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19 22:29:11蘋果樹下的橘子
***(新聞)去「中國化」?還不如先去掉「殖民性格與心態」!
聯合筆記:請先消解「去中國化」的疑慮 曹銘宗
(2004/04/16民意論壇)
民進黨政府常被質疑在政策上有「去中國化」的傾向。總統大選後,意識型態對立、族群關係緊張的此時,如果陳水扁總統能夠清楚說明,將有助於族群和諧。
文建會主委陳郁秀最近訪問法國回來,談到台灣文化的國際化、多元化問題時,她說,「去中國化」是政治語言,是不懂文化的人說的外行話;因為文化是包容的,多元文化更是台灣最大的資產,「文革時期失去的中國文化,可以在台灣找到。」陳郁秀的說法,已經點出問題的癥結。
台灣從主張「主權獨立」,以致於此次選後被認為「主體獨立」,已傳達了民主台灣不願被極權中國統一的聲音,這或者可以是為政治上的「去中國化」。但從文化層面看,台灣絕對沒有「去中國化」的理由。中研院院長李遠晢今年稍早在一項「台灣:面對自己與面向世界」的專題演講中說,台灣文化成分最多的是閩南文化、客家文化,這兩個文化都是源自中原,所以「本土化並不等於去中國化」。陳郁秀更直接說:「去中國化?請告訴我要怎麼去?」
近年來,綠營卻有人陷入「大福姥沙文主義」的思維,並以政治的對立強地對中國的排斥,甚至有立委說出「保留強暴中國小姐的權利」,都應予批評。但相對的,藍營也有人故意誇大民進黨政府的「去中國化」,以致擴大族群撕裂的疑慮。故宮院長杜正勝上任後,希望以「去政治化」來呈現中國聞名的普世價值,卻也被批評「去中國化」。本身學中國歷史,太太是中國青銅器專家的杜正勝曾感嘆,他的所學、工作環境都與中國有關,「如果我去中國化了,還剩下什麼?」
選後,被泛藍群眾相當程度信任的民進黨立委沈富雄,在電視扣應節目中建議陳水扁總統宣示不會「去中國化」。外省第二代的民進黨籍立委段宜康也認為,外省族群在台灣本土化浪潮中感到焦慮,政府應該營造一個環境,讓他們可以公開、健康的表達對中國文化的情感,這樣反而有助於他們的台灣認同。
執政黨表示希望以具體行動化解族群危機、落實族群融合,如果陳總統出面澄清「去中國化」的疑慮,相信會有效果。
-----------------------------------------------------------------------
*台長云:
這篇好文值得大力推薦,陳郁秀說出了重點。
台灣的病,是被政治操弄炒作出來的。
與其去「中國化」,還不如想想如何去掉台灣政壇中腦子裡揮之不去的「殖民化」與一般民眾受指引的「殖民性格」。雖這話聽來刺耳,但真正該去掉的不是形式上的具體行動而已,而是「心病」問題。
段宜康用的也是政治語言,然而荒謬的不再只是他的「具體建議」,而是在他忠黨炒作議題與選票的觀念裡頭,「本土化」三個字,對他而言是存在的,以致於還要特地開放一空間機制,給「中國化」的民眾去抒發抒發自己的「中國思念」。
吃果子拜樹頭,文化的根源自何處,絕不為因台灣近代發展史被日本佔上了一大篇幅,就能不往更早之前回顧。
我們可以說,我們絕對不同意中共極權政權的冒犯與任何不尊重,但在文化狂潮底下,僅為了政治因素而排斥對岸風土,甚至連黃河長江都被拿出來炒作(此取自2100全民開講,一集邀請到民進黨籍立委段宜康,當中他不停的想要刻意抽絲剝繭,鑽牛角尖的探討,所謂的「中國化份子」腦中的那一丁點兒,在段委員口中彷彿呈現眼前(說得跟真的一樣)的「黃河、長江鄉愁戀」)。
(這點在之前的文章上有提及,有興趣的看倌不妨往前找找。)
文化、科技、社會,有的時候還是跟政治區隔開來、劃分清楚為宜,否則不同的是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萬一這個籃子垮了,其他的,也就全軍赴沒了。
什麼叫做去「中國化」?
