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15 01:09:30抓青蛙的野猴子

蛇皮的啟示

莊孟憲


2000年2月某日下午,翁義聰老師興奮的告訴我,他撿到一條蛇皮。那是他們在四草進行底棲生物調查時,意外的收穫。

四草的蛇皮?這可新鮮了。這是我在四草地區第二次的蛇類紀錄。記的剛開始學看鳥的時候,去四草就像去『照咖」《註一》一樣,在某個秋天的午後,一如往常的往鴨塭去看鴨子,走著走著,草地上突然『唰—』的一聲,一條體色略帶淡褐色的大水管,從我眼前閃過,此時全身由腳到頭皮一陣的發麻,手上的單筒差點掉下去。大概呆的三分鐘,我才會過神來,拔腿就往回跑。後來開始學著認識兩棲爬蟲類,也常常在野外碰到蛇類,才知道台灣的蛇類種類不少,有毒的種類也不多,不過能遇到的種類卻不多。慢慢的,我才知道那天看到的那條蛇大概是沒有毒的,而且可能是一條叫做南蛇的傢伙。

我查了查實驗室裡的兩棲爬蟲類圖鑑《註二》,算一算這張蛇皮的體鱗,共有17列,我隨機再取四條體鱗來計算,還是17列,其他類似的蛇類還有可能有細紋南蛇及臭清公。不過細紋南蛇體鱗為?列,臭清公為?列,均與此蛇皮的17列有出入,因此我推測他是一條南蛇。以蛇皮的總長來看,這長蟲還真長,大概有150-160公分長,也滿符合大型蛇類的特徵,加上是在四草這樣的棲地,就又更加確定了。

一張蛇皮能告訴我們些什麼?首先從蛇皮的來源談起。蛇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蛻皮的現象,就像人長大了,小時候的衣服穿不下了,要換件大一點的穿,因此在蛇長到一個階段的時後,便會將舊的小的皮蛻掉,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野外的蛇皮。每一種蛇,或一類的蛇,其身上的鱗片排列通常有一定的數目,透過體鱗的計算,可以提供我們蛇類鑑定很好的依據。體鱗指的是蛇背部的鱗片,由一邊的腹側開始算到另一邊的腹側,大約3/4個圓周。透過蛇皮的鑑定,我們也可以知道有哪幾種蛇在這裡出現了。蛻皮時的蛇是很脆弱的,通常會在自己藏匿或安全的地方進行,因此如果蛇皮是很新鮮的話,可能該蛇就躲在那附近。有蛇皮,至少表示曾經有一條蛇在這裡出現過,所以可以當作蛇類調查的相對族群量。當然,一條蛇可以蛻皮好幾次,如果連續兩年都在同個地方發現蛇皮,並不意味著這裡有兩條蛇喔!但若能長期的發現及統計,則蛇皮數量的變動則可以當作蛇類族群是否變動的參考。

大多數蛇類活動地方都很隱密且不易發現,往往在調查時會低估了蛇類的數量與種類。在物種調查的過程中,透過蛇皮的發現與鑑定,可以提供我們蛇類的資訊,以建構更準確的生物相。不過,蛇皮可能會被分解(螞蟻或真菌)或物理性的破壞(風乾或雨淋),因此要能找到完整的蛇皮並不容易,往往使的鑑定的工作難上加難。不過,在野外如果能多花一點心思來尋找,多花一點時間來了解生物的遺跡,相信你可以獲得比書本所告訴你還要多的知識。如果你在野外發現看起來像垃圾的一塊蛇皮,你會如何看待牠呢?



--------------------------------------------------------------------------------

《註一》 『照咖』一作『灶腳』,鶴佬話音,就是廚房的意思。

《註二》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灣兩棲爬蟲動物》,第三次全省身林資源及土地利用調查,〈台灣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手冊〉,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