的重要性是肯定的,與中共大力宣傳「穩定勝於一切」的口號,大大不同。然而這是否代表中國人民已經對中國民主化有足夠的預備呢?中國人民可能在認知的層面上,明白民主發展的重要,但要怎樣步上民主的道路?人民該負上甚麼民主的責任?卻是一無所知的。而且中國人民教育水平普遍低落,未有充足的準備以前,要中國人民負上推動民主中國的責任,根本是無稽之談。
有學者提出香港可以成為中國民主發展的試點, 或者中國可以借鑒台灣的民主發展的情況,以找尋中國民主的出路。然而觀乎中國中央政府,對於香港的箝制日漸加劇,而且對於香港政制的改革,多持保守、憂慮和審慎的態度,可以知道中央政府對於香港民主的發展,是不願意的,即使有偶爾的放寬,也不過是害怕民怨沸騰罷了。如要在香港試行民主,中央會批准嗎?台灣實行「公投」選舉總統,表面上是民主化了,然而台灣式的民主是否合用於中國的情況?另外,中國中央政府是否樂於以台灣為榜樣,學習彼岸的民主?這是一個疑問。不過香港仍然可以擔任試管,作為中國的先驅,逐步試驗推行民主。而台灣則可以作為一個警號,警示中國政府推行民主的大趨勢,也可敲響中國民眾的心靈,關注民主的發展。
上文從不同角度,探討了中國發展民主情況及條件,我們不難發現當代中國是有條件去發展民主的,不過那些條件並未成熟,而中央政府的阻力,是中國無法完全從一黨專制中改變過來的主要原因。當然我們可以用暴力的手段去推翻共產黨,然後全面實行民主,但歷史告訴我們推翻了專制的政治,不一定能實行民主制度。何不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好好的等待時機成熟,再推行民主的制度?中國民主的道路,還有一條漫漫長路要走。
中國很早便有「民本」的精神,《六韜》:「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即「民有」的觀念,《禮記.大學》:「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即「民享」的觀念,唯欠缺了「民有」的思想,使中國無法發展起民主來。由於中國的人民,一直認為政治應該由賢者來管理,故此對於政治是抱不問之態度。再加上古代中國倡導「政教合一」,即把道德與政治結合而論之,講求社會的和諧,君臣上下有序,各安其份,再加上中國人保守的性格,無異窒礙了中國民主的發展。當代中國人民是否仍受上述傳統政治文化思想的影響?關信基、劉兆佳比較了中國、香港及台灣三地人民傳統政治的取向, 發現三地人民中,以中國內地的人民最為傳統,注重領袖的品德、主張精英制、政府首長應如家長般看管人民,而人民也須聽從首長的話。然而傳統的政治取向,並沒有阻礙了內地人民參與政治程度,反之在參與投票活動、競選活動和請願活動上,較香港人民為積極。關氏和劉氏指出,內地人民被動式的參與政治活動,即被動員出來投票或參加一些政治活動,而沒有傳統政治取向的,則傾向於自發參與政治活動。要發展民主,人民必須有參與政治活動的意欲,否則難以做到「人民作主」,由上述的調查可見,人民會否參與政治活動,與是否存有傳統政治思想沒有必然的關係。然而值得擔憂的是,雖然調查顯示超過一半被訪的內地人民,曾參與投票活動的,但他們是「被動」的,這表現了他們積極參與性仍然不足,這對於中國民主發展不利。
關信基、劉兆佳提出隨著「現代化」,中國傳統政治思想會逐漸消失,而所謂的「現代化」,是指接受教育的程度。根據調查研究,教育程度越高者,受傳統政治文化思想影響的就越少,由此可以推知,中國政府若要徹底推行民主,可以從教育方面著手,潛移默化教育人民有關的知識,從根本轉變人民的傳統政治觀。「同樣地,有膽識的政治領袖也可以設置新的制度來改變市民的思想與行為」, 中國民主道路困難重重,並不能只怪罪於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是政府是否願意去改變人民傳統的意識形態。
在政治方面,自一九四九年開始,中國共產黨壟斷了中國政治,不容許其他政治力量的出現。中共一黨專制,由主席獨攬大權,先後出現毛澤東、鄧小平及江澤民,他們與以往專橫的皇帝並沒有分別,只是外衣不同了而已。無論是舊日的帝制,還是今日的一黨專政,都是牢牢地把國家的權力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為了防止人民作亂,於是定立了各項措施,以控制人民。「我對民主之『發生』,特別是民主之『維持』抱有以下的基本觀點,即民主之發生與維持有賴於政治的多元性,在國家(政府)的權力之外必須具有一個具有生命力的獨立而不受制於國家的社會」, 共產黨對中國人民的箝制,使中國政治環境無法走進「多元化」的局面,民間難以成立獨立的、可挑戰政府的政治團體。一黨獨大,國家以黨為中心,雖然憲法上說明人民有結社、集會等權利,但都是「紙上談兵」而已,實際上中國人民無法享受此等權利,要組黨結社參與政治,更是困難。正如金耀基所說:
