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31 05:00:25蘋果樹下的橘子

(轉錄)人心勝於防川

沒有聲音穿不透的牆

路況

五二○總統就職大典,綠營高層戰戰兢兢,如臨大敵,已決定在就職演講台前安裝防彈玻璃牆,讓曾經為台灣人擋子彈的阿扁不再以身試彈。並將動員二十萬血統純正的綠營群眾參與盛典,以嚴防藍軍分子的滲透破壞。想想看,如此盛況奇景不正是台灣政治現狀的縮影寫照?還有什麼比清一色綠營群眾所形成的綠色人牆更能保護鞏固阿扁的領導中心,防堵一切反對力量與異議聲浪的衝擊威脅?然而,這真的行得通?憑一堵綠色人牆就真能擋住一切,隔離消音?

我翻開法國哲學家米雪.瑟赫(Michel Serres)的《創世紀》一書,讀到這樣的句子:沒有聲音穿不透的牆!

為什麼呢?因為牆只能擋住光線和顏色,卻無法完全隔離消音,瑟赫寫道:「牆就在那裡,最輕的聲音已經穿過牆去。或是聲音已經停下來。誰也不知道。」這當中包含著一套有趣的「顏色政治學」與「聲音政治學」,頗能詮釋當前台灣情境。

瑟赫指出,古代的思想體系傾向於將空間與顏色視為同一。如果沒有空間,人就看不到顏色;如果沒有顏色,人就看不到空間。因此,顏色與空間互為不變式。然而,這只是一種專橫獨斷的視覺思考,完全抹殺化約了空間的「繁多性」(multiplicity)。空間不只限於視覺,每種感官都有各自的空間形式。在視覺空間之前,還有聽覺空間:「雖然我可以隨意閉上眼睛,雖然我能遮住眼前的各種顏色,可是我不能永遠閉上、堵住自己的耳朵。聽覺是一種開放的接收器,它從不知休眠。」所以,聽覺開啟了一個比視覺空間更為原始基進的空間。

更重要的是,聽覺的空間總是隱含著某種背景噪音(noise)。所有聲音,所有信息都產生於嘈雜擾攘的背景噪音。瑟赫寫道:「如果沒有噪音,就沒有空間,如同沒有空間也就沒有噪音一樣。背景噪音是整個世界的背景。」「這種喧譁聲從不停止,它是灰暗大海的嘈雜聲,是處在沈睡狀態的各種原始東西的騷動。當一切都入睡時,每一小塊土地都在震動。」

背景噪音是最原始的繁多性,先於任何顏色的區別劃分,所以它是白色的噪音,如綿延不斷的大海波濤聲,時而喃喃低沈,時而喧囂躁動。又如來自遠方原野的風吹草動。瑟赫寫道:「低沉連續的聲音穿過了牆。死亡,睡眠和黑夜,一切都不存在。這是原野。背景噪音棲止在這片白色的原野上:這是微風碎裂的聲音。」

大選槍擊案之後一連串的群眾運動與學生運動,儘管被綠營一再「抹藍」,進而「抹紅」與「抹黑」,然而其「山雨欲來」的低沉氛圍與鉅變徵兆,其實早已逾越「藍/綠」對立的格局,而跨入一個更廣闊的「綠」與「非綠」的抗爭新紀元。什麼是「非綠」?它就是先於一切顏色政治學的白色噪音,無時不在騷動的背景噪音。它打開了真正的民主,真正的政治空間,因為它來自先於一切顏色對立的白色原野。

人類的歷史就產生於這白色原野的風吹草動,這低沉連續的背景噪音。什麼是歷史的噪音?就是群眾的喧囂與躁動,人民的聲音與憤怒,先於一切種族、國家、階級的顏色圖騰。因為人民已被剝奪一切,被打成一窮二白,被還原為比無產階級更為一無所有的白色群眾,被放逐遺棄到無限荒蕪的白色原野上。這是歷史終結的廢墟,天荒地老的無言結局。就如馬克白的著名台詞:「人生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一個愚人講的故事,裡面充滿噪音與憤怒,卻沒有任何意義。」但這也是歷史爆發的原點,天荒地老,日新月異。就如魯迅詩云:「於無聲處聽驚雷。」歷史產生於被放逐人民的噪音與憤怒,產生於白色原野上的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沒有聲音穿不透的牆!阿扁的綠色人牆作為超級的防彈玻璃牆,或許可以擋住藍、橘、紅、紫之政治光譜,但擋不住被放逐人民的白色噪音。牆就在那裡,但最輕的噪音已經穿過牆去。這來自白色原野的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將摧毀粉碎一切顏色政治學的獨斷之牆。 (作者為東海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

【轉貼自中國時報93/05/19】

*本文轉字友台<深深傷痛>,歡迎轉載。

*圖片/荒山果園


*台長云:

防民之口勝於防川,不過這觀念的防,應屬於帝制時期的防。
講求言論自由的現代民主社會,要防不只是形象,還有「信譽」(誠信)問題。
一國沒有國格、不講誠信,誰來跟你邦交跟你做生意幫你說話並能做到讓人無話可說的地步?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體系跟管道及作為,也是一樣的。

*2005.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