若當我們自喜於故宮收藏到中國文化的精隨時,卻一邊欣喜一邊口生斥唾,先後不一的心態,令自己充滿疑惑也自相矛盾不是?
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與延續,並不因為政局改變而有所中斷。
同樣的,無論台灣獨不獨立,文化是無法切斷根源的。
日本能嗎?韓國能嗎?我可以明白的告訴你,如果台灣連日本在殖民時期短短幾年之間播下的文化影響力,直到現在都無法從台灣文化當中〝趕出去〞,台灣憑什麼將這些所謂的中國文化血緣關係,一時半刻為了選舉利益,短短幾年內就做好閹割的動作,切得一乾二淨? 讓無父無母的台灣任國際恥笑與奚落,成為真正裡外兼實的亞細亞孤兒?
去「中國化」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尤其當政治魔手意圖深入文化圈掌控政治語言中所謂的「中國化」的何去何從。
台灣因320大地震帶來的浩劫災難,將來必須由政壇擁有任何權勢之便的政治人物,來緩和、醫治這場浩劫,不要再繼續操弄族群問題或是繼續將話題深化下去了!
韓國曾受日本殖民,是已文化在相互融合之下發展出自己的方向;日本早期也曾歷代受中國文化影響,取了不少經典用以傳承如今他們國人珍愛、國際發揚的日本文化;香港擁有的是英國的自尊心以及廣泛國際化的思考與影片市場,不也是融合文化的功勞?
台灣呢? 請別再告訴我,所謂的「本土化」正在進行中。
這個名詞相當詭異,用以排斥「非本土化」我族之輩。
但,你能夠引經據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訴我,什麼叫做「非本土化」嗎?
除了那些文化來自歐洲美洲等文明國家的文化巡迴之外,只要在台灣「正在發生的」、或「累積下來」、或「將要成就」的,難道其中還非得出、非得分出「你我他」以視對台灣這塊土地的「忠誠度」嗎?或者該說是考驗對「政黨政治局勢的忠誠度」,還比較適合。
*2004.04.19 隔了幾天,這篇文章一直在腦中迴盪不去,遂找出來逐字打上提供各位參考。/橘子
*請勿轉載,轉載必究,或另請來信留言告知取得回應後再轉。
(2004/04/16民意論壇)
民進黨政府常被質疑在政策上有「去中國化」的傾向。總統大選後,意識型態對立、族群關係緊張的此時,如果陳水扁總統能夠清楚說明,將有助於族群和諧。
文建會主委陳郁秀最近訪問法國回來,談到台灣文化的國際化、多元化問題時,她說,「去中國化」是政治語言,是不懂文化的人說的外行話;因為文化是包容的,多元文化更是台灣最大的資產,「文革時期失去的中國文化,可以在台灣找到。」陳郁秀的說法,已經點出問題的癥結。
台灣從主張「主權獨立」,以致於此次選後被認為「主體獨立」,已傳達了民主台灣不願被極權中國統一的聲音,這或者可以是為政治上的「去中國化」。但從文化層面看,台灣絕對沒有「去中國化」的理由。中研院院長李遠晢今年稍早在一項「台灣:面對自己與面向世界」的專題演講中說,台灣文化成分最多的是閩南文化、客家文化,這兩個文化都是源自中原,所以「本土化並不等於去中國化」。陳郁秀更直接說:「去中國化?請告訴我要怎麼去?」
近年來,綠營卻有人陷入「大福姥沙文主義」的思維,並以政治的對立強地對中國的排斥,甚至有立委說出「保留強暴中國小姐的權利」,都應予批評。但相對的,藍營也有人故意誇大民進黨政府的「去中國化」,以致擴大族群撕裂的疑慮。故宮院長杜正勝上任後,希望以「去政治化」來呈現中國聞名的普世價值,卻也被批評「去中國化」。本身學中國歷史,太太是中國青銅器專家的杜正勝曾感嘆,他的所學、工作環境都與中國有關,「如果我去中國化了,還剩下什麼?」
選後,被泛藍群眾相當程度信任的民進黨立委沈富雄,在電視扣應節目中建議陳水扁總統宣示不會「去中國化」。外省第二代的民進黨籍立委段宜康也認為,外省族群在台灣本土化浪潮中感到焦慮,政府應該營造一個環境,讓他們可以公開、健康的表達對中國文化的情感,這樣反而有助於他們的台灣認同。