「黨國體制」以革命之姿態,宣稱為民意之唯一代表,輒成為「黨國霸權」,消極地不允許社會有全何反對黨國的組織力量之存在,積極地更在控制與轉化社會。……亦即黨國之外,不容忍有一獨立性或足資抵制黨國社會。
由於政府勢力過於強大,人民根本不能一舉推翻共產黨的領導,改行民主的政治模式。民主無法「從上而下」,那麼「從下而上」可行嗎?現在中國已實行基層民主選舉,農村村委會及城市居民委員會,是由民眾以直接選舉的方式推選出來的。雖然選舉的規模不大,但對於選民及參選者都有嚴格的規定,而且是採用了「海選」的投票方式,選民可以直接投票選舉,這種民主的投票方法的確是一個突破。雖然上述小規模的民主選舉,對國家層面的民主化即時性的影響不大,但這種活動可以逐漸改變人民的思想,而且影響往往由小擴大,對於中國來說不失是一條穩健的民主進程。
憲法在民主發展擔任了一個重要的地位,它能建構一個民主政治架構,也能保障人民的權利和限制在位者的權力,所以中國要發展民主,就必須要定立能衍生民主的憲法。中國的憲法規定,各級人大代表由選舉產生,而全國人大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國家的主要領導由全國人大選舉出來或由全國人大任命。其次也有規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由全國人大選舉出產生。這兩項憲法均表示人民通過間接選舉的方式,選出國家主要的領導,建構了一個民主政治的架構。然而這些憲法均沒有貫徹地執行,全國人大一向被視為「橡皮圖章」,根本沒有主事能力,而且所謂人大代表也是由黨提名的,再由省級人大選出,人民沒有參與的成份。從而可見,中國的憲法只是在字面上建立了一個民主的空間,但卻沒有實踐出來,政府根本無意推動民主化。憲法的執行情況,必須從根本上糾正改來,否則中國民主之路仍是障礙重重的。但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的政治環境也開始改變。嚴家祺提出「中國共產黨對人大代表產生過程與對人大代表的投票行為的控制日漸減弱」, 全國人大「橡皮圖章」的表現已有所改善,「獨立意志」逐漸開始抬頭,循序漸進式的改變已在中國出現,進程雖然緩慢,但民主仍然可期。
就經濟方面來說,自鄧小平倡導經濟改革開放政策後,實行「社會立義式的市場經濟」,中國的經濟環境改善了不少,2003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更有11.67億元。在一個國家裡,全國人民無法得到溫飽,他們最要緊去解決的問題是溫飽,而不是去追求民主,在人民生活貧苦的情況下,民主又怎能得到發展呢?因此隨著經濟的飛快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較以前為佳,也為中國民主的發展打好基礎。而且經濟的繁榮能帶動政治上的改革,因為人民受教育的機會增加了,再加上與國外接觸機會加多,人民的思想也較以前開放,願意接受新的事物,對於中國民主的發展也有利。不過,中國經濟的發展仍然是「小規模」的,「小規模」的意思是指經濟發展的優勢,只局限於某些地區,如中國沿海一帶的城市,在內陸地區過著三餐不繼的人也不少,貧富懸殊的情況是十分嚴重的。貧困者教育水平不高,有不少更是文盲,對他們來說民主改革實是非常遙遠的事情。雖然經濟發展,能使社會更趨向於多元化,引發更多不同的聲音,但我們必須認清經濟發展也有它的局限性,經濟發展絕非萬能的,想通過經濟來帶動政治改革,不是不可能,但實非易事。
在社會方面,根據前人的經驗,政治的改革必須得到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支持方可實行,特別是中產階層。觀乎中國社會的現況,對於民主的訴求,多只限於知識份子,未能及於大眾,形成了一個斷層。另外,當代中國有足夠的中產階層支持民主制度的推行嗎?中產階層的意思,除了在經濟上有一定的實力外,還要有一定的教育水平,會積極關注公共事務。無可否認,近年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富起來」的人不在少數,但這些人我們都可視之為中產階層嗎?即使這班民眾在經濟上有一定的實力,但在知識水平上,卻不能盡合於中產階層的要求。在中共鼓吹經濟勝於一切的情況下,社會上眾人皆以追求個人的利益為先,對民主的認識不深,或誤以為民主就等同於資本主義,中國的民主道路更加難去完成了!
