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7 17:23:43季節風
府城的媽祖
府城媽祖第一品牌-祀典大天后宮-鎮南媽
天則在先大媽祖寧為小媽祖潛越
后來居上新璇宮豈遜舊璇宮莊嚴
這對楹聯.寫在開基天后宮的殿門兩側
說明了
府城俗稱小媽祖廟的開基天后宮,與大媽祖-祀典大后宮的微妙關係...兩廟之間連著一段新舊米街(新美街)
原為寧靖王府的大天后宮.與民建的開基天后宮
究是先民而後官.抑或是官崇而民卑.....這很不好說的.說的跟做的也是兩回事..所以.門聯寫出的是"智慧".顛而倒之.明則暗之...
不過這兩間天后宮.各有特色.各占府城三尊古觀音其一
在現代於信徒都是佑民.於觀光都是古蹟名勝
府城古五條港中的南勢港一帶,鄰近鎮渡頭海安宮的媽祖廟
清朝乾隆朝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事件後.在臺灣留下兩間天后宮.鹿港新祖宮與府城海安宮
海安宮的鎮殿媽..神態雍容華貴..與祀典天后宮的鎮殿媽相較毫不遜色
四聯境媽祖廟居其二...之一即位於古五條港北邊哨船港..乾隆年間所建媽祖樓天后宮...於2001年3月時發生火災重建後..全廟浴火重生..廟貌更勝以往
近年電影總舖師於其廟前取景..一時成為觀光勝地
四聯境第二間媽祖廟為"金安宮"..廟名取"金安"係因媽祖香火來源有二.一是於清乾隆年間由經商之人,由福建省金川,迎奉開基二媽至此祈佑平安。之後,又有金門士兵自湄洲乞求隨船而來之護鎮三媽...特色為後殿祀奉媽祖之父.封吏部天官九千歲
溫陵媽廟,清嘉慶22年(1817)立廟,其原名為「溫陵祖廟」。也有人簡稱為「溫陵廟」,分靈自福建泉州天后宮,因泉州古稱溫陵,故名之。此廟是清代台南府城五條港商業同業公會三郊(北郊、南郊、糖郊)主祀的廟宇,奉祀來自泉州的天后宮聖母香火,配祀觀音。其原本廟宇建設於寧南坊上橫街(今忠義路),即今天壇附近,道光年間曾將小廟重修擴建,至日治初期,廟宇有數百坪,規模龐大。後因五條港淤積嚴重,三郊榮景不再。明治30年(1897),廟宇右廂被日本人佔用為臺南郵便局倉庫。大正2年(1913),歸還給廟方,三郊仍籌資重新修建,不過已有部份房屋租給防疫合作社使用。
日治末期,三郊解散,廟宇被變賣,香火頓時中斷。民國46年(1957),溫陵媽廟拆除,神明無依。
朝興宮原係明朝天啟年間(1620年代),中國大陸沿海商船與台灣通商時,商船內奉有船頭媽,於台南舊漁行口小西腳靠岸後,供眾漁民祭祀。後漁行口遷移,土城營仔腳的耆老,恭請媽祖移駕此地,輪流祭祀。
朝興宮主祀的天上聖母三媽又可稱為「土城營仔腳媽祖」,當時的營仔腳朝興宮,僅用竹架搭建供奉聖母。
後來朝興宮與神明無依的溫陵媽廟謀合, 朝興宮信徒捐地,溫陵媽廟信徒捐建材,兩廟合併,於民國53年(1964)始建今廟—今濟生街64巷1號,朝興宮與溫陵廟諸神合祀。
光緒二十五年府城烏橋陳姓人士自北港朝天宮分靈而來..後靈驗有信..於新南路(現府前路二段)座南朝北立廟,因此令名為「新南宮」。現址是民國84年購地所建..屬朝天宮分靈廟
台南市八吉境檨仔林朝興宮-所祀奉祀天上聖母媽祖稱寧南媽,廟宇原位在現今府前路「公十一」附近,日治時期因日人建台南神社,被迫趕走遷徙,經幾輾轉波折,朝興宮神像曾一度寄祀於銀同祖廟,民國34年二次大戰盟軍轟炸府城,銀同祖廟遭空襲毀損,朝興宮才又在信徒捐資下,於民國35年在中正路現址重建。
清代時的馬兵營保和宮為八吉境境主廟,與檨仔林朝興宮僅一街之隔,馬兵營保和宮也因日人徵地,變成「有神無廟」,朝興宮遷廟重建時,邀保和宮合祀,寫下八吉境兩廟合祀的廟界佳話。
戰後物資匱乏,廟宇重建木構就地取材,沒有很講究,民國62年廟身傾頹,媽祖塌陷之前顯靈,廟宇執事發現三媽似有2條眼下淚痕,趕緊擲筊請示,要信眾們搬神明出來,大夥搶救神尊,有一尊虎爺不慎遺漏,再進去搬出來後的那天,廟宇果然塌毀倒地!
下林建安宮..特色是天上聖母與中壇元帥同為主祀神