執政黨表示希望以具體行動化解族群危機、落實族群融合,如果陳總統出面澄清「去中國化」的疑慮,相信會有效果。
-----------------------------------------------------------------------
*台長云:
這篇好文值得大力推薦,陳郁秀說出了重點。
台灣的病,是被政治操弄炒作出來的。
與其去「中國化」,還不如想想如何去掉台灣政壇中腦子裡揮之不去的「殖民化」與一般民眾受指引的「殖民性格」。雖這話聽來刺耳,但真正該去掉的不是形式上的具體行動而已,而是「心病」問題。
段宜康用的也是政治語言,然而荒謬的不再只是他的「具體建議」,而是在他忠黨炒作議題與選票的觀念裡頭,「本土化」三個字,對他而言是存在的,以致於還要特地開放一空間機制,給「中國化」的民眾去抒發抒發自己的「中國思念」。
吃果子拜樹頭,文化的根源自何處,絕不為因台灣近代發展史被日本佔上了一大篇幅,就能不往更早之前回顧。
我們可以說,我們絕對不同意中共極權政權的冒犯與任何不尊重,但在文化狂潮底下,僅為了政治因素而排斥對岸風土,甚至連黃河長江都被拿出來炒作(此取自2100全民開講,一集邀請到民進黨籍立委段宜康,當中他不停的想要刻意抽絲剝繭,鑽牛角尖的探討,所謂的「中國化份子」腦中的那一丁點兒,在段委員口中彷彿呈現眼前(說得跟真的一樣)的「黃河、長江鄉愁戀」)。
(這點在之前的文章上有提及,有興趣的看倌不妨往前找找。)
文化、科技、社會,有的時候還是跟政治區隔開來、劃分清楚為宜,否則不同的是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萬一這個籃子垮了,其他的,也就全軍赴沒了。
什麼叫做去「中國化」?
若當我們自喜於故宮收藏到中國文化的精隨時,卻一邊欣喜一邊口生斥唾,先後不一的心態,令自己充滿疑惑也自相矛盾不是?
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與延續,並不因為政局改變而有所中斷。
同樣的,無論台灣獨不獨立,文化是無法切斷根源的。
日本能嗎?韓國能嗎?我可以明白的告訴你,如果台灣連日本在殖民時期短短幾年之間播下的文化影響力,直到現在都無法從台灣文化當中〝趕出去〞,台灣憑什麼將這些所謂的中國文化血緣關係,一時半刻為了選舉利益,短短幾年內就做好閹割的動作,切得一乾二淨? 讓無父無母的台灣任國際恥笑與奚落,成為真正裡外兼實的亞細亞孤兒?
去「中國化」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尤其當政治魔手意圖深入文化圈掌控政治語言中所謂的「中國化」的何去何從。
台灣因320大地震帶來的浩劫災難,將來必須由政壇擁有任何權勢之便的政治人物,來緩和、醫治這場浩劫,不要再繼續操弄族群問題或是繼續將話題深化下去了!
韓國曾受日本殖民,是已文化在相互融合之下發展出自己的方向;日本早期也曾歷代受中國文化影響,取了不少經典用以傳承如今他們國人珍愛、國際發揚的日本文化;香港擁有的是英國的自尊心以及廣泛國際化的思考與影片市場,不也是融合文化的功勞?
台灣呢? 請別再告訴我,所謂的「本土化」正在進行中。
這個名詞相當詭異,用以排斥「非本土化」我族之輩。
但,你能夠引經據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訴我,什麼叫做「非本土化」嗎?
除了那些文化來自歐洲美洲等文明國家的文化巡迴之外,只要在台灣「正在發生的」、或「累積下來」、或「將要成就」的,難道其中還非得出、非得分出「你我他」以視對台灣這塊土地的「忠誠度」嗎?或者該說是考驗對「政黨政治局勢的忠誠度」,還比較適合。
*2004.04.19 隔了幾天,這篇文章一直在腦中迴盪不去,遂找出來逐字打上提供各位參考。/橘子
*請勿轉載,轉載必究,或另請來信留言告知取得回應後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