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03 22:49:46抓青蛙的野猴子
南瀛蛙類保育一起來
南瀛蛙類保育一起來
台南縣居台灣本島西南部,地勢東部高聳,西部平坦,位於台灣最大平原嘉南平原之中心。東臨中央山脈的前山地帶,西臨台灣海峽,北接嘉縣、市,南與台南市、高雄縣為界。全縣面積2016平方公里,全省排名第九,耕地面積達九萬多公頃,全國排名第一,人口約110萬,佔全國第八。而此地區同時也是台灣開發最早的地方,400年前荷蘭人即在台南市安平打下西方殖民帝國主義在台的第一個灘頭堡「熱蘭遮城」,360年前明朝遺臣鄭成功率軍趕走荷蘭人,建立首處中國漢人移民據點,因此台南縣市可說是台灣歷史的開端。
南瀛大地-這處近代歷史上的窗口,時至今日仍以農業為立縣最大產業,目前仍有70%的土地是農業用地,也因為如此,讓南瀛大地能在近代快速發展的都市社會中,依舊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對蛙類生態來說更是重要的棲息地。
台灣目前紀錄有5科31種蛙類,其中兩種為外來種,因此原生種為5科29種。南瀛地區的蛙類資源豐富,目前共計有5科23種,佔全台蛙類種數的80%。野生動物保育法中受到保育的蛙類有10種,均隸屬Ⅱ級保育類野生動物,南瀛地區共有莫氏樹蛙、褐樹蛙、貢德氏赤蛙、虎皮蛙、台北赤蛙、史丹吉氏小雨蛙、巴氏小雨蛙、黑蒙希氏小雨蛙等8種;屬於台灣特有種的蛙類共有8種,南瀛地區則有莫氏樹蛙、諸羅樹蛙、面天樹蛙、褐樹蛙、盤古蟾蜍等5種,因此不論在保育類或是特有種的比例上,南瀛地區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在台灣蛙類資源保育的重要性由此可之。
隨著保育意識的抬頭,蛙類保育的議題也逐漸受到重視,不過,越來越難聽到響亮的蛙鳴聲,正警告我們如果再不注意蛙類的保育,原本生活在我們周邊的這群小生命,將會慢慢的消失。農業發展的過程中,過度使用農藥的農業,對蛙類的生存有相當大的影響,例如:分佈在官田、六甲鄉一帶的菱角田,是保育類台北赤蛙重要的棲息地,但是農藥的使用以讓台北赤蛙的生存產生危機;快速的開發腳步,也使的蛙類原本可以安生立命的棲息地越來越少,例如:麻豆鎮內的開發,使的諸羅樹蛙的棲息地正不斷的消失,而且開發的範圍越來越大,連原本清秀自然的山區,現在也可以發現各種不同的開發型態,導致大量森林的消失;不當的水域環境規劃,例如水泥槽溝式的野溪整治,讓蛙類原本活動的小溪流消失,越來越多的埤塘生態,受到污染及填土等破壞,使的平原型的蛙類,幾無容身之所;任意棄養或是逸出的外來種牛蛙,因為強勢的體型,幾乎什麼都吃,台灣原生的蛙類,都會變成它的盤中飧,而且它的蝌蚪也是肉食性的,也會補食原生蛙類的蝌蚪,目前已是蛙類保育相當大的隱憂。
其實蛙類的生存要求很簡單,只要有乾淨的水域、豐富的食物及低度的人為干擾就可以了,早期的台灣環境破壞問題並不嚴重,因此各式各樣的青蛙是人民熟悉的『鄰居』。蛙類與人類的關係相當密切,一方面因為其可以食用(如:虎皮蛙)、也可以入藥(如:蟾蜍),而透過研究解剖蛙類,提供人類在生物及醫學上的基礎知識,甚至許多的兒歌、童話及童謠都可以發現蛙類的身影,而蛙類的型態常常被卡通化,成為小朋友最喜歡的角色之一。另一方面,青蛙的蝌蚪期必須在水裡生活,加上皮膚沒有可以預防水分散失的角質層,一旦外界的污染或是環境的變遷,直接會對蛙類的生存產生影響,因此蛙類的存在與否也是環境是否惡化的一種指標。我們可以想一想,當環境已經不適合蛙類生存的時候,即表示環境開始惡化,那麼當人類長期暴露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中,下一個遭殃的是否就是人類呢?
