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01 02:50:53蘋果樹下的橘子

(勸文)即時:需自渾沌當中汲取一泉清凌


在失去守望相助的習性後,上位者不正其行,已徹底吞食近年原有本錢的國土,眼睜睜看著機會不斷流失。

倫理的風氣不再,即便紅衫軍給予世人警惕,但在那之後,似乎沒有任何新的聲音再次呈現在世人面前。

人民的聲音一如我日前的文章提到:彷彿消失了一般,任憑所有意圖煽動的人,帶往他們所未知但受人操控的是非之地。

這種現象十分令人憂心。

國內陷入一場場渾沌僵局,原由百廢待興綱舉目張取代已遭敗壞數年餘的事物,今日的景象彷彿自我放棄墮落自居,自上而下,從國內到國際,不斷以登上誹聞頭條為榮爭版面似的,沒有是非到丟臉出糗,以致最後的報復怨懟的社會風氣的地步。  這洪水,來得不僅兇猛無法及時疏洪舒緩困頓,裡頭的暗潮洶湧,無法以言論形容。

惟有平靜、清明跟頭腦清醒,才能真正看得見和平。

端午節快到了,冷冷的細雨當中(或許今年會因暖化因素不會有雨),擔憂的不是子孫行人欲斷魂等已不再有的風氣,而該令人擔憂的事,這些節日給予國人的意義,是否已漸漸消失,哪怕連同理心與追思的人性倫理,都將變成形式與意識形態炒作的另一枚犧牲品?

媒體炒作過頭無人以法管理;上位者為爭取版面屢屢忽略國人群體利益及國家風氣與形象,不斷重複上演相同的戲碼;而觀眾至今,亦仍未真正正視自己的口味是否已漸漸遭受同化,沒有所謂的自主觀念。

近期的節目令人食不下嚥(好像一直以來都差不多吧,忘了),同樣的新聞不停炒作到氾濫的地步,卻沒有任何聲音發出,其已意識到這些付出的社會成本與代價,不只煽動者個人必須償付,而是整體。

我們無法在模仿別人的行為當中自欺欺人過日,但卻能在歷史的洪流當中不停汲取過去的錯誤來導正自己的行為。

這一面鏡子,也許屆時看到的,還是只有那少數的幾位;而其他人,也許就這樣的在這洪流當中,無法正視自己吧!

唯有當自己站得住腳,適時出來為自己發聲、也能允許不同的聲音出現,才能夠真正引領人民走向新的境地。

我們會有那個時候嗎? 

不知道,恐怕只有你我問問自己,不再將責任輕易推卸的那個時候,才有可能吧!

至少目前時局,並不樂觀。


秦兄提及現世彷若訟卦,乃以無訟解,水下天上,非應天道,難。

橘子曰:「人心若能止,此卦何須懼」(無止,則根露枝草皆「訟」也)。

各個淪於言詞僥倖之屬,自然難以破除訟卦...因此暫不樂觀。

◎荒山果園,2007.05.30.
蘋果樹下的橘子 2007-06-05 16:08:50

這傾向已經越來越明顯了。
好或不好,由激化的那群人自己省視吧!
總要尊重所有人自己的意願再來運用,
才能真正落實人權。

以前的台灣社會,「建議」不會遭致災殃;
不同的聲音有不同的人聽取,
相互不侵犯也無需利用人身攻擊,
君子之爭多於小人之鬥。
說詞勸言也會知道那是滴甘露還是毒液。

現在卻好像都模糊掉了。

蘋果樹下的橘子 2007-06-05 16:04:57

民族主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民族主義,亦稱國族主義,為包含民族、種族、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主張以民族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具體的說,其主張為:民族為『國家存續之唯一合法基礎』,以及『各民族有自決建國之權』。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無從區分。開化的社會過去大多強調民族共同體,而最近則著重於由國家或政府陳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體。

民族主義亦特指民族獨立運動之意識型態,即以民族之名義作出文化與政治主張,如今通常用以敘述英格蘭;民族主義也同時被稱為凝聚民族共同體的學說。民族主義的兩種度量標準(與相異的方法論)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利婭·格林菲爾德(Liah Greenfeld)之《民族主義:現代化五途》(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民族主義者以明確的準則為基礎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區別,並據以判定『孰為民族之一員』。其準則可包含共同的語言、文化、以及價值取向,但於今最主要者或為族群意識(ethnicity),即種族上之歸屬與躋身其中之地位。民族之『認同』與以上兩者以及族群上之『歸屬感』皆有相關。民族主義者視民族性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團體般可自由加入。

民族主義以民族特色看待人類活動。各民族有其民族表徵(national symbols)、民族特色(national character)、民族文化(national culture)、民族音樂、民族文學( national literature)、 民俗(folklore),甚至在若干例子中,尚且帶有民族宗教(national religion)。個人作為民族之一員,共享民族性價值體系與民族認同,敬佩民族英雄,進食民族性菜餚,從事民族性運動。

因民族國家已成為國家結構的主流,民族主義對世界歷史和地緣政治影響巨大。世上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義上的─民族國家之中。『民族』(nation)一詞常錯誤地被等同於這些國家政府(state)。民族國家之目的在確保民族存續,保持身份認同,並提供民族文化與社會性格(ethos)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國家大多訴諸文化與歷史神話以自證其存續與『法統』(legitimacy)。

民族主義者認可『非民族國家』的存在,其實,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往往是針對帝國,諸如奧匈帝國之倫。梵諦岡是為了天主教的領導權,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權國家;而伊斯蘭教徒尋求於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里發為另一個非民族國家的例子。

具民族認同,並以民族國家為法統之任何人皆可稱之為『民族主義者』。依此理念,大多數成年人皆為『消極性的民族主義者』。然而,如今所謂之『民族主義』一詞涉及以政治活動(或涉及軍事)支持民族主義者的主張,其中或包含分離主義、民族統一主義(irredentism)、以及軍國主義,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包含『種族清洗』。政治學上(以及媒體)傾向注意這些極端類形的民族主義。

蘋果樹下的橘子 2007-06-05 15:50:11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樣一句簡單的話,對現在泛政治的社會現象觀點來看,
都是一種八股、食古不化,對他們沒有任何利用價值、卻能利益群體的觀點吧!

香港有紀念六四的貢獻,
我們這塊島卻只任憑社會腐壞,
當它是過去炒作新聞的一枚利用的點。

還能不慚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