要教育民眾,除了可靠正規的教育手段外,還可以通過傳播媒介宣傳有關的資訊。中國的傳播媒介,一直以來都是中央政府的喉舌,以宣傳政府的政策為能事,至於與政府相違背的思想體系,則一概不予以報道。雖然近年來中國傳媒也會揭露政府中「灰暗」的一面,初步起了監察政府的作用,但說到訊息的流通,中國內地傳媒仍然是處於欠佳的狀態。如要中國傳媒宣揚有關民主的訊息,擔起教育群眾的責任,在中國政府嚴密的監控下,根本難以做到。另外,中共對傳媒的態度,也表示了它對人民的不信任,唯恐人民作亂,於是用盡了方法壓制和控制人民的思想,思想不自由的人民,又怎能發展出民主來?
根據關信基及劉兆佳的調查, 中國內地人民對於國家穩定及民主之間的衝突,是頗理智的,從資料中得知只有約30%的被訪者,同意為了社會穩定而犧牲民主。從而可以得知,內地人民對於民主的重要性是肯定的,與中共大力宣傳「穩定勝於一切」的口號,大大不同。然而這是否代表中國人民已經對中國民主化有足夠的預備呢?中國人民可能在認知的層面上,明白民主發展的重要,但要怎樣步上民主的道路?人民該負上甚麼民主的責任?卻是一無所知的。而且中國人民教育水平普遍低落,未有充足的準備以前,要中國人民負上推動民主中國的責任,根本是無稽之談。
有學者提出香港可以成為中國民主發展的試點, 或者中國可以借鑒台灣的民主發展的情況,以找尋中國民主的出路。然而觀乎中國中央政府,對於香港的箝制日漸加劇,而且對於香港政制的改革,多持保守、憂慮和審慎的態度,可以知道中央政府對於香港民主的發展,是不願意的,即使有偶爾的放寬,也不過是害怕民怨沸騰罷了。如要在香港試行民主,中央會批准嗎?台灣實行「公投」選舉總統,表面上是民主化了,然而台灣式的民主是否合用於中國的情況?另外,中國中央政府是否樂於以台灣為榜樣,學習彼岸的民主?這是一個疑問。不過香港仍然可以擔任試管,作為中國的先驅,逐步試驗推行民主。而台灣則可以作為一個警號,警示中國政府推行民主的大趨勢,也可敲響中國民眾的心靈,關注民主的發展。
上文從不同角度,探討了中國發展民主情況及條件,我們不難發現當代中國是有條件去發展民主的,不過那些條件並未成熟,而中央政府的阻力,是中國無法完全從一黨專制中改變過來的主要原因。當然我們可以用暴力的手段去推翻共產黨,然後全面實行民主,但歷史告訴我們推翻了專制的政治,不一定能實行民主制度。何不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好好的等待時機成熟,再推行民主的制度?中國民主的道路,還有一條漫漫長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