透過對蛙類的認識與保育,讓我們可以重新認識我們所生存的環境,只要人類願意回過頭來重視環境的保護以及生態的保育,相信南瀛大地豐富多樣的生態得以保存,更重要的是,我們人類也可以獲得的更好的生存環境。讓我們一起來保育南瀛的蛙類資源。
寫于2004.10(南瀛賞蛙趣一書內文之一)
台南縣居台灣本島西南部,地勢東部高聳,西部平坦,位於台灣最大平原嘉南平原之中心。東臨中央山脈的前山地帶,西臨台灣海峽,北接嘉縣、市,南與台南市、高雄縣為界。全縣面積2016平方公里,全省排名第九,耕地面積達九萬多公頃,全國排名第一,人口約110萬,佔全國第八。而此地區同時也是台灣開發最早的地方,400年前荷蘭人即在台南市安平打下西方殖民帝國主義在台的第一個灘頭堡「熱蘭遮城」,360年前明朝遺臣鄭成功率軍趕走荷蘭人,建立首處中國漢人移民據點,因此台南縣市可說是台灣歷史的開端。
南瀛大地-這處近代歷史上的窗口,時至今日仍以農業為立縣最大產業,目前仍有70%的土地是農業用地,也因為如此,讓南瀛大地能在近代快速發展的都市社會中,依舊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對蛙類生態來說更是重要的棲息地。
台灣目前紀錄有5科31種蛙類,其中兩種為外來種,因此原生種為5科29種。南瀛地區的蛙類資源豐富,目前共計有5科23種,佔全台蛙類種數的80%。野生動物保育法中受到保育的蛙類有10種,均隸屬Ⅱ級保育類野生動物,南瀛地區共有莫氏樹蛙、褐樹蛙、貢德氏赤蛙、虎皮蛙、台北赤蛙、史丹吉氏小雨蛙、巴氏小雨蛙、黑蒙希氏小雨蛙等8種;屬於台灣特有種的蛙類共有8種,南瀛地區則有莫氏樹蛙、諸羅樹蛙、面天樹蛙、褐樹蛙、盤古蟾蜍等5種,因此不論在保育類或是特有種的比例上,南瀛地區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在台灣蛙類資源保育的重要性由此可之。
隨著保育意識的抬頭,蛙類保育的議題也逐漸受到重視,不過,越來越難聽到響亮的蛙鳴聲,正警告我們如果再不注意蛙類的保育,原本生活在我們周邊的這群小生命,將會慢慢的消失。農業發展的過程中,過度使用農藥的農業,對蛙類的生存有相當大的影響,例如:分佈在官田、六甲鄉一帶的菱角田,是保育類台北赤蛙重要的棲息地,但是農藥的使用以讓台北赤蛙的生存產生危機;快速的開發腳步,也使的蛙類原本可以安生立命的棲息地越來越少,例如:麻豆鎮內的開發,使的諸羅樹蛙的棲息地正不斷的消失,而且開發的範圍越來越大,連原本清秀自然的山區,現在也可以發現各種不同的開發型態,導致大量森林的消失;不當的水域環境規劃,例如水泥槽溝式的野溪整治,讓蛙類原本活動的小溪流消失,越來越多的埤塘生態,受到污染及填土等破壞,使的平原型的蛙類,幾無容身之所;任意棄養或是逸出的外來種牛蛙,因為強勢的體型,幾乎什麼都吃,台灣原生的蛙類,都會變成它的盤中飧,而且它的蝌蚪也是肉食性的,也會補食原生蛙類的蝌蚪,目前已是蛙類保育相當大的隱憂。
其實蛙類的生存要求很簡單,只要有乾淨的水域、豐富的食物及低度的人為干擾就可以了,早期的台灣環境破壞問題並不嚴重,因此各式各樣的青蛙是人民熟悉的『鄰居』。蛙類與人類的關係相當密切,一方面因為其可以食用(如:虎皮蛙)、也可以入藥(如:蟾蜍),而透過研究解剖蛙類,提供人類在生物及醫學上的基礎知識,甚至許多的兒歌、童話及童謠都可以發現蛙類的身影,而蛙類的型態常常被卡通化,成為小朋友最喜歡的角色之一。另一方面,青蛙的蝌蚪期必須在水裡生活,加上皮膚沒有可以預防水分散失的角質層,一旦外界的污染或是環境的變遷,直接會對蛙類的生存產生影響,因此蛙類的存在與否也是環境是否惡化的一種指標。我們可以想一想,當環境已經不適合蛙類生存的時候,即表示環境開始惡化,那麼當人類長期暴露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中,下一個遭殃的是否就是人類呢?
透過對蛙類的認識與保育,讓我們可以重新認識我們所生存的環境,只要人類願意回過頭來重視環境的保護以及生態的保育,相信南瀛大地豐富多樣的生態得以保存,更重要的是,我們人類也可以獲得的更好的生存環境。讓我們一起來保育南瀛的蛙類資源。
寫于2004.10(南瀛賞蛙趣一書內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